在洪安古鎮,幾分鐘之內便可走過3個省市。洪安往東,是清水河畔的湖南省花垣縣茶峒鎮;往南,則是貴州省松桃縣迓駕鎮。多年以來,土家族、苗族、漢族人民壹直混居在這裏。
每天淩晨,當報曉的雄雞站在重慶洪安鎮的地盤上打鳴,湖南、貴州邊地上的人們也都能聽見。於是,洪安、茶峒、迓駕三個地方,都在這美妙的晨曲中,緩緩蘇醒,而與新日子壹同醒來的,還有邊地居民爛漫如花、充滿希望的笑靨。
清水江、拉拉渡,流淌著靈動的血液
在洪安古鎮面前,流淌著壹條清澈豐沛的河流,連接著渝、湘、黔三地。重慶的洪安人稱它為“洪安河”, 湖南的茶峒人則稱它為“花垣河”,而不管怎樣這條河在地圖上的標註則叫做清水江。洪安人和茶峒人對這條河流的不同叫法,其實都來源於對故鄉滿懷敬意的情感流露。兩岸的洪安人和茶峒人,並沒有因為河流橫亙於眼前而疏遠。自古以來,他們依托這條河為紐帶,通商、通婚,血脈交融、情同手足。
在渝、湘、黔的交界處,清水江早已超越了單純的河流與水的蘊含,而顯示出非凡的意義。尤其是春天或者秋天這樣盅惑心緒、觸動柔腸的時節,壹不小心,或重慶,或湖南,或貴州的土家阿哥、苗家阿妹,緊貼的笑臉鑲嵌進了如鏡的河面,而落在河面上的晶亮眼眸,也流露出對花轎、對嗩吶、對龍鳳花燭的熱情期盼……從某種意義上講,清水江不僅色彩斑斕,還有著溫泉般的火熱情懷,它使兩岸多少有情人牽手成眷屬,又曾使多少心心相印的離別演繹成為日夜不絕的思念。
那天,隨著壹聲“起轎”的聲音傳來,洪安老街嗩吶陣陣、鑼鼓喧天,新郎佩戴著大紅花,騎著壹匹經過精心打扮的棗紅馬走在前面。4個轎夫擡著老式迎親轎子,隨著旗、鑼、號、傘隊伍,經過清水江。迎親隊伍行至古戲樓前,新郎下馬走到轎前,準備迎接轎中新娘;新娘頭搭紅色蓋布,輕輕地走出轎子。這種復古的婚嫁方式,被洪安當地人稱“騎馬擡轎”或“旗鑼號傘”,幾百年前就已盛行。
在洪安古碼頭,壹塊形狀奇特的石頭上刻著“拉拉渡”3個大字,旁邊拉了壹條纜繩直通對岸,壹輪古舊的渡船維系其上,長年累月地往復來回。不用說,這就是洪安古鎮著名的拉拉渡了。
舊時,由於陸路交通不便,水運就成了互相往來的重要交通工具。拉拉渡,就是其中的壹種形式。即便是在陸路交通極為便利的今天,在重慶洪安與湖南邊城之間,無論是探親訪友,還是交易買賣,拉拉渡仍然是兩地人民使用最為頻繁的交通工具。
在如今的拉拉渡上,仍有人擺渡。只見壹個老人手握木柄,把木柄另壹端的開口卡在纜繩上,輕輕壹拉,船就往前壹步,大有當年《邊城》中翠翠爺爺的風範。兩鎮人民免費過渡,而遊人只需支付1元或5毛錢即可渡江。
清水江邊,還有壹座千年不倒的白塔。它是壹首凝固的情歌,朝朝暮暮,和激流與浪花碰撞而生的柔情蜜語,讓歷朝歷代的後生們,在江邊將自己甜蜜或淒清的愛情,或傾述,或別離。於是,清水江又成了夢開始的地方,這裏有無數段像翠翠那樣的愛情,猶如清水江的水壹樣幹凈透明,也如清水江的河床壹樣溫情而又千回百轉。
“三不管島”上,刀光劍影論英雄
洪安,在苗語裏意為“流血的地方”,這也傳達出這裏驃悍的民族性格。要說洪安的血氣,當數“三不管島”。它是清水江上三鎮交界處的壹塊沙洲,壹片不毛之地,由清水河與洪安河長年累月沖擊沙堆而積。它既不屬於湖南,也不屬於貴州,更不屬於當時的四川,曾幾何時,它成為了自由暴力的“天堂”。是天不管,地不管,重慶、湖南、貴州皆不管的“三不管島”。
在舊時,此地治安秩序混亂,邊民經常為地界、用水、養魚、婚姻等問題,發生糾紛。為了結恩怨,輕則辱罵扭打,重則群體械鬥。於是,決鬥成為男人勇敢的代名詞。重慶洪安的劉虎,愛上了湖南茶峒的李婷婷,都到了談婚論嫁的地步,誰知李家收了劉虎的聘禮後反悔了,不但將其退了回去,而且還要解除婚約。於是,劉虎與李婷婷的哥哥李強勇商定,要在“三不管島”拼個妳死我活。
當兩個男人相約至此,正要為愛恨情仇抽刀斷水、刀光劍影時,李婷婷趕來了,她的眼淚落進了清水江。滿腔怨恨的兩人怒目四周,發現洪安河在身邊流淌,水面上有鴛鴦、野鴨、飛鳥鳧遊。李婷婷的請求,讓兩個男人放棄了決鬥,換來壹次握手,從而避免了流血的代價。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管理完善,洪安古鎮成為遠近聞名的和諧示範區。如今的“三不管島”,已興建為集餐飲、住宿、會議、休閑娛樂、民族旅遊為壹體,服務於吃、住、娛、購壹條龍的綜合旅遊度假村。
而洪安古鎮,既然頭戴“流血”的紗帽,就註定壹直與紅色相連。
1949年11月,劉鄧大軍揮師挺進大西南,到了洪安古鎮的清水江,不料連接四川與湖南的川湘大橋被敵人燒毀,部隊被擋在清水江前。就在這關鍵時刻,洪安的“翠翠”們,或是茶峒的“天寶”、“儺送”們,挺身站了出來。在拉拉渡口,他們冒著槍林彈雨,協助解放軍用8只拖帶小船的“娘娘船”,做成簡易渡船,載送劉鄧大軍的先頭部隊進入洪安古鎮,並在清水江上架設浮橋,讓後續部隊過江,向秀山、重慶挺進,從而把紅旗插遍巴山蜀水。
洪安,也因此成了劉鄧首長小樓挑燈、渡口立馬的地方,成了當時四川第壹個迎來新中國曙光的地方。
洪安老街,遠離喧囂的桃源世界
洪安古鎮始建於上世紀20年代,1930年代設商號,辟為市場,是渝黔物資運銷中南地區的集散地,曾有“洪安市”之稱。古鎮裏,土家吊腳樓、四合院縱橫交錯,造型獨特,濃郁的土家苗寨風情別具壹格。
從橫貫鎮區的319線分道,進入老街,踩著堅實厚重的石階拾級而上,完全是壹個遠離塵囂、返樸歸真的過程。整條老街長約千米,地勢時緩時急,別有韻致。站在高處,放眼四顧到處都是鱗次櫛比的封火墻參差不齊地排列在街道兩旁,其防火性能極強,無論哪壹座房屋不慎失火,都不會向兩旁延伸。古鎮依山而築,臨水而建,它的倒影緊貼著清水江。洪安老街過去如此,現在依然。沿街密布著的青磚黑瓦的深深庭院,彌漫著濃厚的文明氣息與年代的和諧。像壹個人,壹只黃狗,甚至壹只紅冠雄雞,從老街上懶散地掠過,又消失在窄窄的巷口。這樣的畫面仿佛也壹同定格在這裏。
洪安古鎮的青石板街道,訴說著昔日的繁華。幾乎每個封火墻的臨街壹面,都設有鋪面,抑或在墻面挖出壹個方洞櫃臺。每遇逢場,家家戶戶都成了店家,做起大小不壹的買賣,讓日子變得更加滋潤。自打有了古鎮,湖南、貴州的人都聚過來趕“邊邊場”: 只見街上人頭攢動、摩肩接踵,剃頭補鍋、算命占蔔……互通有無,交朋結友。散場時,喝壹通包谷酒,論壹論農事,說壹說張家長李家短,順便搭帶上寨子裏發生的趣事,相互約定下壹次見面的地點,然後揮手相別。
洪安古鎮做的買賣也五花八門,鹵菜小吃、莊稼種子、耕種農具、家禽家畜……雖都是些小本生意,但卻讓人樂此不疲。其實最令人惦念的美食,當數“壹鍋煮三省”,其實就是洪安的腌菜魚。它是集重慶、湖南、貴州三地菜品之精華(湖南的魚、貴州的豆腐、重慶的腌菜),經洪安的廚師烹調,獨創出的天下美味。當然,哺育三地人民的清水江水必不可少。沒有清水江,就不會有“壹鍋煮三省”;也只有清水江,才能夠將三地人民的情感濃縮成壹鍋,將三地人民的友誼“煮”到地老天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