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有什麽特產
雲吞面來的,也算是香港美食。香港號稱美食天堂,雲集中外美食,憑著香港人的智慧與對“吃”的執著,特色小吃可謂層出不窮,其中不少更與香港人的奮鬥史息息相關。雲吞面來源於廣州,卻大有後浪蓋前浪之勢。雲吞的餡料以肥、瘦豬肉、鮮蝦仁,加入大地魚碎及蛋黃、調味混成。面條則是以面粉加上雞蛋、堿水制成。雲吞湯以豬骨、大地魚幹、蝦皮熬成。雲吞壹般是事先包好,到顧客下單時才煮熟。標準的雲吞面做法是先把四、五顆雲吞放在開水中焯熟,放到碗的底部。之後煮面,把面放到開水中煮數十秒煮熟後,放進冷水中「過冷河」,再放到雲吞之上;最後加入熱的雲吞湯,放上少許切短的韭黃,面成。蛋撻臺灣稱為蛋塔,撻為英文“tart”之音譯,意指餡料外露的餡餅(相對表面被餅皮覆蓋餡料密封之批/派餡餅pie);蛋撻即以蛋漿為餡料的“tart”。做法是把餅皮放進小圓盆狀的餅模中,倒入由砂糖及雞蛋混合而成之蛋漿,然後放入烤爐;烤出的蛋撻外層為松脆之撻皮,內層則為香甜的黃色凝固蛋漿。煎釀三寶這是香港人對三種同類的常見街頭小吃的統稱。做法與肉釀豆腐類似,是把攪碎成肉泥的鯪魚肉釀在茄子、青椒和豆腐這三種食品中,然後放入油鍋裏煎,於是稱作「煎」「釀」「三寶」。吃的時候通常會使用竹簽串著,像吃魚蛋壹樣.再醮上醬油。除了以上三種食物之外,間中會有鯪魚肉釀大香菇、釀紅腸、雲吞皮、香腸、燈籠椒等。而壹般街邊小吃攤位出售的煎釀三寶內的鯪魚膠(肉泥的鯪魚肉),都會加入壹定份量的面粉,以減低成本。雞蛋仔香港地道街頭小吃之壹。以雞蛋、砂糖、面粉、淡奶等造成汁液,倒在兩塊特制蜂巢狀鐵制模版的中間,放在火上烤成。倒出來的雞蛋仔呈金黃色,有蛋糕的香味,加上中間是半空的,咬下時口感特別。由於香港推崇“少糖、少鹽、少油”的健康飲食方式,食物味道會略顯清談,但也更顯可愛了。雞蛋仔傳統是由街邊小販以推車販賣,近年亦有小食店制造,亦增設不同口味,如巧克力、椰絲、黑芝麻等。香港島有壹小販以炭爐炮制充滿蛋香的雞蛋仔,有緣碰見別忘了試試。車仔面又名嗱喳面(「嗱喳」有齷齪、不潔的意思),是香港壹種廉價面食。周星馳電影“食神”中有精彩的介紹。車仔面出現在1950年代,是香港市民生活水平較低的年代。販賣熟食的小檔擠滿街道,販賣車仔面的木頭車中放置金屬造的“煮食格”,分別裝有面條和配料,配料通常有魚蛋、牛丸、豬皮、豬紅、蘿蔔等平價菜色。顧客可為面條自由選擇配料,通常十多塊錢就可飽吃壹頓。碗仔翅香港常見的街頭小吃之壹,以前通常由小販在街邊販賣,因以小碗盛載而得名。在從前,不少小販向酒家拿些零散的魚翅(俗稱「翅頭翅尾」),加入冬菇、木耳、豬肉絲、高湯加入味精、馬蹄粉(或豆粉)等煮成。吃時通常加入胡椒粉、浙醋、麻油等調味,亦可以加入魚肉、生菜絲等。現在的碗仔翅內已沒任何魚翅成份,只是由平價的粉絲代替,但特殊風味是不容錯過的。菠蘿油香港茶餐廳經典美食之壹,也是特色的早餐品種,壹般到了早上10點鐘就會賣完,錯過了就只能“明天請早”咯。菠蘿油最好的吃法是將新鮮出爐的菠蘿包夾上壹大塊冰冷的牛油,這樣牛油就會被菠蘿包的熱力影響而溶化在包身的中間位置,包身會被溶化的牛油變成金黃色,而食用時菠蘿油與菠蘿包不同之處是能夠吃出濃厚的牛油的香味。但由於加上了牛油,所以菠蘿油比菠蘿包的脂肪含量高出很多,切勿多吃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