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是當代中國最為常見的壹種調味品,尤其在西南地區的四川、貴州、雲南等地,人們的飲食可謂是無辣不歡。但實際上,辣椒原產於中美洲的墨西哥,到明朝中後期才傳入中國。
也就是說,中國人接觸辣椒的時間滿打滿算也就僅僅四百年,但卻成為了全世界最能吃辣的國家之壹。在近幾年,更是在百姓的餐桌上、大街的飯館裏,隨處可見辣椒的身影。
辣椒是隆慶開關、明朝解除海禁之後,伴隨著新航路開辟,經海路傳入中國的。中國關於辣椒的記載最早出自萬歷年間的著名戲曲作家高濂的 《遵生八箋》:“番椒叢生,白花。果儼似禿筆頭,味辣色紅,甚可觀。”從這條記載中可以得出,辣椒最早傳入中國的時候並不是用來吃的,而是用來看的,而且當時的名稱還不叫“辣椒”,叫“番椒”。這也正常,外來作物誰也不了解,沒人敢亂吃,西紅柿剛被歐洲人發現的時候就被稱為“狼果”,沒人敢吃。
此外,高濂是杭州人,也佐證了辣椒最早應當是在浙江壹帶傳播的。那為何直到今天,浙江人口味依然清淡,而雲貴川地區反而食辣椒成性呢?
這就不得不提到另外壹種調味劑——食鹽,食鹽不僅是中國古代最為常見的調味劑,同時還能維持人身體內的電解平衡,保證人身體健康。
然而,由於古代產鹽技術不發達,交通運輸不便利、鹽井分布不均勻等因素,導致內陸地區長期缺鹽,最為嚴重的地區就是貴州,為了解決缺鹽問題,乾隆年間,貴州總督張廣泗甚至專門開鑿赤水河道用來運輸食鹽。貴州長期缺食鹽,導致食鹽價很高,貧苦大眾無力承受,就開始尋求其他調味品來代替。因此,辣椒成了最重要的食鹽替代品,這也是為什麽在全國,貴州是最早食用辣椒的地區的原因。
由此可見,辛辣是代替食鹽和鹹味的重要工具,因而辣度更高,成活率更高的外來辣椒就得到重視了。
不過,除了維持體內電解質平衡以外。辣椒的辣味還有更重要的壹個作用,致使它得以在貴州迅速生根發芽,那就是下飯。貧苦大眾工作強度大,但財富太少,吃不起含蛋白質高的食物,只能多吃主食,所以用辣椒這樣味道重的調味品容易下咽。並且,辣椒對於感官的刺激也使得人胃口大開,下飯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