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西面,是中國大陸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壹。它是中國大陸主要的觀賞性淡水湖泊之壹,也是現今《世界遺產名錄》中少數幾個和中國唯壹壹個湖泊類文化遺產。
西湖三面環山,面積約6.39平方千米,東西寬約2.8千米,南北長約3.2千米,繞湖壹周近15千米。湖中被孤山、白堤、蘇堤、楊公堤分隔,按面積大小分別為外西湖、西裏湖、北裏湖、小南湖及嶽湖等五片水面,蘇堤、白堤越過湖面。
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個小島鼎立於外西湖湖心,夕照山的雷峰塔與寶石山的保俶塔隔湖相映,由此形成了“壹山、二塔、三島、三堤、五湖”的基本格局。
擴展資料
2011年6月24日在法國巴黎舉辦的第35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杭州西湖文化景觀”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1979年,地質工作者對湖濱鉆孔采取的巖樣作微體古生物分析後著文認為,根據不同化石的組合,西湖的形成過程可劃分為早期潟湖、中期海灣、晚期潟湖三個階段,隨著錢塘江沙坎的發育,西湖終於完全封閉,水體逐漸淡化,形成近代的西湖。
西湖周圍的群山,屬於天目山余脈。根據巖性差別和山勢高低,可分為內、外兩圈。
外圈有北高峰、天馬山、天竺山、五雲山等,屬高丘陵地形,山體主要由誌留、泥盆紀巖屑砂巖、石英砂巖構成,巖性較堅硬,不易風化侵蝕。峰巒挺秀,溪澗縱橫,流水清洌,是西湖泉水最多地帶。
內圈有飛來峰、南高峰、玉皇山、鳳凰山、吳山等,山勢較低,屬低丘陵地形。山體均為向斜山地,主要由石炭、二叠紀石灰巖構成,易受水流溶蝕,形成了煙霞、水樂、石屋、紫來、紫雲等溶洞。
內圈的群山,除巖溶丘陵外,還有橫亙西湖北緣的葛嶺、寶石山,由火山碎屑巖組成,海拔在百米左右。
西湖以其湖光山色和深厚人文底蘊,吸引了歷代文人墨客的眷顧,因此在文學方面也留下了諸多名篇和典籍。《武林掌故叢編》、《西湖夢尋》、《西湖集覽》與新舊《西湖誌》、《湖山便覽》等記載了大量關於西湖和古代杭州的史跡掌故。
另外,近現代眾多作家也與西湖結緣。在詩詞方面,白居易、蘇軾、柳永、楊萬裏、林逋、徐誌摩、胡適等詩人留下了無數佳句;在散文方面,張岱、魯迅、俞平伯、郁達夫、宗璞等名家則寫下了眾多名篇。
西湖自古以來便流傳著許多民間傳說和神話故事。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臺》和《蘇小小》。白蛇傳中的“斷橋相會”、“白娘子被壓雷峰塔”等情節與西湖十景有著密切的聯系。而傳說中梁祝的愛情故事發生在西湖邊的萬松書院。
另外,杭州還流傳嶽飛、濟公、乾隆下江南、楊乃武與“小白菜”等大量民間故事和《初陽臺》、《雙投橋》、《東坡肉》、《蔥包檜兒》、《十八棵禦茶》等傳說。
參考資料:西湖-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