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魚類知識。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吃魚,因為魚很嫩很好吃,而且烹飪方法也很多。我們經常吃的魚壹般都是海魚或者淡水魚,淡水魚的品種很多。下面我們壹起來了解壹下淡水魚的品種。
淡水魚類品種知識1按水中鹽分濃度分類。
壹生只能生活在淡水中的初級淡水魚。占全球魚類總量的33.1%,約8600種。比如:鯰魚,羅漢魚。
壹種大部分時間生活在淡水中的魚,偶爾在半鹹水和海水中移動或棲息。占全球魚類總量的8.1%,約2100種。比如:吳郭魚,大肚魚。
外圍淡水魚棲息在海水或微鹹水中,它們的生活史也會生活在淡水中,或者遷徙到微鹹水中的魚類。包括上遊魚類、下遊魚類和偶爾進入河流的海洋魚類。占全球魚類總量的0.6%,約160種。比如:蛇鰻、牛尾魚。
按照洄遊分類,壹生都生活在淡水中,沒有洄遊特征的魚類。無洄遊的純淡水魚,如鯰魚、羅漢魚等。在我的職業生涯中,有壹段時間我生活在淡水、海洋和其他不同鹽度的水域。包括溯河魚類和下行魚類。
地理上與海洋隔離的陸地密封洄遊魚類。
比如:三文魚,香魚。也可以分為淡水洄遊魚類和河海洄遊魚類兩大類。
淡水洄遊魚類的生活史,包括洄遊,都是在淡水中進行的。比如:埔裏的中國攀巖泥鰍。
河海洄遊魚類在生活史中會經過鹽度不同的棲息地。河流和海洋的交匯處是它們遷徙的必經之地。比如:日本禿鯊。
河口魚所有生活在鹹水和海水交匯處的魚。比如:棕塘魚。
淡水魚品種知識2常見淡水魚的鑒別方法;
青魚和草魚:
兩者的外在區別主要是體色。黑鯡魚,也被稱為鯔魚和蝸牛綠,有明顯的藍黑色背部和鰭。頭尖腸短,只比自己體長略長。它的肉質細嫩可口,尤其是它的尾巴,肥而不膩,被美食家們所稱道。草魚也被稱為鯡魚和鯧魚。體色比鯡魚淺;呈青黃色,胸鰭和腹鰭略呈灰黃色。頭鈍,腸長,約為體長的兩倍。
鰱魚和鱅魚:
主要區別是體色和頭部。鰱魚又名鰱魚、鰱魚,頭小,呈銀白色,頭長與體長之比為1:4;鱅魚的頭明顯要大得多,頭長與體長之比為1: 3,所以又叫小胖魚。
胖乎乎的魚顏色比鰱魚深,有不規則的黃黑條紋,所以又叫“鰱魚頭”、“黃鰱魚頭”。雖然味道不如草魚、草魚,但比鰱魚好,尤其是魚頭,特別鮮,所以被譽為“青魚尾鰱魚頭”。
鯿魚和鯿魚有相同的皮膚:
這三種魚外形相似,食性相似。主要區別在於他們的體型。鯿魚和鯿魚雖然瘦,但鯿魚的整體形狀更寬更短,背部更突出。體長與身高的比例為2: 1-2: 2,而鯿魚與身高的比例約為2: 5-2。側皮比鯿魚和黑魚小很多,壹般長8厘米左右。有二三十種吧,小的才4 cm,大的才15 cm。
產卵期,雄魚呈淡紅色,銀白色,稱為婚色。側皮是野生雜魚,註意不要誤認為是幼魚。炸的側皮魚非常好吃,可以和鳳尾魚相提並論。
鯉魚和鯽魚:
主要區別是有沒有“胡須”,鯉魚嘴緣的兩對觸須非常容易識別。另外,它的背部比鯽魚略“駝”,身體呈紡錘形,青黃色,而鯽魚呈灰藍色,身體比側面扁平。相對於同年齡的魚,鯉魚更大,鯽魚很少見到單只超重的。南方人說鯽魚好吃,北方人覺得鯉魚好。“南鯽北鯉”確實各有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