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山海經·北山經》記載,早在距今4000 多年前的大禹治水時代,長江下遊沿岸的人們就品嘗過河豚,知道它有大毒了。2000 多年前的長江下遊地區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吳越屬地,吳越盛產河豚,吳王成就霸業後,河豚被推崇為極品美食,吳王更將河豚與美女西施相比,河豚肝被稱之為“西施肝”,河豚精巢被稱之為“西施乳”。人們品嘗河豚的習俗比當今日本人還有過之無不及,特別是品嘗河豚精巢時,對其潔白如乳、豐腴鮮美、入口即化、美妙絕倫的感覺,不知該如何形容,有人聯想起越國美女西施,於是“西施乳”就在民間傳開了。 到了宋代景祐五年( 公元1038 年) ,著名詩人梅堯臣在範仲淹席上,當同僚們繪聲繪色地講述河豚時,忍不住即興作詩:“春州生荻芽,春岸飛楊花。河豚當是時,貴不數魚蝦…”,李時珍在《本草集解》中還提到宋人嚴有翼在《藝苑雌黃》中說:“河豚,水族之奇味,世傳其殺人,余守丹陽、宣城,見土人戶戶食之。但用菘菜、蔞蒿、荻芽三物煮之,亦未見死者。” 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1518 —1593) 畢30 年功力,從上古炎黃帝至明代600 余部巨著中悉心廣搜窮攬,全面總結了公元前21 世紀至16 世紀中國藥物學的成就,他在其巨著《本草綱目》中說:“據草創於大禹、成書於夏、完善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古籍《山海經·北山經》記載,河豚名鈰魚,吳人說它的血有毒,肝臟吃下去舌頭就發麻,魚子吃下去肚子發脹,眼睛吃下去就看不見東西了。宋( 約968 年) 人馬誌在《開寶本草》中說:河豚,長江、淮河、黃河、海裏面都有…”。 古往今來,隨著生態環境的變遷,淮河、黃河的河道及入海口多次改變,黃河故道還遺留在江蘇漣水等地;現在江蘇的洪澤、淮陰、淮安、金湖、阜寧皆位於淮河下遊,但人們在黃河、淮河中再也沒有見到過河豚。據作者調查,現黃河流域和淮河兩岸,包括蘇北地區的人們,根本就不認識河豚也不會食用河豚;而長江下遊蘇南揚中地區的人們普遍認識河豚、嗜食河豚,至今傳承的河豚飲食文化與蘇東坡、梅堯臣等的描述完全合拍。從古人對河豚分布、生態習性、外部形態、行為的描述來看,“拼死吃河豚”中的河豚,應該指的是春天從海洋進入長江下遊行生殖洄遊的暗紋東方鲀。
嚴嵩吃河豚的故事
艇巴魚是有毒性魚類,其血液、內臟和卵巢都含有劇毒,誤食艇巴而喪生的事時有發生,就是那些自恃的闖海人,因壹時不慎,處理不當而中毒致死的也屢見不鮮。因艇巴魚毒還演繹出不少民間傳奇。 明代世宗朝有個貪鄙奸橫的權臣嚴嵩,80多歲的時候,從山東蓬萊納壹漁家少女為妾。吃膩了山珍海味的嚴嵩,其下屬獨出心裁地為其婚宴策劃出艇巴宴,以示獻媚助興,得到嚴嵩首肯,遂帶上艇巴魚,還有從山東雇傭的庖廚壹起火速赴京。為防萬壹,以年輕的嶽父為擔保壹同前往。 婚慶那日,當朝重臣、達官貴人、地方要員等賓客雲集,紛紛前來恭喜道賀,熱鬧非凡。當最後壹道香噴噴的清燉艇巴魚端上桌時,垂涎欲滴的賓客爭相為食,壹眨眼工夫,壹大盤艇巴魚早已入口下肚了。 正當大家余興未盡品評著艇巴魚的美滋美味時,中間南側靠窗壹桌有壹身穿長袍書生模樣的年輕人,徒然倒地,口冒白沫,渾身抽搐而不省人事。“有人中毒了!”婚宴壹派嘩然、亂作壹團。嚴嵩爪牙直奔廚房捉拿廚子,可廚子壹個也不見了,“嶽父”也沒了蹤影。 慌亂中嚴嵩勃然大怒,責問小妾:“何以解毒?” 小妾說:“惟有黃湯。” 嚴嵩問道:“何為黃湯?” 小妾說:“即糞水。” 嚴嵩即刻下令去茅廁擔來糞水。 為解毒活命,賓客們顧不上顏面尊嚴,人人端起碗,個個揚起脖,閉上眼將糞水喝下,哇哇地將搶食的艇巴魚等食物全部嘔吐出來,甚至五臟六腑都要倒出來,婚宴霎時臭氣熏天,壹片狼藉,壹片哀鳴。 話說首次進京的鄉下人,忙完了艇巴魚這道菜,都跑到街口看光景溜街去了,他們被生擒回來。正想問罪,此時那位倒地的仁兄蘇醒過來,道出了事情的真象。原來,席間書生外出小解,待他回來時艇巴魚被壹掃而光,就頓時生了大氣,癲癇的老病復發……這時人們才恍然大悟。 這就是“黃湯”解魚毒的故事(小說《三俠五義》中有相似的故事,即第四十三回 翡翠瓶汙羊脂玉穢 太師口臭美妾身亡)。 河豚魚的有毒成分是河豚毒素,它是壹種神經毒,人食入豚毒0.5mg-3mg就能致死。河豚的肝、脾、腎、卵巢、睪丸、眼球、皮膚及血液均有毒。以卵、卵巢和肝臟最毒,腎、血液、眼睛和皮膚次之。毒素耐熱,100℃8小時都不被破壞,120℃1小時才能破壞,鹽腌、日曬亦均不能破壞毒素。 每年春季是河豚魚的產卵季節,這時魚的毒性最強,所以,春天是河豚魚中毒的高發季節。中國《水產品衛生管理辦法》明確規定:“河豚魚有劇毒,不得流入市場。捕獲的有毒魚類,如河豚魚應揀出裝箱,專門固定存放”,所以,河豚魚還是不吃為好。僅有少數人是拼死吃河豚,但多數人是因不認識河豚魚而不小心吃了引起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