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
嘉定的曲江裏有個孝子叫李維煌,字是裕光。他的父親李巖士,在孝子出生十年後就去世了。家裏沒有貯藏的食物,母親靠縫補衣物來供應孝子到外塾讀書,(孝子)哭著說:“贍養(供養)父母,是兒女的職責。做兒子的不能供養母親,卻要憑借(依靠)母親養活兒子,兒子怎麽能心安!”於是就舍棄了學業,努力耕種,買珍稀食物,給母親吃,而自己情願吃素淡的食物。母親的喉嚨有疾病,他就用勺子餵食。但是母親連續三晝夜壹餵就吐,食物難以咽下。孝子呼天求救,他母親夢見神人用針刺著她說:“我是哀憐妳兒子的孝心啊。”壹覺醒來,出了壹身大汗就好了。雍正七年秋天,突然刮起了海風,城中洪濤滾滾。孝子家的房子本來就有洞漏雨,半夜裏屋就搖晃起來。孝子趕忙背起母親,趴到案幾下面。不壹會兒,前前後後的屋舍全崩塌了,只有他們躲避的地方完好無事。
孝子的父親去世壹年多,祖父也去世了。等到祖父下葬的時候,正值嚴冬時節,孝子的身體本來就羸弱,手跟炭土壹個顏色,凍僵在大雪中。幾個負責修築墳冢的匠人,點燃麻繩暖和他,再用熱水浸泡,他這才蘇醒索還。五十五歲那年去世。死前抱著母親悲慟大哭,叮囑他的孩子壹定要好好地侍奉祖母。
相傳他幼小時,在為父親服喪期間,在苫塊中睡覺,哀哭了三年。每次出門,鄰人指點著他議論說:小孝子,小孝子。大概他的天性就是這樣(有孝心)啊。乾隆三十年,大吏向朝庭稟告了他的孝行,在曲江裏建了牌坊,在牌坊旁立了禮堂。
評論:《孝經》這本書,聖人用來教化孩子的內容已經達到了極致了。不過,世人正用讀書來求得孝心,但李家的孩子獨因孝心而廢棄了讀書,這是為什麽呢?《中庸》裏說:“遵循自然本性叫做道,學習遵循自然本性叫做教。”古代那些能遵循本性做事的人,是不用等待教化(教育)的。否則,慈鳥反哺母鳥,羔羊跪著吃奶,他們讀了什麽書呢?
原文:
嘉定之曲江裏有孝子李維煌,字裕光。父巖士,生孝子十年歿,家無旨畜①,母針衽以供孝子出就外塾。泣曰:“養親,兒職也。兒不養母,乃藉母養兒,兒心何安!”遂棄書史,勤耕作,市珍怪之食,進之母,而己甘食淡焉。母病喉,勺飲,喀喀②不下者三晝夜矣。孝子呼天求救,母夢神人刺以針曰:“哀而子之孝也。”覺,壹汗而愈。雍正七年秋,海風起,城中生波濤?,孝子居故穿漏,夜半屋搖搖然,孝子趨負母,伏幾下。俄而前後?廬舍崩,所避處獨完。
孝子父亡逾年,大父③亦亡。及其莽也,時屆嚴寒,體故贏,手炭土,僵大雪中。治冢匠數人,蘊火覆之,淪以湯,乃蘇,年五十五卒。卒時抱母大慟,囑其孤某善事大母。
相傳其幼時,居父喪,寢苫塊中,哀號三年,每出入,鄰人指曰:小孝子,小孝子。蓋其天性然也。乾隆三十年,大吏聞於朝,建坊曲江裏,立祠其旁。
論曰:《孝經》壹書,聖人所以為人子訓者至矣。然世人方讀書以求孝,而李孝氏子獨因孝以廢書,何耶?中庸曰:?“率性④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古之人能率其性者,無俟於教也。不然,慈烏反哺,羔羊跪乳,使彼所讀何書哉?
出自:《小倉山房集》
作品簡介:
《小倉山房文集》,清袁枚作。枚曾築隨園於江寧(今江蘇南京)小倉山,並題其室曰“小倉山房”,故以名集。八十二卷。計編年詩集三十七卷,補遺二卷,文集二十四卷,續文集十壹卷,外集文八卷。有乾隆間刻本。又有石韞玉《袁文箋正》及《補註》、鄒樹榮《袁文箋正補正》
作者簡介:
袁枚(1716年3月25日-1798年1月3日),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倉山居士、隨園主人、隨園老人。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浙江慈溪。清朝乾嘉時期代表詩人、散文家、文學評論家和美食家。乾隆四年(1739年)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1742)外調江蘇,先後於,歷任溧水、江寧、江浦、沭陽任縣令七年,為官政治勤政頗有名聲,奈仕途不順,無意吏祿;乾隆十四年(1749)辭官隱居於南京小倉山隨園,吟詠其中,廣收詩弟子,女弟子尤眾。嘉慶二年(1797),袁枚去世,享年82歲,去世後葬在南京百步坡,世稱“隨園先生”。袁枚倡導“性靈說”,與趙翼、蔣士銓合稱為“乾嘉三大家”(或江右三大家),又與趙翼、張問陶並稱“性靈派三大家”,為“清代駢文八大家”之壹。文筆與大學士直隸紀昀齊名,時稱“南袁北紀”。主要傳世的著作有《小倉山房文集》、《隨園詩話》及《補遺》,《隨園食單》、《子不語》、《續子不語》等。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摯,流傳久遠,古文論者將其與唐代韓愈的《祭十二郎文》並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