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南京還得吃鹽水鴨。南京人是如此的喜愛鴨子,甚至有人說南京人在前人中就對鴨子有仇。不管這個傳言有沒有根據,南京被稱為“鴨都”卻是實打實的名字。鹽水鴨是南京著名的特產,久負盛名。據說它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南京鹽水鴨皮白嫩,肥而不膩,鮮嫩可口,具有香、脆、嫩的特點。每年中秋前後的鹽水鴨,色澤和味道最好,因為鴨子是在桂花盛開的季節做的,所以叫“桂花鴨”。《白門食譜》記載:“金陵八月,鹽水鴨最有名,人人以為肉中有桂花香。”逢年過節或平日,家裏來的遊客上街剁壹碗鹽水鴨,似乎已經成為南京的壹種世俗禮儀。也是因為吃鴨太多,南京人變廢為寶,把鴨頭做成美味的小吃。鴨頭,無論是紅燒的,醬油泡的,還是鹽水泡的,都是人間美味。買三五個鴨頭,壹瓶啤酒。仔細品嘗,慢慢咀嚼。那很舒服。
北京美食:北京烤鴨
北京烤鴨:被譽為“天下第壹美食”,是馳名中外的美味佳肴。北京烤鴨包括燉烤鴨和掛烤鴨。烤鴨是靠爐壁的熱度烤出來的。爐內溫度先高後低,烤出來的鴨子表皮酥脆,內層飽滿,肥而不膩。掛爐烤鴨是用棗、桃、梨等果樹做的烤鴨。烤鴨外焦裏嫩,別有風味。
天津美食:狗不理包子
“狗不理”成立於1858。清朝鹹豐年間,河北省武清縣(今天津市武清區)楊村有壹個年輕人,名叫桂貴友。因為父親四十歲有了兒子,為了平安起見,就把寶寶的名字取為“狗子”,期望他像小狗壹樣乖(按照北方的習俗,這個名字充滿了淳樸、慈愛的親情)。
狗十四歲來到天津學習,在天津南運河邊上的劉佳蒸菜館當服務員。狗心靈手巧,好奇心強,在師傅們的悉心指導下,這位貴友做饅頭的技術不斷提高,很快就出了名。
當了三年老師,桂友友掌握了做包子的各種技巧,於是獨立自主,開了壹家專門做包子的小吃店——“德聚好”。他用肥瘦鮮豬肉3: 7的比例加入適量的水,輔以排骨湯或肚湯,並加入磨好的香油、特制醬油、姜末、蔥花、味精等。,小心翼翼地把它們拌成包子。包子皮半毛面,搓條放劑後卷成直徑8.5厘米左右,厚薄均勻的圓形皮。包好餡料,用手指仔細揉搓,同時用力擰褶。每個饅頭都有固定數量的15個褶,褶密度均勻,如白菊花。最後用硬氣在爐中蒸。
由於桂桂友手藝好,做工非常認真,從不摻假,做出來的包子口感綿軟,鮮香不膩,形似菊花,色香味形俱佳,吸引了千裏之外的人來吃包子,生意十分紅火,很快名聲大噪。隨著越來越多的人來吃他的包子,貴由忙得沒有時間和顧客說話。結果吃包子的人罵他“壹個賣包子的狗,不理人”。久而久之,人們就叫他“狗不理”,把他經營的包子叫做“狗不理包子”,但原來的店名漸漸被人遺忘了。
據說袁世凱任直隸總督,在天津訓練新軍時,曾在北京將“狗不理”包子作為貢品贈送給慈禧太後。慈禧太後品嘗後欣喜不已,說:“山中野獸雲中雁,陸上牛羊,海底鮮,不如狗不理香,可食久矣。”從此,狗不理包子名聲大振,逐漸在很多地方開起了分號。
後來,桂友友突然急中生智,想出了壹個做生意的新點子:就算店裏的桌子上擺了幾大筐幹凈的筷子,顧客也要買饅頭。他要求先把零錢放在碗裏,然後他根據碗裏的錢數給包子定價。顧客吃著包子,放下碗筷離開店鋪,而貴族朋友卻自始至終忙得說不出壹句話。於是鄰居取笑他說:“狗仔賣包子,不理他們。”後來好鄰居把他的包子店命名為“狗不理”,他做的包子叫“狗不理包子”,貴族朋友們也沒有反對。這家店的名字壹經傳出,便遠近聞名,壹直流傳至今。可以說是源遠流長!天津美食:狗不理包子
天津小吃:耳朵眼睛炸糕
耳眼炸糕選自江來,水店用的面醬是赤霞。白糖是用傳統工藝釀的,用指定油炸的。成品皮金黃,酥而不膩,餡香而不膩,適口,無添加劑。可謂綠色營養食品。
耳朵眼炸糕起源於清末光緒年間(1900)。第壹代掌櫃劉萬春(1874-1962)從推著鴕鳥車滿街跑,到在余壹街西口北門外的街邊擺攤。積累了壹些資本後,與他的侄子張合夥在北門。劉萬春的炸糕選料精細,做工精細,味道鮮美,味道鮮美,價格低廉。在眾多炸糕中出類拔萃,獨具特色,生意蒸蒸日上,贏得了炸糕劉的美譽,又因炸糕店靠近鑒定街、深圳街上的染坊、當鋪、銀樓、布店、鞋帽店。有錢人家過生日,普通人過生日。借用餅的諧音詞,抱著步步為營的僥幸心理,提前預約購買炸糕,生意興隆,劉記炸糕店由此露出了名聲。因為炸糕店靠近壹條狹窄的胡同——二多沿胡同,只有1米寬,所以人們幽默地稱劉記炸糕店二多沿。日偽時期雖然改名為增生城,但是二朵巖炸糕店的名氣越來越大。炸糕也叫耳洞炸糕。
耳朵眼炸糕自1983年以來多次獲得市政府、市商委、市烹飪協會、市餐飲公司頒發的優質食品獎,1994年獲得第五屆亞太博覽會金獎,1997年12月被中國烹飪協會認定為中華名小吃。耳朵眼炸糕、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被市商委和烹飪協會命名為天津三絕食品。天津小吃:耳朵眼睛炸糕
天津小吃:十八街麻花
桂發祥麻花又名十八街麻花,是“天津三絕”食品之壹,也叫天津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桂發祥什錦釀麻花脆甜,風味獨特,春秋兩季可存放三個月,夏季可存放兩個月,令人嘆為觀止。十八街麻花是壹種什錦餡大麻花,是經過反復摸索創新出來的。壹種內含桂花、生姜、桃仁、瓜條的酥餡夾在白條和麻條之間,使煎出的麻花又軟又甜。特點是香、脆、脆、甜,放在幹燥通風處幾個月也不會發臭、變軟、變質。來天津旅遊的國內外客人,走的時候要帶幾盒油條,送給親戚朋友。桂發祥麻花的創始人是範貴才和範桂林,距今已有70多年的歷史。當時兩兄弟在天津大沽南路十八街開了壹家麻花店,取名“桂發祥”“桂發成”。他們互相爭鬥,麻花越炸越好,俗稱“十八街麻花”。1949後,兩家店鋪合並,店鋪由國家投資重建,命名為桂發祥麻花店。1983天津桂發祥麻花公司成立,市內有五家分公司,長春、石家莊、太原、鄭州有分公司。
桂發祥麻花創始人範桂林,生於直隸大城縣(今河北省),9歲逃亡天津。13歲開始在東樓18街的麻花店做服務員。1936年在18街開了自己的桂發祥麻花店。因為他勤奮好學,在業務上敢於創新,炸出來的麻花脆甜可口,很受歡迎。桂發祥位於十八街,所以俗稱“十八街麻花”。
它制作精美,用料考究。每壹撚裏都有由桃仁、青梅、桂花等十幾種小料制成的拌餡酥條,再用麻條、白條撚成五朵花。用花生油小火炒透。出鍋後加入冰糖和青絲。又甜又脆,放幾個月也不會軟,不會變質,不會變味。1989榮獲全國食品金頂獎和首屆全國食品博覽會銀獎。1991獲得全國著名商標提名獎。
上海菜:南翔小籠包
南翔饅頭也叫南翔小籠包,是上海郊區南翔鎮的傳統小吃,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該產品以皮薄、餡多、鹵重、味美著稱,是深受國內外顧客歡迎的風味小吃之壹。南翔饅頭的餡是三明治腿肉做的,不加蔥和蒜,只撒了壹點點姜末、凍皮、鹽、醬油、糖和水。饅頭的皮是用未發酵的精制面粉做的,50克面粉可以包8塊,100克是蒸籠。蒸出來的小籠包小巧玲瓏,形似寶塔,半透明結實,晶瑩發黃,咬壹包湯就滿口口水。如果配著姜絲、香醋和壹碗雞絲蛋花湯壹起吃,味道會更好。南翔小籠包的餡料也可以隨季節變化。初夏加入蝦仁,秋季加入蟹肉、蟹黃、蟹油。豫園商場南翔饅頭是豫園商場有名的小吃之壹。
上海小吃:蟹殼黃
蟹殼黃因其形狀像蟹殼壹樣又圓又黃而得名。蟹殼黃是用酥脆的炸面和發酵的面粉,做成扁平的圓餅,上面撒上芝麻,放在烤箱的壁上烤。這種餅味道鮮美,鹹中帶甜,皮酥裏脆。有人寫詩稱贊,“沒見制餅人先聞到香味,酥皮陸續下來。”蟹殼黃有鹹味和甜味兩種餡。鹹的有蔥油、鮮肉、蟹粉、蝦等。,甜的有白糖、玫瑰、豆沙、棗泥等品種。這款產品是上海石門壹路阿哈瓦路路口的吳灣面包店做的最好吃的。上海小吃:蟹殼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