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桓溫傳文言文

桓溫傳文言文

1. 桓溫傳譯文

晉書》卷九十八《桓溫傳》:桓溫率軍北征,路經長安市東(古稱霸上,即鹹陽),“居人皆安堵復業,持牛酒迎溫於路中者十八九,耆老感泣曰:‘不圖今日復見官軍’”!此指金人統治下的中原人民。

後桓溫自江陵北伐,“過淮泗,踐北境,與諸僚屬登平乘樓,眺矚中原,慨然曰:‘遂使神州陸沈,百年丘墟,王夷甫諸人不得不任其責’”。(《晉書》卷九十八《桓溫傳》)。這裏借桓溫對王夷甫的批評,斥責南宋當權者使中原淪陷,不思恢復。通過上述種種有力的議論,於是指出:“算平戎萬裏,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戎”,我國古代少數民族泛稱之壹。這裏指金人。辛棄疾在帶湖閑居,提出“平戎萬裏”這樣嚴肅的政治問題,既是對韓南澗的期望,更表現出他身在江湖,心存魏闕,對國事的關懷。

晉國大司馬桓溫說:“縱不能留芳千古,亦要遺臭萬年”

出處:《晉書·桓溫傳》(《晉書》卷九十八《桓溫傳》)“既不能流芳百世,亦不足復遺臭萬載耶!”

2. 跪求

謝安(320―385)字安石,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

曾祖謝纘,曹魏時任過長安典農中郎將(據羅振玉《芒洛家墓遺文四編 ? 補遺》所收“ 謝府君神道”);祖父謝衡,是西晉有名的儒學家,“博物多聞”,“ 以儒素顯” ,任過博士祭酒、太子少傅、散騎常侍壹類的文官。父親謝裒(壹作褒),永嘉之亂時攜家南渡,在東晉 *** 中擔任過侍中、吏部尚書等要職。

謝安出身於這樣的名門世家,從小受家庭的影響,在德行、學問、風度等方面都有良好的修養。四歲時,譙郡的名士桓彜見到他大為贊賞,說:“ 此兒風神秀徹,後當不減王東海(即王承,東晉初年名士)。”

當時的宰相王導也很器重謝安,青少年時代的謝安就已在上層社會中享有較高的聲譽。 然而謝安並不想憑借出身、名望去獵取高官厚祿。

東晉朝廷先是征召他入司徒府,接著又任命他為佐著作郎,都被謝安以有病為藉囗推辭了。後來,拒絕 *** 的謝安幹脆隱居到會稽的東山,與王羲之、許詢、支道林等名士名僧頻繁交遊,出則漁弋山水,入則吟詠屬文,挾妓樂優遊山林,就是不願當官。

當時擔任揚州刺史的庾冰仰慕謝安的名聲,幾次三番地命郡縣官吏催逼,謝安不得已,勉強赴召。僅隔壹個多月,他又辭職回到了會稽。

後來,朝廷又曾多次征召,謝安仍然予以回絕。以此激起了不少大臣的不滿,接連上疏指責謝安,朝廷因此作出了對謝安禁錮終身的決定,經皇帝下詔才赦免。

然而謝安卻不屑壹顧,泰然處之。 謝安雖然屢屢不願出山,但當時的士大夫卻都對他寄予很大的期望,以至時常有人說:“謝安石不肯出,將如蒼生何?”他的妻子劉氏是名士劉?的妹妹,眼看謝氏家族中的謝尚、謝奕、謝萬等人壹個個都位高權重,只有謝安隱退不出,曾對謝安說:“夫君難道不應當像他們壹樣嗎?”謝安掩鼻答道:“只怕難免吧。”

果然,升平三年(公元359)發生的謝萬被廢黜事件,終於迫使謝安步入仕途。 謝萬字萬石,謝安的弟弟。

他的器度不如謝安,卻也很有才氣,而且擅長自我炫耀,年紀輕輕就頗有名氣,仕途通達。升平二年(358),謝安的哥哥謝奕去世,謝萬便被任命為西中郎將,監司、豫、冀、並四州諸軍事,兼任豫州刺史。

然而他並不是統兵作戰的材料,在升平三年十月受命北征時,仍然是壹副名士派頭,只顧吟嘯歌詠自鳴清高,不知撫綏部眾。謝安對弟弟的做法非常憂慮,勸戒說:“妳身為元帥,理應經常交接諸將,以取悅部眾之心。

像妳這樣傲誕,怎麽能夠成事呢?”謝萬於是召集諸將,想撫慰壹番。不料這位平時滔滔不絕的清談家竟連壹句撫慰的話都講不出,憋了半天,幹脆用手中的鐵如意指著在座的將領說:“諸將都是勁卒。”

如此 *** 輕慢,不僅不能撫慰將領,反而使他們更加怨恨。謝安無奈,只得代替謝萬,對隊帥以下的將領壹個個地親自拜訪,盡力加以撫慰,拜托他們盡力協助謝萬。

但這並未能挽救謝萬失敗的命運。謝萬率軍增援洛陽,還未與敵軍交戰,手下士卒就驚擾奔潰。

謝萬單騎狼狽逃還,軍士們本來要殺了他,看在謝安的份上才沒有動手。損兵折將的謝萬不久就被罷免為庶人。

謝奕病死,謝萬被廢,使謝氏家族的權勢受到了很大威脅。升平四年(360),征西大將軍桓溫邀請謝安擔任自己帳下的司馬,謝安接受了。

這本來只是很尋常的事情,然而消息傳出以後,竟然引起了朝野轟動。在他動身前往江陵的時候,許多朝士都趕來送行,中丞高崧挖苦說:“卿屢次違背朝廷旨意,隱居東山不出,人們時常說:‘安石不肯出,將如蒼生何!如今蒼生又將如卿何!’”而謝安夷然毫不介意。

桓溫得了謝安卻十分興奮,壹次謝安告辭後,桓溫自豪地對手下人說道:“妳們以前見過我有這樣的客人嗎?” 鹹安元年(371),對 東晉朝廷 來說,是十分關鍵的壹年。權臣桓溫本想立功中原以提高自己的聲望,沒想到在枋頭壹戰遭到慘敗。

為了重立威名,他聽從郗超的建議,在鹹安元年廢黜了司馬奕,另立會稽王司馬昱為帝,是為簡文帝。此時的謝安已擔任了侍中,不久又升任為吏部尚書。

他洞悉桓溫的野心,也知道簡文帝比被廢黜的司馬奕也強不了多少,只是清談的水平略高壹些而已,但他仍然忠心匡扶朝廷,竭力不讓桓溫篡權的圖謀得逞。 鹹安二年(372),即位不到壹年的簡文帝就在憂懼中死去,太子司馬曜即位,是為孝武帝。

原來滿心期待著簡文帝臨終前會把皇位禪讓給自己的桓溫大失所望,便以進京祭奠簡文帝為由,於寧康元年(373)二月率軍來到建康城外,準備殺大臣以立成。他在新亭預先埋伏了兵士,下令召見謝安和王坦之。

當時,京城內人心惶惶,王坦之非常害怕,問謝安怎麽辦。謝安神情坦然地說:“晉祚存亡,在此壹行。”

王坦之硬著頭皮與謝安壹起出城來到桓溫營帳,緊張得汗流浹背,把衣衫都沾濕了,手中的朝板也拿顛倒了。謝安卻從容不迫地就座,然後神色自若地對桓溫說:“我聽說有道的諸侯設守在四方,明公何必在幕後埋伏士卒呢?”桓溫只得尷尬地下令撤除了埋伏。

由於謝安的機智和鎮定,桓溫始終沒敢對二人下手,不久就退回了姑孰。迫在眉睫的危機,被謝安從容化解了。

同年三月,桓溫得了重病。在返回姑孰之後,病情日。

3. 晉書陸納傳全文翻譯

原文 納字祖言。少有清操,貞厲絕俗。……將之郡,先至姑孰①辭桓溫,因問溫曰:“公致醉可飲幾酒?食肉多少?”溫曰:“年大來飲三升便醉,白肉不過十臠②。卿復雲何?”納曰:“素不能飲,止可二升,肉亦不足言。”後伺溫閑,謂之曰:“外有微禮,方守遠郡,欲與公壹醉,以展下情。”溫欣然納之。時王坦之、刁彜在坐。及受禮,唯酒壹鬥,鹿肉壹?③,坐客愕然。納徐曰:“明公④近雲飲酒三升,納止可二升,今有壹鬥,以備杯杓余瀝⑤。”溫及賓客並嘆其率素,更敕中廚設精饌,酣飲極歡而罷。納至郡,不受俸祿。頃之,征拜左民尚書,領州大中正。將 *** ,外⑥白宜裝幾船,納曰:“私奴⑦裝糧食來,無所復須也。”臨發,止有被?而已,其余並封以還官。……謝安嘗欲詣納,而納殊無供辦。其兄子?不敢問之,乃密為之具。安既至,納所設唯茶果而已。?遂陳盛饌,珍羞畢具。客罷,納大怒曰:“汝不能光益父叔,乃復穢我素業⑧邪!”於是杖之四十。

(選自《晉書?陸納傳》)

註釋

①姑孰:今安徽省馬鞍山市當塗縣。②臠:切成小塊的肉。③?:同“盤”。④明公:舊時對有名位者的尊稱。⑤杯杓(sháo):酒杯和杓子。均為酒器。余瀝:剩酒。⑥外:指官府中的小吏、差役。⑦私奴:古時私家蓄養以供使喚的奴仆。⑧素業:清白的操守。

譯文

陸納,字祖言。從小就有高尚的節操,清正嚴肅,超出壹般人。……陸納將去郡裏就職,先到姑孰向桓溫告辭,並問桓溫:“您飲多少酒可以醉?吃多少肉呢?”桓溫回答說:“年紀大了以後喝三升就醉,白肉不過十塊。妳怎麽樣呢?”陸納說:“我壹向不能飲酒,只能喝兩升,肉也就更不用說了。”後來等到桓溫空閑下來,便對他說:“我備了壹份薄禮,我將去遠方之郡任職,想與您壹醉方休,以表示我的情意。”桓溫表示欣然接受。當時在座的有王坦之、刁彜。等接受禮物時,只有壹鬥酒,壹盤鹿肉,在座的客人都很驚訝。陸納慢慢地說:“明公最近說可飲酒三升,我只能飲兩升,現在有壹鬥酒,以防杯盞之中有酒剩下。”桓溫和在座的賓客都贊嘆他簡樸。桓溫又吩咐內廚備辦美食佳肴,大家暢飲盡興才散場。陸納到達郡地後,不接受俸祿。不久,陸納被征召授官為左民尚書,領州大中正。將要去赴任,吏役請示用幾條船裝運行李,陸納說:“家中仆人裝運了糧食來,不用再備船了。”臨行時,只有被子衣服而已,其余的物品壹並封存,歸還官府。……謝安曾經想去拜訪陸納,而陸納完全

4. 文言文《晉書.恒伊傳》的譯文

(王)猛字景略,北海劇人也。博學好兵書,謹重嚴毅,氣度雄遠,細事不幹其慮,自不參其神契,略不與交通,是以浮華之士鹹輕而笑之。猛悠然自得,不以屑懷。少遊於鄴都,時人罕能識也。惟徐統見而奇之,召為功曹。遁而不應,遂隱於華陰山。懷佐世之誌,希龍顏之主。斂翼待時,候風雲而後動。桓溫入關,猛被揭而詣之,壹面談當世之事,捫虱而言,旁若無人。問察而異之,問曰:“吾奉天子之命,率銳師十萬,杖義討逆,為百姓除殘賊,而三秦豪傑未有至者,何也?”猛曰:“公不遠數千裏,深人寇境,長安咫尺而不渡灞水,百姓未見公心故也,所以不至。”溫默然,無以酬之。溫之將還,賜猛車馬,拜高官督護,請與俱南。猛還山咨師,師曰:“卿與桓溫豈並世哉?在此自可富貴,何為遠乎?”猛乃止。

苻堅將有大誌,聞猛名,遣呂婆樓招之,壹見便若平生。語及廢興大事,異符同契,若玄德之遇孔明也。及堅僭位,以猛為中書侍郎。時始平多枋頭西歸之人,豪右縱橫,劫盜充斥,乃轉猛為始平令。猛下車,明法峻刑,澄察善惡,禁勒強豪。鞭殺壹吏,百姓上書訟之,有司劾奏,檻車征下廷尉詔獄①。堅親問之,曰:“為政之體,德化為先,蒞任未幾而殺戮無數,何其酷也!”猛曰:“宰寧國以禮,治亂邦以法。陛下不以臣不才,任臣以劇邑②,謹為明君翦除兇猾。始殺壹奸,余尚萬數,若以臣不能窮殘盡暴,肅清軌法者,敢不甘心鼎鑊③,以謝孤負。酷政之刑,臣實未敢受之。”堅謂群臣曰:“王景略固是夷吾、子產④之儔也。”於是赦之。 遷尚書左丞、鹹陽內史、京兆尹。未幾,除吏部尚書、太子詹事,又遷尚書左仆射、輔國將軍、司隸校尉,加騎都尉,居中宿衛。時猛年三十六,歲中五遷,權傾內外,宗戚舊臣皆害其寵。尚書仇騰、丞相長史席寶數譖毀之,堅大怒,黜騰為甘松護軍,寶白衣領長史。爾後上下鹹服,莫有敢言。頃之,遷尚書令、太子太傅,加散騎常侍。猛頻表累讓,堅竟不許。又轉司徒、錄尚書事,余如故。猛辭以無功,不拜。

(選自《晉書?王猛傳》,有刪節)

[註]①詔獄:關押犯人的牢獄②劇邑:亂而難治的縣邑。③鼎鑊:古代的壹種酷刑,用鼎鑊烹人。④夷吾、子產:夷吾,春秋時期齊國政治家管仲,名夷吾,字仲;子產,春秋時政治家,復姓公孫,名僑,字子產。

[文言文閱讀參考譯文]

王猛,字景略,儀態俊偉。學識廣博而喜歡讀兵書。謹慎莊重,嚴肅剛毅,大度有氣魄,瑣事不能幹擾他的思慮。如果不是與他十分相知、投緣,他基本不和人家交往。因此浮華之人都輕視並嘲笑他。他卻悠然自得,毫不介意。王猛年少時曾遊歷鄴都,當時很少有能人賞識他。只有徐統見到他後認為他非同壹般,征召他作功曹。但他避不 *** ,最後隱居在華陰山。他抱懷濟世的誌向,期望能遇見造就帝業的君主,他收斂自己的才能,靜觀時變,等待時機成熟後出山。桓溫入關後,王猛身著粗麻短衫去見他,壹面談論時局,壹面捉虱子,旁若無人。桓溫發覺,感到非常奇怪,問道:“我奉天命令,率精兵十萬,依杖正義討伐叛逆,為百姓掃除奸賊,而三秦豪傑卻沒有來投奔的,這是為什麽呢?”王猛答:“妳不顧數千裏之遙,深入敵境,長安城已近在咫尺,妳卻不渡灞水,百姓沒有見到妳真心的緣故,這就是不來投附妳的原因。”桓溫沈默無言以對。桓溫即將班師,賜給王猛車馬,並任命他為高官督護,請妳壹同返回南方。王猛回到華陰山詢問師父,師父說:“妳和桓溫怎麽能同世相處?妳在這裏就可以富貴,為什麽要遠行!”王猛於是未走。

苻堅有心成就霸業,聽說王猛名聲,派呂婆樓去招撫他。兩人壹見如故,談及天下興亡大事,各自主張竟不謀而合,猶如劉玄德遇到孔明壹般。等到苻堅僭居皇位後,任命王猛為中書侍郎。當時始平壹帶有許多從枋頭西歸的人,豪門大戶橫行無忌,匪盜到處都是,於是調王猛任始平縣令,他壹到任,便申明法令,嚴峻刑罰,明辨善惡,轄制豪強。他曾鞭殺壹官吏,百姓上書告他,主管官叫上奏彈劾,用囚車把他押到廷尉官關押犯人的監獄,苻堅親自審他,說:“為政的根本是以道德化為先,妳上任不久就殺了那麽多人,何等殘酷!”王猛回答:“治理安寧的國家用禮制,治理混亂的國家用法度。陛下不認為我才淺,把亂而難治的縣邑交給我,我恪盡職守,為賢明君主翦除兇殘詭詐之徒。我豈敢不甘心被處死,以謝辜負陛下重托之罪;但若因為我是赦免了他。當時王猛三十六歲,壹年之內五次升遷,權傾朝廷內外,宗室、國戚、舊臣都嫉妒他的寵遇。尚書仇騰、丞相長史席寶屢次進讒言詆毀他,苻堅大怒,貶仇騰為甘松護軍,將席寶封為散騎常侍。王猛多次上表推讓,苻堅最終也沒有答應。又授予他司徒、錄尚書事,其它官職依舊。王猛以無功為由推辭,沒有接受。

5. 求晉書.謝安傳譯文

謝安(320―385)字安石,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

曾祖謝纘,曹魏時任過長安典農中郎將(據羅振玉《芒洛家墓遺文四編 ? 補遺》所收“ 謝府君神道”);祖父謝衡,是西晉有名的儒學家,“博物多聞”,“ 以儒素顯” ,任過博士祭酒、太子少傅、散騎常侍壹類的文官。父親謝裒(壹作褒),永嘉之亂時攜家南渡,在東晉 *** 中擔任過侍中、吏部尚書等要職。

謝安出身於這樣的名門世家,從小受家庭的影響,在德行、學問、風度等方面都有良好的修養。四歲時,譙郡的名士桓彜見到他大為贊賞,說:“ 此兒風神秀徹,後當不減王東海(即王承,東晉初年名士)。”

當時的宰相王導也很器重謝安,青少年時代的謝安就已在上層社會中享有較高的聲譽。 然而謝安並不想憑借出身、名望去獵取高官厚祿。

東晉朝廷先是征召他入司徒府,接著又任命他為佐著作郎,都被謝安以有病為藉囗推辭了。後來,拒絕 *** 的謝安幹脆隱居到會稽的東山,與王羲之、許詢、支道林等名士名僧頻繁交遊,出則漁弋山水,入則吟詠屬文,挾妓樂優遊山林,就是不願當官。

當時擔任揚州刺史的庾冰仰慕謝安的名聲,幾次三番地命郡縣官吏催逼,謝安不得已,勉強赴召。僅隔壹個多月,他又辭職回到了會稽。

後來,朝廷又曾多次征召,謝安仍然予以回絕。以此激起了不少大臣的不滿,接連上疏指責謝安,朝廷因此作出了對謝安禁錮終身的決定,經皇帝下詔才赦免。

然而謝安卻不屑壹顧,泰然處之。 謝安雖然屢屢不願出山,但當時的士大夫卻都對他寄予很大的期望,以至時常有人說:“謝安石不肯出,將如蒼生何?”他的妻子劉氏是名士劉?的妹妹,眼看謝氏家族中的謝尚、謝奕、謝萬等人壹個個都位高權重,只有謝安隱退不出,曾對謝安說:“夫君難道不應當像他們壹樣嗎?”謝安掩鼻答道:“只怕難免吧。”

果然,升平三年(公元359)發生的謝萬被廢黜事件,終於迫使謝安步入仕途。 謝萬字萬石,謝安的弟弟。

他的器度不如謝安,卻也很有才氣,而且擅長自我炫耀,年紀輕輕就頗有名氣,仕途通達。升平二年(358),謝安的哥哥謝奕去世,謝萬便被任命為西中郎將,監司、豫、冀、並四州諸軍事,兼任豫州刺史。

然而他並不是統兵作戰的材料,在升平三年十月受命北征時,仍然是壹副名士派頭,只顧吟嘯歌詠自鳴清高,不知撫綏部眾。謝安對弟弟的做法非常憂慮,勸戒說:“妳身為元帥,理應經常交接諸將,以取悅部眾之心。

像妳這樣傲誕,怎麽能夠成事呢?”謝萬於是召集諸將,想撫慰壹番。不料這位平時滔滔不絕的清談家竟連壹句撫慰的話都講不出,憋了半天,幹脆用手中的鐵如意指著在座的將領說:“諸將都是勁卒。”

如此 *** 輕慢,不僅不能撫慰將領,反而使他們更加怨恨。謝安無奈,只得代替謝萬,對隊帥以下的將領壹個個地親自拜訪,盡力加以撫慰,拜托他們盡力協助謝萬。

但這並未能挽救謝萬失敗的命運。謝萬率軍增援洛陽,還未與敵軍交戰,手下士卒就驚擾奔潰。

謝萬單騎狼狽逃還,軍士們本來要殺了他,看在謝安的份上才沒有動手。損兵折將的謝萬不久就被罷免為庶人。

謝奕病死,謝萬被廢,使謝氏家族的權勢受到了很大威脅。升平四年(360),征西大將軍桓溫邀請謝安擔任自己帳下的司馬,謝安接受了。

這本來只是很尋常的事情,然而消息傳出以後,竟然引起了朝野轟動。在他動身前往江陵的時候,許多朝士都趕來送行,中丞高崧挖苦說:“卿屢次違背朝廷旨意,隱居東山不出,人們時常說:‘安石不肯出,將如蒼生何!如今蒼生又將如卿何!’”而謝安夷然毫不介意。

桓溫得了謝安卻十分興奮,壹次謝安告辭後,桓溫自豪地對手下人說道:“妳們以前見過我有這樣的客人嗎?” 鹹安元年(371),對 東晉朝廷 來說,是十分關鍵的壹年。權臣桓溫本想立功中原以提高自己的聲望,沒想到在枋頭壹戰遭到慘敗。

為了重立威名,他聽從郗超的建議,在鹹安元年廢黜了司馬奕,另立會稽王司馬昱為帝,是為簡文帝。此時的謝安已擔任了侍中,不久又升任為吏部尚書。

他洞悉桓溫的野心,也知道簡文帝比被廢黜的司馬奕也強不了多少,只是清談的水平略高壹些而已,但他仍然忠心匡扶朝廷,竭力不讓桓溫篡權的圖謀得逞。 鹹安二年(372),即位不到壹年的簡文帝就在憂懼中死去,太子司馬曜即位,是為孝武帝。

原來滿心期待著簡文帝臨終前會把皇位禪讓給自己的桓溫大失所望,便以進京祭奠簡文帝為由,於寧康元年(373)二月率軍來到建康城外,準備殺大臣以立成。他在新亭預先埋伏了兵士,下令召見謝安和王坦之。

當時,京城內人心惶惶,王坦之非常害怕,問謝安怎麽辦。謝安神情坦然地說:“晉祚存亡,在此壹行。”

王坦之硬著頭皮與謝安壹起出城來到桓溫營帳,緊張得汗流浹背,把衣衫都沾濕了,手中的朝板也拿顛倒了。謝安卻從容不迫地就座,然後神色自若地對桓溫說:“我聽說有道的諸侯設守在四方,明公何必在幕後埋伏士卒呢?”桓溫只得尷尬地下令撤除了埋伏。

由於謝安的機智和鎮定,桓溫始終沒敢對二人下手,不久就退回了姑孰。迫在眉睫的危機,被謝安從容化解了。

同年三月,桓溫得了重病。在返回姑孰之後,病情日。

6. 《祖逖聞雞起舞》譯文解釋;光復——()

祖逖聞雞起舞 原文 初,範陽祖逖,少有大誌,與劉琨俱為司州主簿,同寢,中夜聞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為軍諮祭酒.逖居京口,糾合驍健,言於睿曰:“晉室之亂,非上無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爭權,自相魚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遺民既遭殘賊,人思自奮,大王誠能命將出師,使如逖者統之以復中原,郡國豪傑,必有望風響應者矣!”睿素無北伐之誌,以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給千人廩,布三千匹,不給鎧仗,使自召募.逖將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陰,起冶鑄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後進.譯文 當初,範陽人祖逖,年輕時就有大誌向,曾與劉琨壹起擔任司州的主簿,與劉琨同寢,夜半時聽到雞鳴,他踢醒劉琨,說:“這不是令人厭惡的聲音.”就起床舞劍.渡江以後,左丞相司馬睿讓他擔任軍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驍勇強健的壯士,對司馬睿說:“晉朝的變亂,不是因為君主無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亂,而是皇親宗室之間爭奪權力,自相殘殺,這樣就使戎狄之人鉆了空子,禍害遍及中原.現在晉朝的遺民遭到摧殘傷害後,大家都想著自強奮發,大王您確實能夠派遣將領率兵出師,使像我壹樣的人統領軍隊來光復中原,各地的英雄豪傑,壹定會有聞風響應的人!”司馬睿壹直沒有北伐的誌向,他聽了祖逖的話以後,就任命祖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僅僅撥給他千人的口糧,三千匹布,不供給兵器,讓祖逖自己想辦法募集.祖逖帶領自己私家的軍隊***壹百多戶人家渡過長江,在江中敲打著船槳說:“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復成功,就像大江壹樣有去無回!”於是到淮陰駐紮,建造熔爐冶煉澆鑄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後繼續前進.光復恢復原有的領土、統治或事業知欲躬率三軍,蕩滌氛穢,廓清中畿,光復舊京.——《晉書·桓溫傳》。

7. 嘉少知名是那壹篇文言文

系出《晉書·卷九十八·列傳第六十八·孟嘉傳(桓溫傳附)》。

原文

孟嘉字萬年,江夏鄳人,吳司空宗曾孫也。嘉少知名,太尉庾亮領江州,辟部廬陵從事。嘉還都,亮引問風俗得失,對曰:“還傳當問吏。”亮舉麈尾掩口而笑,謂弟翼曰:“孟嘉故是盛德人。”轉勸學從事。褚裒時為豫章太守,正旦朝亮,裒有器識,亮大會州府人士,嘉坐次甚遠。裒問亮:“聞江州有孟嘉,其人何在?”亮曰:“在坐,卿但自覓。”裒歷觀,指嘉謂亮曰:“此君小異,將無是乎?”亮欣然而笑,喜裒得嘉,奇嘉為裒所得,乃益器焉。

後為征西桓溫參軍,溫甚重之。九月九日,溫燕龍山,僚佐畢集。時佐吏並著戎服,有風至,吹嘉帽墮落,嘉不之覺。溫使左右勿言,欲觀其舉止。嘉良久如廁,溫令取還之,命孫盛作文嘲嘉,著嘉坐處。嘉還見,即答之,其文甚美,四坐嗟嘆。

嘉好酣飲,愈多不亂。溫問嘉:“酒有何好?而卿嗜之?”嘉曰:“公未得酒中趣耳。”又問:“聽妓,絲不如竹,竹不如肉,何謂也?”嘉答曰:“漸近使之然。”壹坐咨嗟。轉從事中郎,遷長史。年五十三卒於家。

8. 《祖逖聞雞起舞》譯文

祖逖聞雞起舞 原文 初,範陽祖逖,少有大誌,與劉琨俱為司州主簿,同寢,中夜聞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

及渡江,左丞相睿以為軍諮祭酒。逖居京口,糾合驍健,言於睿曰:“晉室之亂,非上無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爭權,自相魚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

今遺民既遭殘賊,人思自奮,大王誠能命將出師,使如逖者統之以復中原,郡國豪傑,必有望風響應者矣!”睿素無北伐之誌,以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給千人廩,布三千匹,不給鎧仗,使自召募。逖將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陰,起冶鑄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後進。

譯文 當初,範陽人祖逖,年輕時就有大誌向,曾與劉琨壹起擔任司州的主簿,與劉琨同寢,夜半時聽到雞鳴,他踢醒劉琨,說:“這不是令人厭惡的聲音。”就起床舞劍。

渡江以後,左丞相司馬睿讓他擔任軍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驍勇強健的壯士,對司馬睿說:“晉朝的變亂,不是因為君主無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亂,而是皇親宗室之間爭奪權力,自相殘殺,這樣就使戎狄之人鉆了空子,禍害遍及中原。

現在晉朝的遺民遭到摧殘傷害後,大家都想著自強奮發,大王您確實能夠派遣將領率兵出師,使像我壹樣的人統領軍隊來光復中原,各地的英雄豪傑,壹定會有聞風響應的人!”司馬睿壹直沒有北伐的誌向,他聽了祖逖的話以後,就任命祖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僅僅撥給他千人的口糧,三千匹布,不供給兵器,讓祖逖自己想辦法募集。祖逖帶領自己私家的軍隊***壹百多戶人家渡過長江,在江中敲打著船槳說:“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復成功,就像大江壹樣有去無回!”於是到淮陰駐紮,建造熔爐冶煉澆鑄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後繼續前進。

光復恢復原有的領土、統治或事業知欲躬率三軍,蕩滌氛穢,廓清中畿,光復舊京。——《晉書·桓溫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