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瑞回到村裏時,親屬和鄉親們下坡來迎接。他86歲的大哥馬文采迎出窯洞,兄弟倆相見,互致問候,馬文瑞的眼圈紅了。他扶著大哥進了窯洞,又忙著接見鄉親們。他的記性很好,過了50多年了,他居然還叫出不少人的名字。有的晚輩只說起父親和爺爺的名字,他立刻想起來了,還能說出他們的小名和外號。馬文瑞仔細詢問他們的生活情況,都說吃飯問題基本解決了,不少人還住上了新窯洞,可真正富裕的也不多。他問吃飯問題是怎樣解決的,大家的回答不外乎兩條:壹是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制,二是普遍使用化肥。馬文瑞總結說:“這就說,壹靠政策,二靠科學進步了。”這壹天人來人往,絡繹不絕,他與來看望的親屬和鄉親們握手、照相、啦家常,壹直忙到深夜。他的心情十分激動,也處在高度興奮和歡樂之中,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幾乎壹夜難眠。
第二天,馬文瑞又視察了離村不遠的馬家坪小學,他殷切地勉勵學生們好好學習,長大為建設家鄉、建設祖國做貢獻。在回學校的路上,他發現,由他向上級爭取回20萬元修建的家鄉公路,按設計標準應是油渣公路,可現在還是石子公路,當時他的心情十分沈重,事後嚴肅批評了有關人員。下午他又去鄉政府聽取鄉幹部的匯報,要求他們好好為農民服務,多辦實事,想辦法讓農民生活富裕起來,田要種好,但光種田還富不了,還要搞副業,發展鄉辦企業。他在回縣城的路上,又參觀了子洲縣第壹乳品廠和陶瓷廠。
乳品廠是在馬文瑞的支持下,於1983年開始籌建的。子洲縣是陜北最貧困縣之壹,是革命老區,當地又有養羊的習慣,為幫助老區群眾脫貧致富,他建議在當地修建奶粉廠。為了解決原料來源,要求當地政府鼓勵群眾養奶牛、奶山羊,沒錢買牛羊,可以貸款。廠子1985年投產,設計年產奶制品700噸,而到1987年僅產180噸。主要問題是缺少鮮奶,缺乏生產資金,管理混亂。當時花了70萬元買的奶牛,奶小羊分到農民家裏,卻沒有建帳,誰家分了幾只都搞不清楚。全廠有職工84人,幹部就占16人,人浮幹事,只有壹個技術員,技術力量薄弱。當時雖然勉強贏利,但要還清貸款及利息,卻遙遙無期。馬文瑞問廠長經營生產中的壹些問題,廠長推說到廠時間不長,說不清楚,讓會計代答。馬文瑞很生氣說:“這樣的廠長怎麽能搞好經營管理呢?應該換明白人!”他認為,像這樣的廠子,雖說缺少資金,但更重要的是缺少經營管理人才和技術人才。
30日下午,馬文瑞與子洲部分幹部會面並作了講話。他回顧了子洲的革命歷史,肯定了建設成績後,結合他的所見所感,對他們今後的工作,強調了兩點:壹是要搞文教工作。他語重心長地說:“搞建設需要知識、人才,搞現代化建設,要懂得現代化知識,這就必須辦好學校,提高人的素質,培養人才。”但“現在還有少教師不合格,辦學條件差,學校還有危房,”要引起領導同誌的高度重視,想方設法加以解決。二是要抓好黨的建設。“黨委應抓好黨的建設、思想政治工作、群眾工作。”“特別要抓好幹部的思想教育,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用幹部“要選拔德才兼備的人,不能任用私人”,“要克服以權謀私的現象,要以權謀公,為老百姓服務”。他的這壹度講話,贏得陣陣掌聲。他還強調指出:“領導核心還是黨,各項事業還在黨的領導下進行。”當時有人強調“黨政分家”時,出現某些“談化”黨的領導,輕視乃至反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況,因此,馬文瑞旗幟顯明地提出堅持黨的領導的論斷,為當地幹部指明了方向。
6月8日,馬文瑞到達西安。他就將改進神府——東勝煤田開發中的領導體制及教育經費、加強陜北教育等問題,同陜西省委領導通報了情況,交換了意見,引起了他們的高度重視。
馬文瑞考察回京後,對改善家鄉教育十分重視,奉獻自己的壹片愛心。他想方設法爭取回38萬元資金,30臺電腦,在距馬坪小學不遠的地方蓋起了兩層樓的高坪鄉中學。學校於1990年開工,1992年竣工投入使用,他親筆提寫了校名。在他的帶動下,全家人都行動起來:夫人孫銘經多方努力,籌得二千多冊圖書,全部捐獻給了學校;子女們也為學校捐款。1995年,他和孫銘又為學校聯系到兩萬株優良蘋果樹苗,希望通過勤工儉學,解決學校的經濟困難問題,受到家鄉人民的好評。
1996年秋,馬文瑞的母校——子洲縣周家鹼鎮中心小學籌建教學大樓時,他親筆回信,並通過團中央“希望工程”,給母校爭取18萬元資金,他還為《周家鹼小學校誌》題詞“總結教學歷史經驗,學習優良榜樣,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青少年”,同時為母校寄回《馬文瑞同誌文選》、《馬文瑞回憶錄》等書籍,勉勵學校師生加強革命傳統教育,為祖國培養大批“四有”人才做出貢獻。
來源:子洲人民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