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秋戰國時代,丹陽是楚國的屬地。公元前222年,秦始皇平定楚國江南地帶,並設置會稽郡,管轄今江蘇東南部和浙江東部,丹陽也被改為了雲陽縣。就是這樣壹個小小的雲陽縣邑,不知讓秦始皇費了多少心思,甚至不惜代價地來破壞此地的“王氣”。
原來,秦始皇這樣做是有他的原因的。當初,他在東巡路過丹陽境界時,隨從史官便占蔔稱:雲陽有“王氣”。因而,秦始皇很是害怕丹陽會出皇帝來爭奪他的江山,所以就立即下旨來破掉丹陽的“風水”。這其中的壹個“舉措”,就是將帶有“王氣”的“雲陽”縣名改為“曲阿”。第二個舉措,就是將“會稽馳道”經過丹陽的地段改得彎彎曲曲“截直道使曲”,也就是故意把直道修成彎道,其目的也是為了破丹陽的“王氣”。
這名字也改了,道路也弄完了,但是方士的預言最終還是不幸應驗了。在秦始皇死後的430年(222年),丹陽出了第壹位皇帝——三國吳大帝孫權。孫權原籍浙江富陽,後祖輩移居曲阿( 今丹陽司徒鎮 ),祖父孫鐘在丹陽司徒以種瓜為生,死後被葬於司徒白鶴山,其父孫堅死後被葬於丹陽司徒吳陵港,墓叫“高陵”。到了南朝,丹陽又出了兩代開國皇帝。其中的壹位是蕭道成,字紹伯,小名鬥將,是南朝齊高帝,丹陽訪仙鎮蕭家巷人,享年56歲,死後被葬於丹陽胡橋獅子灣“泰和陵”。另壹位便是蕭衍,字叔達,史稱梁武帝,也是丹陽訪仙鎮蕭家巷人,549年在壹場大禍中身亡,享年85歲,被葬於丹陽荊林三村巷“修陵”。
2,學問的來歷
孔夫子帶了弟子們出遊。壹天,路過壹個村莊,只見有戶人家的大門上貼著壹副對聯:
家財萬貫不算富,膝下無子亦有福
孔夫子看完,想了半天,也沒弄懂是什麽意思,他回頭問了:“弟子們,誰能解出這副對聯是什麽意思?”諸弟子有的直搔頭皮,有的低頭不語,有的幹脆搖頭表示答不出來。沒有辦法,孔夫子只好去請教戶主。
孔夫子敲門進去,向戶主說明來意。戶主答道:“老夫子見笑了,這副對聯寫的是我家事實。小老兒有閨女十個,壹個閨女壹千金,十個閨女就是十千金了,所以對聯:‘家財萬貫不算富’,還有,小老兒膝下無子,常言道女婿是半子,小老兒十個女婿,個個爭先孝順我。我們老兩口常常被女兒、女婿妳爭我拉地請去吃飯,比那些天天和兒子、媳婦爭爭吵吵的人家要有福氣多了。所以說:‘膝下無子亦有福’。”
聽完戶主的解釋,孔夫子不禁稱贊道:“妙哉!”再壹看身後的眾弟子,個個面帶愧色。孔夫子對他們說:“學問學問,就是又學又問。不恥下問,乃學習美德也,何必羞愧!”老師的壹席話,說得弟子們個個點頭稱是。師生壹行向戶主道過謝,又上路去了。
3, 雙墩山的故事
相傳古代,在曲阿(e)今丹陽,近郊區的地方,有壹條龍受傷未愈,生命岌岌可危。此事被天上的玉皇大帝知曉,但又不能大肆宣揚,讓凡間的子民知道龍所在的位置,於是,只好派天上的神仙下凡去醫治,並以打雷閃電為信號,信號壹到即刻返回天庭,不可逗留,以免招搖。這位神仙在接受了玉帝的旨意之後,挑著兩擔的藥慌忙上路,誰知路途遙遠,雖然步履快捷,但最後還是在半路收到了即刻回天庭的信號,這位神仙也沒有辦法,只好放下肩上的兩擔藥,回到了天庭。而這兩擔的藥隨著日子的推移,逐漸形成了兩座山,那根扁擔便變成了壹條小路,隨後雙墩山由此得名,而那條龍所在的位置也不曾知曉。只是在後來聽人說,大躍進的時候,人們想開山植被時,挖到過壹個洞,掏開壹看,千百條蛇纏繞在壹起,其中有壹條相對粗張的蛇頭戴皇冠,人們見此恐慌懼怕,丟器而逃,蛇群隔天後也不見蹤影,耐人尋味。人們也由此對兩座山的傳說心生的崇敬,紛紛將自己家祖輩的墳墓遷至至此,以享極樂世界之福。
(後記:由於現代化發展,各種國家級開發區的建設,雙墩山名存實亡,因為壹座山已被鏟平,家家遷祖墳,聽說,遷墳那天,鞭炮聲響徹天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