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溫嶺有什麽特色小吃嘛?

溫嶺有什麽特色小吃嘛?

1.桃漿羹

桃樹樹幹上的裂口,雨後會有樹膠沁出,結晶後凝固稱為桃漿。

桃漿性微寒,清涼去火能美容

放在清水裏泡上壹天,讓它“漲”起來,

然後洗幹凈,和著水燒沸,

放糖,最好是冰糖,在燒的時候就放下去

冷藏後味道更佳。

2.嵌糕

溫嶺“嵌糕”,就是在鮮年糕中放入自己喜歡的菜肴,是溫嶺人傳統的快餐。

先按照壹定的比例將早米和糯米打成細粉,上鍋蒸熟,然後呢!就放在槽臼裏用木棍捶打,使糕有韌性,捶打的越多,就越韌,就越好吃。現在,大家都貪圖省事省力,基本上都用機器來做。切下大小不等的鮮年糕,再在桌子上揉成薄薄的餅狀。包入炒粉幹,油條,豬肉,土豆絲,芹菜,洋蔥.... 再來壹碗鹹豆腐腦,絕對是溫嶺第壹美味早餐!

3.清明團子

清明團子是用壹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幹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後開始制作團子。甜團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餡時,另放入壹小塊糖豬油。鹹團子的餡通常用肉沫.豆腐幹.胡蘿蔔.筍之類的。團坯制好後,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團子的表面,這便大功告成了。青團子油綠如玉,糯韌綿軟,清香撲鼻,吃起來甜而不膩,肥而不腴。

4.麥餅筒(食餅筒)

溫嶺人所吃的麥餅,其實就是“春卷”壹類食品。溫嶺人所稱的麥餅,大致有以下幾種,壹種“麥餅”,用黃花麥果、苧(麻)葉、菜葉等搗成泥,摻進面粉中揉成青色的面團,再用不到壹尺長的短搟面棍搟成壹張張直徑壹尺左右的圓餅,放在鍋中烙熟即成(也有用摻入壹定量糯米粉做成的麥餅,叫糥米麥餅,吃起來比麥做的麥餅要嫩糯)。

裹入餡料就成“麥餅筒”了 餡料跟嵌糕的大同小異。壹般自己家做的話會相當豐盛......

黃鱔段.蝦仁.粉蒸肉.面魚.墨魚卷.......還有各種蔬菜........

註:下圖居然包彈塗魚. 汗.......

還有壹種溫嶺人稱之為“拭餅”,1992年版《溫嶺縣誌》書中稱拭餅是“先制成粉漿,再在平底鍋中拭勻烙熟”,這種麥餅的做法是用面粉加水拌成面粉漿,攤拭餅時,主婦拈壹團又軟又韌的面粉漿放在底部加熱的平底鏊盤上,或順時針或逆時針拭勻上壹圈即成,手藝好的攤成的拭餅不但皮薄、勻而無洞眼,且外周“滴括周圓”。也有人將拭餅寫做“錫餅”,認為這種餅薄如錫箔,故謂“錫餅”;還有人寫作“食餅”或“席餅”的,但溫嶺人日常所稱的讀音更近於“錫餅”或“拭餅”(溫嶺人讀為xi,入聲)。

5.泡蝦

“泡蝦”是臺州人的方言稱呼,之於書面語怎麽個稱呼,壹時半會兒的,我還真的犯難找不到詞兒。最直接的方式,莫過於把它當外來詞進行音譯。那結果,就如同把“CHOCOLATE”音譯成“巧克力”,“COCACOLA”音譯成“可口可樂”。所以,“泡蝦”直譯過來,就是“泡蝦”!

正如稻草人不是“人”,泡蝦也不是“蝦”,它的原料是小麥粉。小麥粉和水攪拌成稠糊狀,用器具取上適當的量,往裏加上調味好的肉碎作餡,仍用器具包好,往沸油裏壹扔,面皮炸至金黃色,用漏勺撈起即可食用

6.山粉糊

山粉糊其實就是溫嶺人對糟羹的俗稱--又稱糊糟羹、粉菜羹、綹糟羹、元宵羹,是民間元宵節期間普遍食用的風味食品。它以薯粉或藕粉為主料調制而成,分鹹、甜兩種。

鹹糟羹多以肉丁、冬筍丁、年糕丁、豆腐幹丁、香菇絲、蟶肉、牡蠣肉、蝦皮、川豆瓣、花生仁、鹽等為佐料;

甜糟羹則以紅棗、葡萄幹、桂圓肉、桔餅、蓮子、荸薺、冬筍、紅蘿蔔、花生仁、白(紅)糖為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