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逛吃貴州丨貴州人包清明粑,粗獷厚實,吃到嘴裏,別有壹種鄉野的氣息

逛吃貴州丨貴州人包清明粑,粗獷厚實,吃到嘴裏,別有壹種鄉野的氣息

沒有 美食 和美景相伴,旅途和人生都難稱完滿,有機會的話,最好不要錯過。在“逛吃貴州”的青綠山水、尋常巷陌,有壹個看得見、遇得到、聞得著、吃得上的貴州等妳來。

看到眼饞處,便是出發時。

上周還在專欄裏說,倒春寒已經過去,轉眼被打臉,接連幾天陰沈欲雨,氣溫陡降,春意不彰,甚至有些情緒低落起來。好在朋友不棄,送來清明粑若幹,且是我壹向喜歡的紅糖餡,鍋子裏加少許油,文火慢慢烙,等餡子完全化開,吃得滿嘴流糖,心情也便輕快起來。

我小時沒有吃過清明粑,第壹次嘗試,是在安順,餡子種類非常豐富,傳統的紅糖之外,還有椿菜豆腐、蘟子白糖等等,其實鹹口的也非常美妙,加入的椿菜也是點睛之筆,更增風味,春意似乎都濃郁起來。

所謂清明粑,顧名思義,跟時節有關,跟這個季節生長的野菜有關。

清明粑裏不可或缺的壹味清明菜,學名為鼠曲草,菊科植物,當春乃發生,其莖葉在此時最為鮮嫩,可供食用。貴州好些地方皆制作清明粑,各處稍有差異,但為糯食則壹,揀回的莖葉洗凈切碎,和入糯米面中,包入餡料,鹹甜皆可,各施各法,捏成小兒拳頭大小的餅狀,水蒸或油煎,即可享用。摻入清明菜後,糯米粑被染成誘人的綠色,光是看著就叫人歡喜,染進去的不止是顏色,還有滋味,很難具體描述,只能勉強說是別有壹種鄉野的氣息,是清明粑的妙處。

至於鼠曲草,鄙人讀書未廣,見識淺陋,在曾經翻閱過的貴州地方文獻中似未發現相關記載,倒是我那本幾乎翻爛了的吳其濬所著《植物名實圖考》提及,在卷之十四,且頗為詳細: “鼠曲草,《本草拾遺》始著錄。李時珍以為即《別錄》鼠耳、《藥對》佛耳草《酉陽雜俎》蚍蜉酒,鼠耳也。即此。今江西、湖南皆呼為水蟻草,或即蚍蜉酒之意,煎餅猶用之。雩婁氏曰:鼠曲染糯作糍,色深綠,湘中春時粥於市。五溪峒中尤重之,清明時必采,以祀其先,名之曰青。其意以為親沒後,又復見春草青青矣。嗚呼!雨露既濡,君子履之,必有怵惕之心。彼雖蠻獠,其報本追遠有異性乎?宋徽宗有詩曰:鼠耳初生認禁煙。寒食賜火,戚裏尋春。《清明上河圖》壹段美景,不知南渡後遙憶帝京景物,猶有廟貌如故,鐘簴不移之念乎?”

這段文字裏的信息不少。雖說記載的是湖南的風俗,但以之染糯米面做成糍粑,跟貴州今時的做法並無差異,至於“粥於市”的“粥”,在此處通“鬻”,即賣之意。其與清明節的關系,在吳其濬的記錄裏很有些詩意和內涵,跟儒家“慎終追遠”的遺訓也扯上了關系,出自地方官員之手,非常合符他的身份地位。

前不久刷B站,看到壹對農民工夫婦川哥的視頻號,包了整整十三個香腸臘肉餡的清明菜粑粑帶到工地上當午飯吃,放在壹個碩大的保溫桶裏,倒出來全部黏在壹起,卻吃得無比香甜,看得我口水跟著流。

我還在百度上看到壹個說法,清明菜在江蘇蘇南地區也有叫“棉絮頭”“寒食菜”的。民間草藥更是將清明菜叫做“追骨風”,民間常於清明前後采摘嫩苗煮熟,揉入米粉中做糕團。

這跟我自己的經驗也吻合,老家浙江鄉下,也吃類似的食物,呼作青團,較貴州的清明粑文秀些,印象裏個頭較小,多為甜餡,蒸熟後可熱食亦可冷食,細膩清香,如今也有做成糕點的,更精致了些,淘寶上就能買到,卻遠不及我們的清明粑,厚實誠樸,甚至連擠出汁液染色這種精細的操作都不屑於去弄,直接剁碎了清明菜的莖葉拌到糯米面裏就了事,餡料也粗獷紮實,壹口下去,結結實實地給妳以滿足,胃口稍小的朋友,壹枚便撐飽了。只是,如今身在江南的好些親友們,卻很可能因為疫情錯過這壹口春滋味,只盼早日解封,還能趕上吃青團的尾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