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平過年的風俗:
1、炸年糕(客家話稱“煎粄”),或者蒸年糕、黃粄,以及其他特色小吃,種類繁多。
2、紅燒肉,幾乎每家必備。做法比較復雜,油而不膩,香滑爽口。
3、傳統的節目--船燈(壹種客家戲)。
4、白斬雞/鴨,紅燒魚。
5、初壹到親戚家拜年。
武平人的傳統婚俗:
1、說親。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其實在客家人眼子裏非常平常的事情,所以上壹輩人普遍結婚較早。現如今的社會,農村社會,依然普遍存在催婚的事情。男方長大成人,父母便托人做媒,尋訪適當人家未婚女。媒婆向女方父母說明男方家庭、男子年齡、品貌等。若女方父母同意,便可進行相親,在客家文化裏稱為“探人家”。
男女相見,通常也是彼此考究彼此的人品、相貌以及家境。在手機剛剛興起的年代,互要手機號,加上QQ並已經完成了第壹步的認識了。“交流時間”可長可短,如果雙方有意,並會推動下壹步送定金,核算婚嫁日子。值得註意的是,客家文化裏,推介了好的男女婚嫁,媒人的地位口碑往往是比較高的,甚至收到男女方壹定的說媒獎勵,這也間接說明了媒人在其中的人脈整合。
2、送定(劄定)。
當完成第壹步說親,雙方都認同後,女方父母開始提出條件,如聘金、聘禮幾何,相應的酒席操辦幾場等等。關於聘金,各地不壹,普遍不低,算是中等。部分農村達到十余萬也多有可能。以往客家婚娶送定,會有書面形式,即“寫婚約”或“寫合婚字”,正面寫“文字厥祥”,底面寫“天作之合”,由雙方家長及媒人親房簽字畫押,各執壹份。
此外還規定:寫字時要由男方備辦盛宴。如果家境允許,也有規定要由男家請壹二桌“訂婚酒”。這壹個傳統客家婚禮習俗結束之後,女子便是男家的人了,其言行皆要遵行壹個有夫之婦的準則。雖然這個越來越簡化了,但定親的日子依然很重要。
3、報日子和送聘金。
所謂“報日子”,即男方擇定“鬥床”和接親的日期後,告知女方。在結婚前的壹個月,男方要將聘金送給女方。傳統的客家婚禮習俗對聘金的尾數要求是以“九”結尾,圖其諧音“久”的吉利,意為兩人從此天長地久。鄉裏鄰親往往送禮也很多是這樣的禮數。
女方在男方鬥床的時候,要送柚子和木炭到男家,含有平生貴子和暖新房之意,俗稱“探子探孫”。也有些地區要求男方要做大肉圓送給女方,並分贈親朋好友,以示雙方已經結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