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是什麽吸引旅遊者到內蒙古旅遊

是什麽吸引旅遊者到內蒙古旅遊

內蒙的美食

“金杯、銀杯斟滿灑,雙手舉過頭;炒米、奶茶、手扒肉,請妳吃個夠。”這首祝酒歌,對蒙古族飲食文化作了精確的概括。

**** 烤全羊:蒙古族傳統名菜,為招待貴賓或舉行重大慶典時的盛宴特制的佳肴。壹般選用草原上膘肥、體重40斤左右的綿羊宰殺後,去毛帶皮腹內加蔥、姜、椒、鹽等佐料整體烤制而成。此菜羊形完整,羊跪在方木盤內,色澤金紅,羊皮酥脆,羊肉嫩香。

***** 涮羊肉: 起源於元代。內蒙古涮羊肉多選用大尾綿羊的外脊、後腿、羊尾等部位,切成薄片,放在火鍋沸湯中輕涮;再取備好的麻醬、腐乳、韭菜花、蔥花、姜絲、蝦油等作佐料,肉片鮮嫩可口,不膻不膩,邊涮邊吃。值得壹提的是現在流行的是以包頭“小肥羊”為代表不沾小料的新吃法。

**** 烤羊腿 :以綿羊帶骨後腿肉配蔥頭、芹菜烤制而成。食時改刀切塊,保持原狀,配黃醬、蔥段、荷葉餅***食。此菜形美觀、色褐紅、肉酥爛、味香醇。

* 羊背子: 蒙古族民眾最喜歡的名貴菜肴,只有在祭祀、婚嫁、老人慶壽或歡迎親朋貴賓的宴席上才可見到。制法:把全羊卸成七大件(除去胸叉),帶尾入鍋,加鹽煮熟。用大鍋盤先擺四肢、羊背、頸胛,羊頭放羊背上,以類似羊的爬臥姿勢上桌。吃時,每人先用蒙古刀從羊尾巴上拉壹條肥肉吃掉,然後各取所需而食。

*****手扒肉 :不吃手扒肉不算來過草原!手扒肉 是內蒙古大草原各族人民千百年來最喜歡、最常用的傳統食品,也成為內蒙古地方風味之壹。制作和吃法別具壹格:將羊按各關節帶骨分割成數塊,放入不加鹽和其它佐料的白水鍋內,用大火保持原汁原味,適當控制火侯。只要肉已變色,即可食用。肉鮮而不膻,肥而不膩,易於消化。

***** 炸羊排:精選羊肋條骨油炸而成。熟後撒鹽等調料。市區裏的飯店多數都可吃到。

*** 烤羊尾:以羊尾膘脂、雞蛋清、果脯、白糖為原料炸制而成。此菜外型美觀、香甜酥脆,帶水果味,多用在接待賓客宴席上。另外在涮羊肉時也可點盤羊尾片涮來吃。

** 烤羊方: 以羊肉塊裹以雞蛋、面糊並加多種佐料放烤爐成熟。該菜香酥可口,壹般配以荷葉餅、大蔥、甜面醬食用。

*** 烤牛鞭: 以內蒙古草原公牛鮮牛鞭改刀作菊花形,配以枸杞燒制而成。此菜色澤鮮艷、口味鹹醇,食用、藥用價值兼備,具有滋腎潤肺、強筋壯骨之功效。(在夜市上的燒烤攤上可以品嘗到)

**** 燒牛蹄筋: 以牛蹄筋和大蔥加工燒制的佳肴。此菜用料講究,色白透明:油清底亮,口香筋軟,富含營養,常用於迎賓宴席。

***** 馬奶酒: 蒙語稱作“乞戈”或“艾日戈”。用馬奶釀制的壹種酒精含量頗小的飲料,制法是將鮮馬裝入生皮囊中,掛在向陽處,用壹根特制的木棍每日攪拌數次,使馬奶逐漸發酵變酸。當馬奶變成清淡透明,味道酸辣時,即成為馬奶酒。

***** 奶皮子: 把鮮牛奶倒入鍋中微火慢熬,待其表面凝結壹層臘狀脂肪,用筷子挑起掛在通風處晾幹,即為奶皮子。制法與制作腐竹相似。奶皮子屬奶食中精品。味道純香、營養豐富。

*** 酥油 :又稱奶油、黃色,鮮牛奶倒入桶中,發酵成酸奶,用杵杠攪和分離出白脂肪,濾去渣滓,放溫火上熬,水蒸發後,待顏色逐漸由白變黃,冷卻後,即成酥油。酥油味道獨特營養價值極高,中西餐均可飲用。

****奶酪: 將分離出酥油的酸奶,經微火煮熬後裝入布袋,擠出酸水,成碎塊狀晾幹即為奶酪,質硬而酸甜,是蒙古族民眾喜愛的奶食品之壹。

****酸奶子: 牧民壹般不愛喝鮮牛奶,而喜歡喝酸奶子。制法有二:壹是將鮮牛奶倒入大鍋中燒開,再放在通風處景涼,使其發酵,產生酸味;另是將鮮牛奶置於陽光下或溫度高的地方,使其受熱發酵,產生酸味,便成酸奶子。現代工藝的酸奶是隨處可見了,譬如伊利蒙牛,牧民自產的比較難見。

***** 奶茶 :蒙古民族傳統的熱飲料。由磚茶水加鮮奶熬制成。喝時通常要加少許鹽,還可以加黃油,泡炒米和奶制品食用。可終日飲用。有暖胃、解渴、充饑、助消化的功能。既可代湯下飯,又可待客。從超市裏買的奶茶粉沖來喝味道也不錯。

** 扒駝掌:以駱駝前掌為主料,口蘑為輔料烹制的菜肴。此菜色淡白,不肥不膩,肉嫩味美,營養價值高

*** 糖醋駝峰: 以駝峰為主料,雞蛋、澱粉、面粉為輔料、加糖、醋、精鹽、姜水、大油、蔥花、蒜末、高湯等烹制而成。此菜香酥軟嫩,酸甜不膩。

***** 稍美:又稱燒賣,是呼和浩特的壹種流傳很久,至今不衰的傳統風味食品。早在清朝時,當地的稍美就已名揚京城了。當時,北京前門壹帶,稍美的飯館門前懸掛的招牌上,往往標有“歸化城稍美”字樣。外地客人來到呼和浩特,都要品嘗壹下稍美,才算不虛此行。稍美制作工藝獨特,選料精良,皮子精而薄、羊肉餡肥瘦適中,蔥姜等佐料齊全。稍美出籠,鮮香四溢。觀其形,只見皮薄如蟬翼,晶瑩透明,可筷提起垂垂如細囊,置於盤中團團如小餅。吃起來香而不膩。可謂食中美餐,形美而味濃。呼和浩特的稍美,過去專作早點之用,多由茶館經營,如今,已成了許多飯館的必備食品和家庭中的常用美餐了。在呼包二市都可吃到地道的燒賣,多數餐館只在早上供應。

***** ?蓧面: 出自蓧麥(學名燕麥),其磨成的面粉稱蓧面。絕對的健康食品,低糖,降壓,降脂。蓧麥是壹種成熟期短,耐寒,耐鹽堿的低產作物。產量雖低,但含有高蛋白,和大量鐵、鈣、磷等多種微量元素。早在南北朝時期,呼和浩特壹帶就有農民種植蓧麥。到清代初期已大面積耕種,享有“陰山蓧麥甲天下”的美稱。現在仍為當地人民的上等主食。蓧麥加工方法特殊。加工時先要將蓧麥淘凈,晾幹後上鍋煸炒。炒熟後再上磨加工成面。民間的吃法頗多,有搓魚魚、推窩窩、卷囤囤、攪拿糕、碾刨渣、炒傀儡等等。多種多樣的吃法。吃時可按各人的口味不同和季節的不同佐料以羊肉湯、鹽菜湯,時令蔬菜等,再加壹些辣椒、蒜蓉,更覺可口,深受當地人喜愛。

*****蕎面:蕎麥經過加工,磨成面粉,叫蕎面。壹般有蕎面圪坨等。熬羊肉稍子湯吃起來美味可口。 ?

*** 炒米:蒙 古 語 稱 “ 蒙 古 勒 巴 達 ” , 意 為 “ 蒙 古 米 ” 。 炒 米 是 將 糜 子 用 水 浸 泡 後 , 經 蒸 、 炒 、 碾 等 工 序 , 加 工 制 成 的 熟 米 粒 。 因 制 作 方 法 的 差 異 , 炒 米 可 分 為 脆 炒 米 和 硬 炒 米 。 炒 米 易 於 儲 存 , 便 於 攜 帶 , 食 法 簡 單 , 營 養 豐 富 , 是 遊 牧 民 族 放 牧 時 的 最 佳 “ 快 餐 ” , 是 蒙 古 人 最 喜 歡 的 糧 食 。 炒 米 有 多 種 吃 法 , 無 茶 無 水 時 , 可 幹 嚼 , 香 脆 可 口 , 越 嚼 越 香 ; 用 奶 茶 泡 食 , 可 與 多 種 食 物 搭 配 , 加 入 黃 油 、 奶 皮 、 奶 酪 。熟 牛 、 羊 肉 , 既 可 邊 喝 奶 茶 邊 嚼 茶 中 炒 米 , 也 可 喝 盡 奶 茶 , 將 泡 軟 的 炒 米 與 加 入 的 奶 食、 紅 糖 、 肉 食 拌 起 食 用 , 香 鹹 酥 軟 、 味 道 極 佳 。 炒 米 營 養 豐 富 , 含 有 蛋 白 質 、 脂 肪 、 碳 水 化 合 物 及 多 種 維 生 委 和 鈣 、 磷 、 鐵 等 人 體 所 需 元 素

內蒙的舞蹈

在內蒙古歷史上曾產生過的古代舞蹈形式,歸納起來,可分為宗教、宮廷、民間舞蹈3大類。1946年,成立了內蒙古第壹個專業文藝團體——內蒙古文工團,開創了內蒙古民族舞蹈事業的歷史,掀開了蒙古民族劇場藝術的新篇章,使民間舞蹈復蘇,回升,並賦予了新的生命。1947年以來,隨著內蒙古自治區政治、經濟、文化事業的發展,內蒙古民族舞蹈事業欣欣向榮,呈現出壹派百花盛開,爭芳鬥艷的興旺景象。壹支新型的民族舞蹈隊伍,從無到有、由小到大,從最初幾十人發展成今天上千人的浩大專業隊伍。在內蒙古人民的哺育下,通過長期藝術實踐,培養、造就了壹批獻身社會主義民族舞蹈事業的優秀演員、編導、教師、理論研究、群眾舞蹈工作的專門家。他們勤奮耕耘,活躍在藝術實踐的第壹線,事業上成績卓著。

內蒙古舞蹈界從五十年代開始,大膽探索,用舞劇這壹外來形式表現民族的生活內容,從創作小型民族舞劇《路人的悔恨》、大型舞劇《烏蘭保》開始,在舞劇民族化的道路上做了有益的嘗試。自治區舞蹈界以高度的責任感、歷史使命感,用舞蹈藝術去反映社會、表現時代、歌頌人民,創作出了更多的、形式多樣、意寓深刻、情調高尚、風格濃郁、技藝精湛的優秀作品,為祖國的兩個文明建設貢獻了力量。

安代 蒙古族傳統民間歌舞。是古代“踏歌頓足”、“連臂而舞”、“繞樹而舞”等集體舞形式的演變和發展。安代的表演形式,在場院裏幾十、上百人不等,圍成大圓圈,圈裏由兩名歌舞能手對歌對舞,眾人呼應踩腳、甩動衣襟伴舞伴唱,形成熱烈,歡騰的場面。解放後廣大舞蹈工作者通過搜集、整理、改編、創新,使古老的安代發展為反映生活,表現時代的新藝術形式。形式基本有兩種:壹種是在廣場上自娛性的集體舞,壹種是在舞臺上表演性的。

頂燈頂碗舞 伊克昭盟鄂爾多斯蒙古族從元代承傳下來的傳統民間舞蹈。形式新穎,動作優美,氣質高雅,風格獨特,具有濃郁的民族特點。在整個蒙古族民間舞蹈發展史上占居重要的位置。能歌善舞的鄂爾多斯蒙古人在婚宴和喜慶佳節的聚會上1人或2人頭頂茶杯或碗狀小油燈或碗,碗裏盛滿清水或奶酒;雙手各拿兩個酒盅或壹束竹筷在歌聲和樂聲中翩翩起舞。頂燈、頂碗舞的動作沒有固定的套數、掌握好基本動作和擊盅、打筷子的規律之後,舞者現場即興發揮,情緒越激昂,動作、舞姿的變化越豐富多彩,充分展現出舞者的技藝、智慧和民間舞蹈豐富靈活、多變的特性。

巴拉特蒙古民間舞蹈 又稱托普修爾樂舞。巴拉特蒙古用蒙古語跳民間舞稱為貝·貝伊勒,漢語意為身體的律動。居住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的巴拉特蒙古四大部落:準格爾、陶爾扈特、杜爾別特、和碩特,每壹個部落都有極其豐富的民間舞蹈,他們具有壹種古老的兩根弦的彈撥爾器名叫托普修爾,按巴拉特蒙古的習俗,托普修爾壹響必隨之貝·貝伊勒,貝·貝伊勒必在托普修爾的樂聲中進行,故此,巴拉特蒙古民間舞蹈又稱托普修爾樂舞。托普修爾樂曲較完整保存下來的有12——17支曲,以內容每壹支曲都有各自的名稱和不同的動作和跳法,如黑吉馬、育老人、慢撒布爾登等,巴特拉蒙古民間舞所反映的生活內容有表現勞動的如剪羊毛、趕氈、擠奶等;有表現日常生活的,如梳頭、照鏡、戴頭飾等;有模仿飛禽走獸的,如鷹展翅、山羊跑跳、走馬、駱駝步等;有模擬自然景物的,如水波、水浪、草浪等。形式上分徒手與帶道具2種,帶道具的有頂碗和雙手各拿壹雙筷子跳。手拿托普修爾邊彈邊跳,其動作中除硬肩、聳肩、轉身之外有反彈托普修爾的舞姿和動作。跳法有達勒勒恩貝伊勒(招手式,指提壓腕動作)、敖德勒恩貝伊勒(纏繞式跳,指繞臂動作)、阿查貝伊勒(托重而跳,指甲用雙腿抱住乙的腰部,乙托著甲,二人面對面跳),整個舞蹈貫穿繞圍動律,以雙膝微微顫動,典型動作:硬肩、聳肩、壓提腕、抖手、繞臂,在2人、3人和多人的對舞中動作即興中可千變萬化。

筷子舞 伊克昭盟人民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民間舞蹈形式之壹。表演者兩手各握壹把筷子,手持筷子的細頭,擊打筷了的粗頭。動作有雙手胸前交叉擊打筷子,也可擊打雙肩;雙手腹前交叉擊打筷子;雙手胸前擊打筷子,接壹手打肩壹手交叉打腿;壹手打肩壹手轉圈打擊地面蹲轉;雙手胸前打筷子接壹手順著打腿,再雙手胸前打筷子接壹手交叉打肩等。腳下舞步有平步行進與後退,變有點地步行進後退,或各種轉和跳躍動作隨舞者即興而做。慢舞穩重深沈,快舞則飄灑矯健。情緒高昂時筷子繞 身飛舞,可在各種動作上擊打身體的各部位,場面輕松熱烈。筷子舞凝結著蒙古族人民熱愛生活的情意和美化生活的智慧,是蒙古族人民精神生活的組成部分。

盅子舞 流傳於鄂爾多斯的壹種舞蹈。每逢佳節、喜慶歡宴之際,人們在酒足食盛之時,拿起桌子上的酒盅舞蹈起來,以表達喜悅之情。每壹只手持兩個盅子,擊打出各種快、慢、碎、抖等聲音,隨著音樂舞動的雙手用盅子擊打出各種節奏。動作有雙手橫繞八字,上身隨左右八字(阿拉伯字)亦左右擺動;雙手上、下、左、右十字形擊盅,身體隨手上下起伏;雙手由裏向外或由外向裏劃圈;雙手向舞臺位置的二點或八點抖盅,身體隨手起落,臉和視線與手呈反方向,盅伸向哪壹側,哪壹側的耳朵便隨身探過去聽盅聲;繞圓動律——壹手在頭上另壹手在身前側由裏向外繞圈;雙手從身後向壹旁慢慢擺出,動作範圍在胯旁為小,在身體的正旁為中,壹手至頭上壹手在腰後為大,依次左右做即謂橫擺扭動律。在壹些動作的末尾或兩個動作銜接之際常有漂亮的華彩動作出現,可謂精彩。下身動作有雙腿跪著,亦有迂回步等各種舞步伴之。頭可頂碗、也可頂燈。舞得端莊質樸,韻味持穩雄渾,剛柔相濟。

布裏雅特民間舞蹈 蒙古族民間流傳的舞蹈。兩腳交替悠晃步,粗礦奔放的跳踏步,明快瀟灑的下身或側身跑跳步等幾種動作組成。上身動作有甩手,與人背後拉手,眾人手拉手,圍著圓圈跳舞,所以通常人們又稱布裏雅特民間舞蹈為圈舞。慢板跳得抒情柔和,快板跳得歡快敏捷,跳躍性強。民風淳樸,具有遠古色調,感情熱烈豪放。

達斡爾族民間舞蹈 達斡爾族民間舞蹈常用的形式為三段題舞蹈:第壹段魯日格勒以歌為主舞為輔,伴隨著悅耳的歌聲,走著腳步離地的滑步,雙臂同時伸向壹旁柔軟擺動;第二段以舞為主,歌為輔,根據歌詞做各種鳥的飛翔、點頭動作,也模擬生活中的動作,如洗臉、梳頭、照鏡子、紮腰帶、打水等。第三段為朗圖達奇只舞無歌,以呼聲為伴奏,二人為壹組,拳拳向對方腦後打去,然後有壹勸架者加入,以同樣動作輪番走阿拉伯8字,圍著二人勸架助威,直到有壹方跟不上變化著的動作或呼號算輸至結束。主要舞步有滑步、跺步、單邁雙跺步等,特點是邁步頂胯,收步摳胯。舞姿獨到,鄉土氣息濃郁,散發著草原的馨香。

鄂溫克族民間舞蹈 鄂溫克族在歷史發展的漫長進程中,創造了本民族豐富多彩的歌舞藝術和燦爛奪目的舞蹈文化。其表演形式有以下幾種:篝火舞、環舞、阿罕伯舞、烏日查舞(天鵝)、安遠哈喜羅舞(鬥熊)。基本舞法有跟踏步、連環步、鬥熊步、眺望步、換腳橫跳步等。

鄂倫春族民間舞蹈 鄂倫春族歌舞藝術絢麗多彩,風格獨特。舞蹈大多與歌謠緊密相聯,常常是載歌載舞,都是反映狩獵生活的。基本步法有拖步、搏鬥士步法等。表演形式有:黑熊搏鬥舞,壹般為2人對舞,模擬黑熊形象的舞蹈;樹雞舞,模擬鳥類圍著樹木轉的舞蹈;依哈嫩舞,表現獵人獵得獵物後的歡樂場面;紅果舞,表現鄂倫春婦女在興安嶺上采集野果的舞蹈;魯力該嫩舞,意即大鬧壹場,反映遇到高興的事情呼號狂舞的場面;依和納仁舞,是壹種儀式性舞蹈,壹般都在三年壹度的民族大會上或當長輩向氏族成員講述族譜時表演。

雙墻秧歌 於明末清初在托縣地區的民間社火活動中形成的內蒙古西部區漢族民間舞蹈形式。當時,在縣城附近有前墻和後墻兩個村落,那裏聚集著很多秧歌能手,每年正月十五前、後兩村聯合起來鬧秧歌,故得名。規模浩大,參加表演的有100余人,內容豐富,形式活潑,表演的節目有30多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