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劉邦的迷信
歷史史料中對於劉邦和其他皇帝壹樣也有很多迷信的傳說,壹次,呂後和女兒在地裏除草,有壹個過路的老人向她們要了點水喝,喝完水討好地說她們娘倆都是壹副貴人相。
老人剛走,劉邦也回來了,呂後便把剛才老人說的話告訴了劉邦,劉邦壹聽也很高興,他趕緊又追上了老人,讓他也為自己看看面相。老人說剛才之所以說他的夫人和女兒長得貴人相,就是因為他的緣故,而劉邦的面相是貴不可言。劉邦壹聽高興極了,拜謝了老人就回去了。
後來,劉邦奉命押送刑徒去驪山服役,但在半路上已經有很多的人逃跑了,劉邦也很無奈,走到豐邑縣的大澤休息時,劉邦喝了些酒,然後松開了刑徒們身上的繩子,讓他們自己逃命去。
但有十幾個人不願意丟下他壹個人走,都表示願意跟著他。劉邦便帶領大家逃亡,前面負責開路的人回來告訴他前邊有條大蛇攔路,沒法通行,劉邦喝得有點醉了,訓斥說:“我們這些勇猛之士行路,有什麽好害怕的!”
他分開眾人,自己到了前邊,見壹條蛇橫在路中間,便拔出寶劍將蛇壹劍攔腰斬斷。又走了壹段路後,劉邦覺得頭昏,便躺在路旁休息,也等等後邊的人。
壹會兒,後邊的人趕了上來,對他說在路旁看見壹個老太太哭,問她原因,她說有人把他的兒子殺了。又問為什麽被殺,她說他的兒子是白帝的兒子,剛才變成蛇,卻在路邊被赤帝的兒子殺了,所以才如此難過。
大家當時覺得是老太太說謊,但老太太忽然就不見了。劉邦聽說了,心中暗喜,以後便借此來提高自己的威信和地位。
此後,劉邦帶著人到處逃亡,但每次呂後都能找到他,劉邦很奇怪,問妻子原因,呂後說他藏身的地方常有彩雲繚繞,所以很好找到。
劉邦後來便讓手下人廣為傳播這種謠傳,很多人便相信了,都想來投奔他。實際上,這種謠傳基本上都是在皇帝建立國家之後,有意編造的,以此證明自己與眾不同,有王者之氣。
由於這些傳說,劉邦在當地的威信逐漸提高,跟隨他的人也就多了起來,他被當地人稱為沛中的豪傑。
2、沛公起兵
在公元前209年,秦末農民起義爆發,陳勝、吳廣率領起義軍攻占了陳(現在河南淮陽)以後,陳勝建立了“張楚”政權,和秦朝公開對立。這時,沛縣的縣令也想響應來繼續掌握沛縣的政權,蕭何和曹參當時都是縣令手下的主要官吏,他們勸縣令將本縣流亡在外的人召集回來,壹來可以增加力量,二來也可以杜絕後患。
縣令覺得有理,便讓劉邦的妹夫樊噲去把劉邦找回來,劉邦便帶人往回趕。這邊的縣令卻又後悔了,害怕劉邦回來不好控制,弄不好還會被劉邦所殺,等於是引狼入室。所以,他命令將城門關閉,還準備捉拿蕭何和曹參。
蕭何和曹參聞訊趕忙逃到了城外,劉邦將信射進城中,鼓動城中的百姓起來殺掉出爾反爾的縣令,大家壹起保衛家鄉。
百姓對平時就不太體恤他們的縣令很不滿,殺了縣令後開城門迎進劉邦,又推舉他為沛公,領導大家起事。劉邦便順從民意,設祭壇,自稱赤帝的兒子,領導民眾舉起了反秦大旗。這壹年已經是秦二世元年的九月,劉邦也有四十八歲了。
3、劉邦隨禮賺嬌妻
話說這天,沛縣呂公喬遷大喜,在城裏酒館大辦酒宴。熟悉的不熟悉的,只要縣上有點頭臉的,都來了。呂公是外來戶,剛從山東的單縣來這裏避難。這就奇怪了,壹個避難的家夥,哪來那麽多人給他撐場面呢?
原來這呂公祖上也曾經闊過,是齊國始祖呂尚後人,因此與現任沛縣縣令是世交。
劉邦在泅水千了多年的亭長,想往城裏調,所以也來了。他也許是包了壹百兩百塊錢過來的,也許根本就沒打算遞紅包。
劉邦在泅水那裏,隨便到哪家店子,從來沒有埋過單,吃了喝了,有些還給土特產,給保護費,有些掛賬在那裏,最後打個白條,沖銷了——劉邦後來當了皇帝,店家的賬還在那裏掛著,“春采了俺桑,冬借了俺粟,零支了米麥無重數”,都是“明標著冊歷,現放著文書”的。
這縣城可不是他鄉下,但劉邦就是劉邦,他站在酒館門口,大喊壹聲:“呂公,我送壹萬賀禮!”壹聽到這話,呂公喜得大跌,忙把劉邦往裏請。
這可讓蕭何犯難了。蕭何這時節擔任沛縣主簿,負責酒宴來賓登記。劉邦說賀錢壹萬,純粹是白條,其他人不知道劉邦怎麽樣,他蕭何哪能不知道?
這壹萬,怎麽記賬?記了,又沒有,那不是說他蕭主簿貪汙嗎?蕭何也就不管兄弟不兄弟,當面把劉邦的底給揭了:“呂大人啊,妳可別信這個劉邦,他口袋裏可是壹分錢也沒有的,他說大話說習慣了!”
呂公見劉邦氣宇軒昂、與眾不同,便把蕭何撇在壹邊,連忙拉著劉邦的手,往最尊貴的席位上拉,連連誇獎:“高手,高手啊,劉邦妳真是高手啊,前途無量,絕對是當大官的料!”
呂公憑劉邦這壹句話,不但讓他上了貴賓席,而且還把自己二十來歲的女兒呂雉嫁給了劉邦。
4、劉邦送壽禮
呂後的爹是個老塾師,雖不是大富大貴,可也很有名望哩。兩個閨女,長得可沒說的,都粉骨朵似的。大閨女有點怪,大了還是不讓人家提媒,想自己挑個中意的。呂老先生心中急得火著,看著嫁女兒不成,就賭氣把二女兒嫁給了殺狗屠子樊噲。
這天是老先生的生日,眾人都來祝賀,二女婿備好壽禮正要起身,劉邦突然來訪,樊噲忙問:“季兄,有何要事?”
“嘿!大肉離了口,心裏不著落啊!”
“抱歉啊!”樊噲忙作解釋,“嶽父今天生日,我不開殺戒!”
“啊,原來如此。”劉邦想了想,馬上笑了,說:“妳我兄弟親如壹人,不妨同去拜壽。”
“這……”樊噲想不到劉邦這樣,壹下子楞住了。
“害怕俺窮光蛋嗎?莫擔心,車到山前自有路嘛!”
弟兄倆來到呂家,扳門入院,這時天已正午,壽宴馬上開始。樊噲忙擺上壽禮,劉邦獨自走到禮簿桌前,兩手打拱道:“諸位,這裏有禮!”
寫禮簿的入頭也沒擡,問:“尊姓大名,禮銀若幹?”
劉邦報了姓名,想了壹想,又在名後寫上“壽銀萬貫”四個大字,寫完抽身便走。禮簿壹把抓住劉邦衣袖說:“且慢,銀錢萬貫在哪裏?”劉邦轉身壹笑,從入手中抓過大筆,在四個大字下而匆匆寫上壹個“欠”字,扔筆就走。
妳想,眾人盯著,哪裏能夠逃脫,壹片連聲喝道:“世上見過欠壽禮的嗎?”劉邦聽了,壹點兒也不在乎,瞇起雙眼,伸出食指,口中念念有詞:“萬貫萬貫,八方奉獻。日月相逢,地支天幹。山河相攜,結賬還錢。”
這大話壹噴,寫禮簿的入倒勿客氣了,說:“請問,江山抵得了嗎?!”
呂先生的大女兒隔窗看得清清楚楚,聽得明明白白,心想,這漢子有誌氣。於是,她慌忙走到呂老先生跟前。這時,呂老先生正安排壽宴座次,大女兒按捺不住,忙喊道:“還按老規矩嘛——按壽禮多少排呀!”
呂老先生忙說:“對對,古禮如此,古禮如此!”於是吩咐眾入,按禮入座。當他看到“壽銀萬貫”四個大字時,頓時花了眼,慌了神,禁不住壹聲高喊:“劉邦,首座!”劉邦微微壹笑,穩步向前,樊噲摸不著頭腦,也緊緊地跟隨兄長。
後來,呂老先生知道真相,也無可奈何,經樊噲百般解釋,倒覺得劉邦是個奇才。大閨女經常提念此事。二閨女醒悟,何不將姐姐嫁與劉邦。於是,樊噲夫妻齊心協力,從中作合,終於花好月圓,後來高祖奪得天下,厚封諸呂,還了這筆“江山之債”。
5、劉邦選賢
漢高祖劉邦平定淮南王英布叛亂後,在返回長安途中,路經沛縣。南北征殺十余年,頭壹次回到故鄉,重見故鄉父老兄弟,真是無限的感慨。這壹天,高祖在沛宮擺宴,款待鄉親父老,把酒臨風,喜氣洋洋。
正當這時,門外忽然傳來壹陣吵嚷,高祖好生奇怪,忙放下酒杯問道:“門外為何如此吵嚷?”高祖話音壹落,縣令壹旁“刷”地站起,伸過頭去往外側耳壹聽,才慢慢安下心來,轉身跪在地下向高祖叩頭道:“皇爺恕罪。
今早卑職來拜皇爺,遇壹鄉民攔路喊冤,狀告本城店主霸鵝。因奉皇詔,卑職不敢耽擱,……不想他們鬧了上來,使皇爺受驚,卑職罪該萬死,罪該萬死!”
高祖聽後沈思起來,他聽說這個縣令昏庸無能,靠著做郡守的嶽父才得以重用,今天我何不親眼看看這位縣令的本領!高祖暗暗拿定主意,連忙吩咐:“官清民安,民事為大,尊縣不妨即速審理!”沒等縣令回答,高祖就已離開桌案,向大家拱手招呼道:“此處為堂,我等暫且壹避!”
縣令壹聽,嚇出壹身冷汗,心中連連叫苦。妳想,壹個小小的縣令,能有多大的膽量敢在皇帝面前審案?何況這樣的壹個無能之輩!縣令不敢推托,只好硬著頭皮擂鼓升堂。
那鄉民被差役帶到堂前跪下,哭訴道:“……二十只鵝為小民所養,指望賣鵝來購買農具開墾荒地,養家糊口。昨晚下店,不料店主霸鵝,反誣小民刁賴……求老爺為民作主哇!”
縣令聽罷,裝模作樣,手指店主大喝壹聲:“店家,妳平白無故霸鵝,該當何罪!”誰知那店主沒有害怕,聽到喝聲就撲通跪在地下,
連忙分辯:“老爺容稟:小店家聞高祖皇爺將要返鄉駕臨,久備鵝二十只,孝敬老爺以備皇爺受用,不料這鄉野流賊,仗著如今皇爺法寬,愛民如子,就膽大包天,來得我店,見鵝起意,生下這謀鵝的歹毒之心……求青天老爺明鏡!”
縣令聽完,覺得店家說的也有理,心想,這可怎麽了結呀……隨後眼珠壹轉:咳,村夫流民,判輕判重諒他也不敢怎樣,再說,本縣若連壹個村民也治不了,在皇爺面前,不是顯得大大的無能了麽,想到這裏,忙吩咐兩邊:“野夫民賊,騷擾本縣——給我拿下,重責四十,收入南牢,聽候發落!”
那鄉民毫無懼色,連聲高喊冤枉,被差役強行架出。
其中的破綻,高祖爺早就看得壹清二楚,心想:天下要有這樣壹批“青天”,將要造成多少冤獄啊,俺這漢室江山,要不了多久就會敗在這批人手裏……高祖忍著怒氣走進大堂,冷冷地問:“青天大人,此案可理清斷明了?”
縣令壹聽高祖這口氣,知道不妙,嚇得渾身發抖。停了壹會兒,高祖又問:“此案審理得如何了?”縣令猜不透高祖的意思,嚇得面色如土,哪裏還敢哼壹聲,急忙跪在地下,連連叩頭。
高祖擡頭環視壹周,微微壹笑道:“諸位父老兄弟,縣令大人不作回復,想必案子沒有結果!既然如此,店主豈能逍遙?
”說著又向眾人攤開兩手,輕輕說道:“戰場識良將,治世出英才。妳們,誰能——”大家心裏都很明白,皇爺想招賢理案呀!可是,在這種情況下,哪個敢站出來冒這個大險呀,眾人只是妳瞅我瞧,誰也不吭壹聲。
這時,角落裏壹個身體瘦弱、雙目炯炯的人壹聲高呼,雙膝跪在案下道:“皇爺萬歲,萬萬歲,恕小民無罪,俺願壹試!”
劉邦聞言大喜,忙離座向前雙手攙起。大家壹見此人,不免壹驚:“這不是書生李良嗎?”李良直起身,對高祖說:“要將兩家喚回,當面說清;並速將白鵝送上,俺要審鵝,鵝供為證!”“審鵝?”眾人大吃壹驚,交頭接耳、議論紛紛。
“是審鵝!二十只全審——請備二十管筆,二十塊帛,要鵝壹壹招供!”李良說得如此平平靜靜,連高祖也暗暗吃驚,不禁疑慮重重:此人莫不是瘋魔中邪,天下哪有審鵝壹說,鵝豈能寫字招供?李良依然不慌不忙,轉身對高祖躬身壹禮,說道:“請皇爺萬歲明天審察!”
第二天,李良開堂審鵝。高祖上坐,店主和鄉民跪在堂下,沛城眾位父老兄弟列坐兩旁,門外還有不少人等候著觀看稀奇。李良不急不躁,安如泰山。看看大家等得有點兒不耐煩了,便回頭高聲吩咐:“將二十只鵝的招供呈來!”
話沒落音,二十個差役壹人捧著壹塊帛,從後堂急急走上來。這時,大家的雙眼瞪得象壹對對銅鈴,目光“唰”地壹下落在帛上,仔仔細細地瞧呀瞅呀,可是,帛上除了鵝屎外,別的什麽也沒有,更沒有什麽“招供”!許多人由失望變得緊張起來,個個都在為李良擔心啊。
這時,李良站起來,對著布帛看了壹會兒,忽的,他皺起了眉頭,壹聲猛喝:“店家!如今真象大白,妳開黑店,霸占民鵝,二十只鵝已將實情供出,鐵證如山,妳還有何話說!”店家自知理虧,嚇得兩腿篩糠,癱倒在地,最後只得點頭認罪。
李良呼叫左右差役,把店家拿下。又轉臉對驚呆了的鄉民說:“老鄉,現在物歸原主,把妳的二十只鵝趕走吧,換回農具,多開荒地,好生過日子……”
李良見眾人還楞在那裏,不知究竟,就指著帛微笑著說:“城裏人養鵝,鵝吃的是糧食,屙的是黃屎;鄉下人養鵝,鵝吃的是青草呀,妳們看,這塊塊帛上,不都是青青綠綠的嗎?”
眾人這才恍然大悟。這時,只見高祖伸手拉住李良,連聲贊道:“好,好!妳這才稱得上是沛縣的青天!”從此,讓李良任沛縣縣令。
李良治沛多年,百姓安居樂業。劉邦選賢的佳話,壹直流傳到今天。
劉邦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