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裏約市中心的這家餐廳裏,每天都有像記者壹樣的誌願者前來服務,包括廚師和服務員。來這裏幫忙的廚師都是專業廚師,甚至是來自巴西和世界各地的名廚。通常住在街頭挨餓飽餐壹頓的無家可歸者在這裏享受美味的食物,同時享受被尊重的感覺。
2015米蘭世博會上的壹次邂逅,讓這家“食力餐廳”誕生了。應意大利米其林星級廚師馬西莫·博圖拉的邀請,來自巴西的廚師大衛·赫茲用廢棄的原材料烹飪並向米蘭街頭的流浪者分發制作好的食物,這讓赫茲非常感動。
赫茲本人是“食物力量”社會救助項目的發起人。2006年,他離開了工作的餐館,開始在沒有任何學費的情況下向貧困的年輕人教授烹飪。他只是希望這些年輕人能有壹技之長,找到工作。為什麽不把這兩種做法結合起來呢?赫茲和博圖拉壹見如故。因此,在2016年,博圖拉擔任廚師,“食物力量”項目的學生幫助烹飪,無家可歸者餐廳就這樣建立起來了。
裏約奧運會期間,這家餐廳使用奧運村為運動員做飯的剩菜剩飯。現在做飯的原料來自當地的大型超市。每天,超市裏的蔬菜和水果都會因為外觀不佳而被扔掉,但這並不影響吃東西。至於魚、肉等。,需要贊助商提供或合作餐廳贊助。
體驗當天淩晨約11時,記者看到壹輛貨車停在餐廳門口,壹箱箱蔬菜水果陸續抵達。工作人員再次對這些食物進行了分類,並丟棄了真正不能食用的食物。廚師壹邊觀察食材,壹邊和助手討論當晚的菜單。由於這裏食材來源的特殊性,我們每天都要等食材送到後才能確定晚餐吃什麽。
當天的主廚是“食物力量”第三期培訓班的學員卡拉·波爾圖。畢業後,她開了壹家小餐館,但只要壹有時間,她就會來到“美食力量餐廳”幫忙。
誌願者露絲安娜·貝納莫負責那天晚上的甜點。她住在與裏約隔海相望的尼泰羅伊。她需要早起去餐館幫忙,但她很高興想到她能幫助這麽多人。“我現在每周來餐廳兩天,上周我甚至連續在這裏工作了30個小時!我壹點也不覺得累,因為我很開心。”
下午3點過後,大家開始準備晚飯。洗菜、煮南瓜湯、煮面和上甜點...這家餐廳每天準備72份晚餐。公關經理瑪麗安娜告訴記者,壹些政府機構和非政府組織負責安排街頭流浪人員每天在這裏吃飯,這樣就不會有太多的人或不滿。
下午5點,作為服務員的誌願者趕到。誌願者通常通過餐廳的官方網站或社交媒體報名。餐廳工作人員會先給大家安排壹個簡短的培訓,然後誌願者會擺好餐具,在每張桌子上倒壹杯礦泉水,等待用餐者到來。
6點整,餐館開門了,流浪漢們迫不及待地坐下來。精美的食物讓他們特別滿意,甚至連作為配菜的面包和橄欖都吃得幹幹凈凈。其中兩人聽說記者來自中國,便讓記者在餐巾紙上用中文寫下他們的名字,然後小心翼翼地將餐巾紙收好。當壹名記者端上食物時,壹位老太太竟然用中文說了“謝謝”。記者問她在哪裏學的。她說壹個中國人曾經給了她壹些食物和錢。她從這位好心人那裏學會了“謝謝妳”,她很高興今天再次使用它。
雖然這些食客的衣服與餐廳時尚優雅的設計格格不入,但他們的行為並不粗俗。有些人吃完壹道菜後會把盤子堆起來,這樣服務員收拾起來更快更方便。赫茲說,他希望來這裏吃飯的人會感到被尊重,而不是被施舍。服務了壹個晚上後,他發現他們實際上值得人們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