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社內的大戲樓坐落於方言廣場上,背靠易俗社百年歷史博物館,弘大敞亮,燈光舞美均趨於現代化,應是在原戲臺舊址上翻修而成。易俗社創立於1912年,為世界三大古老劇社之壹。本次為迎接其110周年誕辰,西安市政府與時俱進,將其改造成現代文化街區,以期更好地傳承易俗社秦腔藝術。
據悉,近壹周來,在周年慶期間每日下午2點到4點均有戲曲演出,為市民們獻上視聽盛宴。街區內的展覽館近日有美術展,系秦地內容,秦皇漢武唐宗之帝王華容,歌舞散樂之盛世景象均列展墻。易俗社創建歷程以及秦腔劇情人物栩栩如生,還有可窺壹斑之秦地風貌,以及畫風突變的幼兒秦腔塗鴉作品,甚是可愛。
展館樓上是青曲社和秦腔藝術博物館。青曲社的相聲在晚間演出,我壹向對相聲不感興趣,便無過多逗留。
秦腔藝術博物館值得壹看,壹些藏品我也是首次面見。
這幅所謂《踏搖娘拓片》實際是說原大唐西市博物館石刻館藏唐開元23年(公元735年)“唐故處士王君夫人郜氏墓誌”側面所鐫線刻圖畫之壹,公布於《大唐西市博物館藏墓誌》壹書中,名曰《唐代線刻<踏搖娘>演劇圖》,是研究唐代戲劇的重要資料。?秦腔藝術博物館若不加以詳細說明,會使參觀者不知所雲,下次去了我覺得有必要給他們提出這個建議。
這通清代梨園會館碑我也是第壹次見,碑陽刻“梨園會館”四個大字,碑陰刻該會館修建之緣起與新建設施。該梨園會館實為騾馬市四聖行宮,創自雙寨班,供奉梨園神老郎。據說唐明皇創梨園,後世戲子皆以自己為梨園子弟,借以擡高身價,故而尊明皇為梨園神,號老郎。該碑記述了眾人在原址基礎上增設鐘鼓樓之事。此外博物館還有壹些雜技俑,伎樂俑以及劇本,樂器之類藏品,其中不少為仿制。
參觀完秦腔藝術博物館已是下午五點半,易俗社百年歷史博物館早已閉館,只能下次再約。我們人困馬乏,只能去能量補給站了。
稍稍飽腹,夜幕降臨。夜色與燈光輝映中的街區也很美!
逛完街區,步行回家。夜幕中的鐘樓,鼓樓依舊那麽美麗,勾起了我帶父親母親曾去造訪的回憶。
路遇都城隍廟,我們被其宏大精美的牌樓吸引,移步壹觀。
都城隍廟是西北地區行政等級最高的城隍廟,統轄西北壹帶各地府縣城隍。我們去時,早已閉門。據老公回憶,該廟春節廟會期間最為熱鬧,今春可再去壹探究竟。據悉,該廟曾長期為商販占據,後政府出面安置商販,將廟歸還道總。雖然如此,但昨日看去,商鋪林立街邊,依舊是廟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廟市。
壹壹最近被查出聲帶小結,我們夫妻連日來四處求醫,能於空暇時抽身訪古跡,也算壹種安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