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明確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於動筆,樂於表達。”這就為從根本上解決作文難題找到了壹條出路。寫作教學如何切合“課標”要求,“讓學生易於動筆,樂於表達”?筆者認為:
壹、尋找源頭活水
葉聖陶先生說過:“生活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流,泉源豐盈,溪流自然活潑地晝夜不息。我們的家鄉淮安是全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民風淳樸,景色迷人,物產豐富,名人輩出,寫作素材數不勝數。而我們的學生卻“壹心只讀聖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既不去觀察世界,也不去體驗生活,寫作文時自然頭腦空空無話可說無字可寫。因此,應該鼓勵學生適當放下書本,去讀壹讀社會這本活書。
1.欣賞家鄉美
“生活中並不缺乏美,缺乏的是發現美的眼睛。”在教學中我打破了傳統的封閉的課堂教學模式,鼓勵學生投入到大自然中,投入到社會生活中。去欣賞田野的稻黃桑綠,淮沭河的水清魚肥,洪澤湖的帆來船往,老子山的晨霧夕陽;去楚州瞻仰周總理故居,去淮陰觀賞淮陰侯故裏;品壹品淩橋大米的香甜軟綿,嘗壹嘗趙集粉絲的柔韌爽滑;聽壹聽清明布谷的婉轉啼唱,盛夏青蛙的歡樂蛙鼓,集市小販的大聲叫賣,村頭鄉親樸實的笑語。並經常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多方位地觀察事物以掘取大量的信息以充實自己的寫作題材庫。
2.感受身邊愛
由於傳統原因,中國人不善於直接表達感情,往往將深情放在心裏。而孩子又往往粗枝大葉,很難感受到。因此,教學時應引導學生用心體會,從親朋好友的壹個眼神、壹聲問候、壹次守侯中獲取溫情,體驗親情。在感受親情、友情、鄰裏之情的同時也能學會關愛他人。情感的閥門打開了,情感體驗豐富了,寫起文章來怎麽能不情動辭發?
3.留心周邊事
教師平時應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帶學生去田野播種植樹,瞻仰名人故居,慰問孤寡老人,參加愛心捐款,采訪勞動能手,制作賀卡書簽,參觀雞場鵝舍……學生親自參與後不僅增加了寫作素材,而且豐富了生活體驗,寫起文章來自然文思泉湧,感受深刻。
二、閱讀教學滲透
平時的語文課是作文教學的壹種重要方式,上好每壹堂課是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的重要途徑。
1.學習觀察順序。
在上《三亞落日》時,我就抓住作者由上到下、由遠到近的順序描寫三亞的迷人的自然風光,向學生滲透觀察順序的知識。經過訓練,學生逐步掌握了觀察的方法和規律。
2.學習表達方法。
學生寫出的作文往往詞不達意。作為教師,這時應註意從有關課文中找到壹些典型寫法的段落,指導學生運用教材中的基本段,讓他們逐步掌握表達感情的方法。如《安塞腰鼓》中反復出現的“好壹個安塞腰鼓”指導學生知道作者正是通過這句話表達文章的主題:歌頌激蕩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表現要沖破束縛、阻礙的強烈渴望。
3.學習結構方式。
如學習《憶爸爸》這篇課文,作者是采用了總分總的結構方式,先總寫爸爸有什麽好品質,再舉例分述爸爸各個好品質,最後總結。其中第二部分寫得最具體,分別從幾件具體的事例,表現出爸爸的精神品質,記敘詳略得當,主次分明。
4.順勢隨堂練筆。
課文《石榴》,作者通過寫家鄉的石榴花的美麗,石榴果的可愛,石榴籽的酸甜可口,表達了自己對家鄉的熱愛。通過朗讀課文,同學們從字裏行間感受到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情感,思想上與作者主生了***鳴,接著老師可順勢引導,當老師說,妳們喜歡故鄉嗎?最喜歡的是什麽?請用筆寫下來。學生們立刻拿起筆來,《故鄉的洪澤湖》、《故鄉的大米》、《我愛淮安美食》等等,習作不壹會就寫好了,而且篇篇充滿了熱愛故鄉的情愫。在學完《第壹次抱母親》壹文後,引導學生拿起筆來,贊美自己的母親或是其他親人。讓學生的情感受課文中的情感的催化,並聯系自己的生活寫出真摯感人的好作文來。
三、優化作文教學
1.營造輕松愉快真實的情境。
真實、具體、形象的東西是最能感化人的,對小學生更是如此。他們的情感往往是在特定的意境中產生的。在輕松、愉快、真實的情境中作文,孩子們很樂意寫,往往能寫出壹些佳作來。因此,作文中要多創設壹些寫作情境,通過切實可行的藝術手段,強化學生的內心體驗,使學生自始至終處在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的美感氛圍中,從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音響激情法。可以讓孩子們心情輕松愉快,饒有情趣的進入寫作的最佳狀態。他們在優美的音樂聲中,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自由展開聯想,給發散思維以更加廣闊的馳騁天地。他們從好奇、感興趣出發,接著會自然地進入想象的興奮狀態,激發出表達自己所想的強烈願望,這種心理狀態正是作文所需要的。
現場遊戲法。便於學生認真觀察,造成壹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如“吹泡泡遊戲”很適合在低年級的作文教學中使用,遊戲時,讓學生註意觀察泡泡的大小、形狀、色彩,體會自己吹泡泡和比賽的心情,然後再用文字表達出來。
表演法。適合在中高年級的學生作文時運用。同學們自己表演小品、課本劇、相聲等等,表演的同學有表演的感受,觀看的同學有觀察的機會和思考的余地,他們都會在這壹方法中高漲自己的情緒,寫作的效果更佳。
2.引導臨摩習作。
每次教師讓學生寫作文,大部分望題發呆,難以下筆。面對此種境況,教師要耐心引導,幫助學生消除寫作時的心理障礙。可以讓他們先讀類似題材的範文,逐步揣摩故事情節,寫作方法、主題思想、材料的組織與安排等有關知識,然後誘導他們搜索生活經歷中相似的境況及相同的情感,待這壹些在心中都有“譜”之後,再動手“依葫蘆畫瓢試著仿寫”。
3.先說後寫再抄。
我們知道,在整個寫作過程中,寫作和思考是同時產生的,寫作的過程也就是思考過程。這個過程能幫助妳把零亂的思想條理化,使妳的想法經過提煉而清晰起來,並且進壹步發展妳的思想。因此,每次習作練習,我都對學生強調要先想好了再說,說通後才寫下來,寫完了反復讀幾遍,並對讀中發現的問題進行修改,改好後再讀壹讀,讀順了才譽寫。
4.提高寫作速度。
每次作文,教師出了題目之後,學生在40分鐘之內完成。要求學生作文時不出聲、不停筆、壹氣呵成。並采取比賽的方式,看誰寫得又快又好。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的較好的,予以表揚;不能完成的給予鼓勵。這樣限時限量完成作文,學生精力較以前集中了,作文質量也有所提高。
四、把好“評改關”
“文章不厭百遍改”把習作評改關,這時最見教師的真功夫,亦是提高學生習作質量的重要措施。
1.關註作前提綱的評改。
讓學生自己或相互推敲寫作提綱,是作文教學的要緊環節之壹。正如蓋房子,首先要作好圖紙壹樣,作文前如不先列好提綱,則文思閉塞,無從下筆,或是提筆就寫,往往會“銅匠的擔子,挑到哪裏響(想)到哪裏”。在這壹教學環節上,老適應極力啟發學生做好作前構思,認真審題,圍繞文章的主旨,寫好提綱,對個別學生加以輔導點撥。在學生列提綱的同時,教師應行間巡視,發現好的提綱及時地在黑板上板書出來,由同學們來評議其中妙處,引發全班興趣。
2.抓好作後自改、互改。
從心理學角度出發,以學生為主體評改作文的好處就在於能創造條件,幫學生建立“優勢興奮中心”,激發學生和好奇心、好勝心。讓學生從“牽著跑”的作文中跑出來,激發欲望,活躍思維。
(1)師改引路。即教師從評改中選取優秀作文壹至兩篇,作為學生評改的示範,教師針對習作要求作簡要的口頭評述,然後學生分組評改。每次習作評改課前,可從本次習作中挑選優秀習作壹二篇打印並附上教師的點評,分發到學生的手中。教師通過熱情啟發,引導學生大膽評改,提倡不同見解的相互爭辯。教師可參與某壹評改小組,與他們熱烈地討論,激烈地爭辯,以增進了學生評改的興趣。
(2)互改互評。即由同桌或自成互助組交換文本評改。根據上述要求,他們給自己的文友下結論,寫評語。
(3)自評自改。同學在互改習作後,學生對自己的習作進行評改,這時,教師應指導學生抓住自己習作中的薄弱環節,自覺地作反復修改。
(4)強調教師復改。在同學互評互改,學生自評自改後,教師要復改。針對評改過程迸發的智慧的火花。教師用充滿愛心的話語去激勵他;評改中出現的錯誤,用中肯的語言去開導他。教師復改中,宜打寬分,重表揚鼓勵,免挖苦諷刺;重賞其長,輕揭其短,對學生作文中出現的***同的明顯的缺陷,教師要用範例文作指導,幫其糾正。
五、提高講評藝術
1.多保留、少刪改。
在平時的作文批改時要做到少而精。因為作文批改得太多,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對學生作文中暴露出來的問題,可從“建議”的角度出發,使學生看了褒揚的話語信心倍增,讀了批評的話受到激勵。
2.多表揚、少批評。
學生有強烈的好勝心、上進心,非常喜歡得到老師的表揚鼓勵。哪怕學生寫得很不成功,也要給予鼓勵性的評價,甚至把壹些差生的作文修改好後在課堂上講讀。平時的習作講課上及時公布學生優秀作文的名單,讓壹部分學生把好作文抄下來貼到教室後面的墻報上讓同學們看,請作文寫得好的學生介紹自己如何寫好作文的經驗,以此激發學生特別是差生的作文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