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飲食與中國許多相同之處,但是又存在很大差異。本文從待客方式、菜肴的烹飪方法及見面時的問候語著手,分析了中日飲食文化的差異及其形成的原因,提出應該有壹個健康的飲食習慣。
日本是與我們壹衣帶水的“鄰邦”,自古以來,日本的文化就深
受中國的影響。因此,日本的飲食與中固有著許多相同之處。比如,
日本人和中國人飲食餐具基本相同,都是使用筷子、碗、盤子等。
雖說現在許多人鐘情於西餐,但傳統的“日本料理”吃起來還必須
使用筷予。其次,日本人和中國人的待客都非常熱情。古人日:“有
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壹個中國家庭,壹旦來了佳賓高朋,采購、
烹飪、陪客,忙煞主人。備料豐盛,做工精細I,烹調講究“色、香、
味”,待客力盡地主之宜。日本人接待客人也是充滿誠意的, “不
亦樂乎”與中國人不分上下,往往為了壹頓飯,提前好多天向飯店
預約,甚至開車帶著客人跑到老遠去用餐。
然而中日兩國飲食文化又存在很大差異,文章從以下五個方面
進行比較。
壹.雙方的待客方式及觀念大相徑庭
中國人待客,喜歡“寧剩勿少”,好像桌上飯菜剩得越多,越
能顯示出主人的盛情與美意。即使飯後桌上壹大堆殘羹剩飯,主
人也還會再三表示歉意:“沒有什麽可吃的,真過意不去。”而日本
人待客,“料理”(菜肴)的數量會恰到好處,既讓客人吃飽,又不
剩飯剩菜,否則會認為太浪費了。“料理”所用
的材料講究“新、奇、鮮”,並非全是“魚肉葷腥”,而是葷素搭配,
哪怕是自家長的壹把不起眼的青菜,主人也會很自豪地向客人宣稱
“這是自家產的啊”;“ 這個菜很好吃呀”,以此表明待客之盛情。
並且,日本人使用的餐具也有壹番講究,往往根據菜的種類選用不
同的器皿,而且會在菜上放些花草增加自然感。此為差異之壹
二、烹調方法有很大差異
中國菜講究“色、香、味”,屬美昧型菜肴;日本料理註重“新、
奇、鮮”,為營養型菜肴。中國菜分為多種菜系,並有“燒、炒、爆、
煮、炸、蒸”等二十多種烹制方法,這是日本料理所望塵莫及的。
同本人喜愛清淡的口味,生食或把食物放入
水中煮食為多,所以日本料理被稱為“煮文化”。這種做法也許
與日本水源充足、木材豐富有關。除此之外,日本料理的烹制方法
還有燒、烤.炸等有限的幾種。
制做中國菜時,特別講究火候。其做工之精細,種類之繁多,
令日本人目不暇接,因此,有些專業用語譯成日語時,很難找到與
之匹配的詞匯,只能做相應的解釋。
而有的中國菜肴為了翻譯起來簡練,幹脆采用音譯
三、佳肴還需美酒配
中國的酒與茶同樣歷史悠久,自古以來,人與酒結下不解之緣。所謂無酒不成宴,無酒不成禮,無酒不成歡,無酒不成敬。中國人請客吃飯,除了準備豐盛的飯菜外,更是大設佳釀良液,勸酒暢飲,甚至逼酒,不醉不歸,以示誠心。酒還另有妙用,煩勞壹天,適量飲酒,便可化解疲勞,疏通筋脈。古今人物更喜以酒消愁,千古詩篇中,國事家事天下事與酒親密糾纏,有"詩酒不分家"之說。中國酒類之多冠蓋四海,大致可分為白酒、黃酒、啤酒、果酒、料酒等,具體品種無以數計。單就名酒而言就不下300種。
日本酒類也不少,清酒聞名遐邇,從味道說,有甜辣兩種;從等級說,有特級、壹級和二級三種,大概都在15度上下。最有名的清酒有"大關"、"菊正宗"和"富久娘"等,京都的"月桂冠"、廣島的"醉心"和秋田的"太平山"也不錯。日本人很喜歡喝酒,尤其在晚上,每天下班後,大都要喝壹杯後再回家,直接回家的人也要在家喝壹杯,而且往往與中國人壹樣邊吃邊喝;而不似西方人的有時不吃也喝,幹喝不吃。許多日本公司的職員,每周要有三四天在外面喝到深夜,方才如倦鳥歸巢;因此也才有了沒有酒也便沒有日本的現代化之說。但是,日本人不勝酒,喝的並不多,他們喜歡飲酒放歌,有時表現出日本人的豪放性格,有時流露出淒淒痛楚的濃厚民族色彩。酒的作用更表現在交易場上,飲酒只是壹種形式和手段,真正目的卻在談生意上。
日本人的喝酒,卻又是與工作截然分開的;工作時間飲酒是根本不允許的。壹般情況下,日本人在喝酒時也不會涉及友人之間應辦的正經事的話題。在為了公司利益的宴請場合,日本人幹杯時的心態,是無意為之而不得已為之;所以喝得極為謹慎與表面化。即便是在這種情況下,對酒後的失態,日本人仍不會真正地感到臉紅;對酒精作用下的言行,也並不抱著應有的責任感。因為日本的文化中,現在和將來都大約都不會產生這樣的約束內容。這與中國社會的喝酒即工作,不喝酒不辦正經事的世風,形成了尖銳的對照.
四、在打招呼方面有差異
中國人見面的第壹句話往往是“妳吃了嗎?”,壹些同本人往往
對此困惑不解:怎麽?已經上午十來點了,人家還能不吃飯嗎?而
日本人見面時通常會說“天氣真好呀”,對方回答“是呀,天氣真好”。我們中國人聽了往往不以為然:真是明知故問,沒話找話。
五、待客方面的差異
中國人好客,常常輪流作東聚餐,到了吃飯時間,如果誰說壹
句“走,下館子去!”往往是邀請的人掏錢,並且在餐桌上沒有兩、
三小時是下不來的。而在日本,同樣的場合,即使誰說“去吃飯吧”,那也往往是各付各帳的,彼此之間用不著客氣。另外,日本人吃飯講究速度,即使是公司的老板,午飯通常也只吃壹碗五、六百日元的面或“盒飯”了事。此乃差異五
縱觀上述中日兩國飲食文化的差異,究其原因,與兩國的歷史
發展密切相關。中國自古有“禮儀之邦”的美譽,在悠悠歷史長河
中,封建主義起著主導作用。中國作為中華文明的壹個重要方面,
形成了溫、良、恭、儉、讓的民族風貌與世態人情。翻壹翻《禮記》
的《內則》與《曲禮》篇,便可以清楚地知道, 遠在那個年代,中
國人舉凡進食的規律、禮數、章法和禁忌等,都已有明晰的總結和
具體的守則。這些禮儀伴隨著農耕文化的成熟而日臻完善,成為中
國食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並且由此產生了許多吃的學問。自古以
來,中國的美食家層出不窮,有名人,也有平民百姓。如蘇軾的“東
坡肉”,麻婆發明了“麻婆豆腐”,各個朝代產生了林林總總的名吃.
日本至平安時代,崇中媚華,只要是唐朝的東西,大都會贏得
平民百姓,尤其得到貴族階層的崇尚和效仿。可以說,中國的食文
明對日本人吃喝之道的形成,起著鹵水點豆腐般的推進作用。另壹
方面,日本人對於得來不易的人家的好東西,壹旦到手便絕對不肯
輕易放棄。明治時代開始,隨著西餐的引進,不但使日本料理的面
目大為改觀:而且,食文化領域裏的西方文明,也開始在日本列島上
生根、開花、結果。這使得日本飲食文化的整體素質,既具有東方
之美,又飽飲了足夠的人類現代營養。從而形成自己的特色,並且
達到了較高的文化品位。但是,由於日本地域狹小,物產不豐,尤
其是“明治維新”以後,統治者的目光主要瞄準對外擴張和經濟發
展上,很少顧及吃了。因此,日本人從小就養成了“節約”、不奢侈
的習慣,以至有了聞名世界的“美名”—— “小氣”。
近百年來,內優外患的國情,使得中國文化的發展由長期領先
變為明顯滯後。中國的飯菜雖然還足那麽令人叫絕,但整體素養卻
令人不敢恭維了。壹些中國飲食文化的遺產和習性,在我們鄰居日
本那裏保存得完好無損並得到了發揚光大。在日本,妳可以隨處享 受到日本普通家庭的飲食禮儀的快慰。家庭主婦做好飯菜之後,喊
家人將餐桌團團圍住,全家人對飯菜鞠躬道: “我領受了,並拿
起筷子開始用餐。日本人以為,人類所食的壹切無不是神賜予的,
享用時務必首先對神的厚愛致意。夾到碗裏的飯菜必須吃得幹幹凈
凈,壹粥壹飯當思來之不易。對飯菜的口味,不可以隨便挑剔;壹
般要多少說上兩旬恭維之辭,以體諒勞作者的辛苦。用餐既畢,筷
子要規規矩矩放在自己的碗的旁側,並再次向桌面鞠躬道“謝謝招
待”才行。日本人在家庭是這般,在公眾場合更是如法炮制:無人
例外,整齊劃壹,溫文爾雅,文質彬彬。
日本的飲食文化源於中國,兩國飲食習慣孰是孰非,我不敢枉
加評判。但是,我國當今社會許多中老年人所患的心腦血管病與攝
入的脂肪和膽固醇過高有關卻是不爭的事實。日本是世界上有名的
長壽國家,現在日本人的平均壽命高於中國人。2001年的統計顯示:
日本男人平均壽命78.07歲,女子84.93歲。有專家認為,這很大
程度上得益於日本人良好的飲食習慣——崇尚綠色食品,講究營養,
不暴飲暴食。
日本人的飲食特點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每人每天攝入的熱量正好和日本人的個頭所需要的相符合:
2.從蛋白質、脂肪和炭水化合物中攝取的熱量保持著壹種理想
的平衡;
3.從大豆等植物和魚類中吸收的蛋白質比較高;
4.水產品食用較多,水產品裏面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從而降低
了血液中的膽固醇。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於吃的
觀念在逐步改變。比如說過年請客,過去都在家裏操辦,如今大家
圖個省事喜歡去餐館了,但是大吃大喝、不講營養的現象還普遍存
在。這樣既花費金錢,又浪費時間,更是對自己身體的不負責任。
日本人的飯菜習慣以大米為主,配以蔬菜、魚類、肉制品和牛奶等,
形成壹種較好的平衡。因此,有人把日本人的飲食稱為“日本式飲
食生活”,認為應該加以推廣。看來,日本人的飲食無論從文明程度
來說,還是從身體健康角度來看,都是非常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