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麽問題來了。這顆菩提子的來歷是什麽?他為什麽把這只石猴命名為孫悟空?為什麽要把心法的秘密傳給野生石猴?
這是讀西遊時容易忽略的地方,但也不應該被忽略。須菩提的舉動絕不是自發的,其中的深意直到我最近讀了《金剛經》才解開。
作為佛教弟子,選擇石猴是須菩提的本意。在《西遊記》中,徐菩提被描述為“或仙或道,靜坐談”,“與天同壽,劫驅魔人明心”的仙道合壹形象。
事實上,徐菩提是壹個徹頭徹尾的佛教弟子。他是佛祖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壹,最擅長“解空”。
什麽是“空解”?談到佛教,幾乎每個人都能說出幾句與“空”有關的話,如“萬物皆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但如果真要說如何理解“空”,他們又說不出個所以然來。“空”到底是什麽?徐菩提最了解它,可以用最通俗的方式解釋它。因此,須菩提被譽為“解虛空第壹人”。
徐菩提給石猴取名的過程,就是他的“空”操作之壹。
雖然妳的身體不起眼,但妳看起來像壹只吃松果的猴子。妳我就取壹個姓,意思是教妳姓‘燕’。晏子去找壹只野獸,但那是壹只古月。古人老,月是陰。老尹沒教養,不如教妳姓‘易’。爵字到獸側,卻是子行。兒子是男的,寶寶沒事,符合寶寶理論。讓我們教妳姓‘孫’。“孫悟空聽了,喜出望外,連連磕頭。“好,好,好!今天,我知道我的姓了。希望師父慈悲為懷。既然有了姓,我就求個名,不過好叫。“族長說:“我們門有十二個字,這是指定的名字,妳是第十代。”孫悟空問,“那十二個字呢?“創始人說,”正是這個詞“浩瀚的智慧就像自然、海洋、啟蒙和圓覺壹樣真實”。劃給妳,就當是‘啟蒙’這個詞。給妳取個法國名字叫‘美猴王’,好嗎?"
因為身體像猞猁,所以姓氏取自身體,這叫主動。
猞猁這個詞在野獸旁邊,屬於野獸。哺乳動物的共同特征是野性。因此,我們必須首先去除野獸的壹面,即去除野獸的野性。
去掉側面的獸性,留下的字是,胡是古越,也就是老尹,這沒有教育功能。所謂老陰可以通俗地理解為老年婦女,即失去生育能力的婦女。當然,她不可能被教育。因此,胡字被丟棄了。
太陽的繁體字是“太陽”,左邊是“子”,右邊是“鐵”。兒子是男的,領帶是剛出生的嬰兒,領帶是剛出生的男嬰。
新生嬰兒的主要特征是“空虛”,主要是思想上的“空虛”。他什麽也不知道,什麽也不知道,人類的壹切還沒有影響到他。
這正是我所說的“純粹的孩子”,沒有是非善惡的概念。這就是“空”的主要含義:壹無所有,壹無所有。
有了姓,名字就更簡單了。根據排名,這只是第十代實現“武”字。壹直加上“空”字,石猴的名字就完整了:孫悟空——悟空帶空。
須菩提正在為自己尋找接班人。
在石猴出生的那壹刻,“見兩束金光射向府邸”,驚天動地。玉皇大帝“命千裏眼開南天門觀看”,然後得出結論:“下面的東西都是天地精華所生,所以沒有什麽不同。”
可以驚動玉皇大帝,自然讓佛教界知道。玉帝沒有什麽不同,但徐菩提有好感。在這個世界上找到壹個天生空虛的東西太難了。這只石猴是為菩提制作的。
石猴天生空空如也,這是相對於人類而言的。人類的嬰兒出生時是空的,但嬰兒是父母生的,他們生來就有障礙。
為了說明這壹點,書中有壹個樵夫。
我的生活很艱難。我被父母撫養到八九歲。不幸的是,我父親去世了,我母親守寡了。不再有兄弟姐妹,只有我,無依無靠,早晚伺候。現在我母親老了,我不敢離開。然而,農村荒蕪,溫飽不足,我不得不收集兩捆柴火,從市場上采摘,買幾便士和幾升大米,自己做飯和制作,安排壹些茶和大米,並支持我的母親,所以我不能練習。
這是生而為人的障礙。佛教徒不支持人類拋棄責任獨自出家,除非有真正的佛教原因。比如唐僧,他雖然有父母,但壹出生就與父母分離,在寺廟裏長大,生來就像石猴壹樣修行。
因此悟空是須菩提選定的傳承人。
選擇石猴作為傳承人也體現了佛教的“眾生平等”。
眾生如何平等?《金剛經》第三部作品《大乘真經》解讀:
壹切眾生之類,如果是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有色、無色、思慮、無念、無念、無念,我就把他們放入涅槃。如果是這樣,無量眾生無數,無人能滅。
壹切眾生,無論來自哪種出生模式,無論是否有思想,都在其中。在這裏,沒有等級制度,胎生的人並不比卵生、濕生和化生的東西更高級。
石猴是產卵和化生的結合體。“仙女細胞在其中孕育,它在壹天內破裂並產生壹個石蛋,石蛋有壹個球那麽大。因為風,它變成了壹只石猴。”
壹部《金剛經》,正是出自須菩提勤學好問的本性,記錄了須菩提與佛陀的對話,是佛陀對須菩提疑惑的解答。
因此,徐菩提在修行上也是最徹底的。
模仿五祖六祖的典故,把秘法傳給悟空。悟空空出世,但能否擔當傳承重任,取決於他是否經得起考驗,所以才有了“悟道菩提的妙想”。
悟空在須菩提修行,七年後“學禮言談,傳經論道,練字燒香,天天如此。”有空就掃地鋤園,養花修樹,找柴生火,挑水漿。“這樣枯燥的精神生活,悟空卻如此快樂。
是什麽吸引了他?老祖宗上了神壇,傳道說悟空聽到這美妙的聲音時,正在“搔耳喜笑”。這是壹個明智的根源。
因此,創始人給他出了壹個考題,用幾個世人都想學的道學來試試自己的初心。悟空不為所動,堅持自己的初衷:只學長生不老之術。
這種堅持在《金剛經》中被稱為“善念”。人類之所以如此擔憂,是因為他們想得太多,而且他們總是在變化。今天他們想要美貌,明天他們想要金錢,後天他們想要權力。當妳開始思考時,難免會有惡念叢生而妳卻不自知。
所以修行之道在於“修心”,善於保護初心。
七年過去了,悟空的初心沒有改變,可見他不為誘惑所動。
因此,徐菩提準備傳授悟空的秘法,讓他學習長生不老之術。
老祖宗聽了,拿著戒尺壹咄跳下講臺,指著悟空:“妳這猴子,不學這樣,還等什麽?”他走上前去,在悟空頭上打了三下,把手放在背後,走進去,關上中間的門,離開了公眾。
當著眾人的面罵悟空,卻設下密語測試悟空能否破解。
果然,所有人都抱怨悟空與父親相撞,但悟空聽懂了父親的密語。“父親打了他三次,半夜教他故意;如果妳把手放在背後走進去,關上中間的門,教他從後門取得進步,並秘密地向其他人傳教。”
這個情節是吳承恩抄襲五祖六祖衣缽的典故。
據《六祖壇經》記載,六祖慧能是壹個不識字的窮孩子。他加入了五祖弘仁大師,被五祖安排在後院打雜。
壹天,弘忍大師打算在他的弟子中選擇壹位繼承人,於是他要求每個人寫壹首贊歌,慧能就創作了這首著名的歌曲:
菩提樹無樹,明鏡臺非臺。
什麽都沒有,它在哪裏引起灰塵?
五祖看到後,公開批評慧能胡說八道,還敲了慧能三次頭。慧能會意,當晚來到五祖的臥室。五祖給慧能講金剛經,中間慧能懂了,完成了五祖到六祖的傳承。
悟空識破了祖師的密語,也在半夜來到他的臥室,接受了他的《長生不老妙法》秘傳。
三年後,祖師教給悟空筋鬥雲和七十二變的方法,讓悟空擁有了上天入地的本領,並找了個機會將悟空趕出了仙山。
人們很容易感到困惑:既然悟空如此受重視並受到特殊教育,為什麽不留下來繼續培養他,而是把他趕出去擾亂三界?
這要結合前面的命名來理解。
“首解空靈”的須菩提希望悟空能繼承衣缽,但悟空與空靈之間仍隔著壹只野獸。如果獸性不去除,那就沒什麽好說的了。
如何擺脫動物性?山中靜練不能消。必須喚起動物性,讓他在自我釋放中體驗它,意識到它,然後自己去除動物性。
因此,從大鬧天宮到被五行山下的如來降服,再到護送唐僧取經的整個過程,都是如來和須菩提的計劃:如來的弟子金子產體驗取經後重返佛壇;悟空是須菩提的弟子,他經歷了佛經,去除了獸性而成佛。
只有去除了動物般的悟空,我們才能知道什麽是空,即空悟空,讓自己先空,並空悟空的領地。正如原著中所寫:“鴻蒙系統登基之初沒有姓氏,他必須成為悟空才能打破頑固的空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