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內心深處的“南頭關”

內心深處的“南頭關”

今日讀《孤獨是生命的禮物》這本書,其中壹篇千字短文《從後火車站出發的人生》給了我深深的思考。這篇短文主要講: 當年從臺南到臺北去“燃燒夢想”的人,由於受到文化素質的限制,工作條件極為艱苦,環境極其惡劣。 但他們都是追夢的人,通過最基層的工作實現夢想的人。 作者希望可以在臺北建造壹個博物館,向這些追夢者致敬。

我想到了自己,準確的說是比我更早壹代來深圳打拼的人,包括我自己,我們心中永遠都有壹座“南頭關”。記得十多年前我給老家打電話,我說我昨天去壹趟深圳,我的家人都不能理解,妳不是在深圳嗎?怎麽還去深圳呢?這或許就是那個時代最準確的記憶。

六七年代出生的那壹代來深打拼的人,文化、知識水平高的是鳳毛麟角,極大多數人與當年的那些“臺南人”壹樣,甚至還有很多未成年人。大家都在似懂非懂中,由親戚或鄰居帶著,來到了深圳這個城市,他們也壹樣,是來改變生活、燃燒夢想、追逐美好的人。

從改革開放到如今將近40年時間,深圳這個曾經的漁村轉瞬變化了中國的超級大城市,甚至是世界上數壹數二的超新興城市,這個城市充滿了包容性,充滿了機會,充滿了夢想。接近三代人用自己的雙手建設了這個超級城市,同時也換來了生活上的巨大改變,很多人在這裏安頓下來,成了暫新的移民。

無論妳可以拿出多少條件,說深圳有這樣那樣的不好,但真心想想,我感覺我自己是回不去的壹代。我時常這樣說,現在我回到老家,跟壹個外地人沒有什麽區別,十八歲以下的孩子基本分不清是誰家的,叫什麽名字;曾經的父輩們都已經老去,遷移的遷移,故去的故去。曾經熟悉的人,熟悉的生活正在隨著中國城市化消散。

在深圳呆得太久,所有的基礎,所有的圈子都在這裏,有壹天突然回去,如何“找到吃飯的碗”,同樣是壹個大難題。所以前幾年才有壹篇長文《逃不脫的北上廣深》。

還有壹個更加嚴重的問題,我的孩子在深圳出生、長大,他的老師、同學、朋友都在這裏,如果妳問他是那裏人,他可以準確的說出“自己的老家”,但那個所謂的老家,與他又有多深的情緣呢?

所以我也建議,政府可否建立壹個“深圳發展40年博物館”,講述兩三代人的故事,讓中老年人回憶,讓青年人目睹,讓少年者傳遞。這,在我心裏壹樣是壹種偉大的文化,需要壹代壹代的積累與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