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安位於甘肅省天水市,也被稱為西麗佤族之鄉、季承之鄉和中國之桃之鄉。它是中國著名的文化縣。秦產、蘋果、辣椒等。質量上乘,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秦安縣有60多萬人,我家就在郭家鎮下山村。我已經12年沒在老家過年了。然而,我無論何時都無法忘記童年對春節的記憶。
我記得小時候的春節。臘月壹到,大人們就開始為它做準備,直到正月十五才基本結束。在壹些村莊,它甚至會持續到二月初二,而中國新年不會結束。
為新年做準備
首先是殺豬。這是我小時候農村的亮點。很多人認為,如果過年不殺豬,就好像沒有過年壹樣。有些家庭不養豬,或者豬在養殖過程中死亡,因此他們不得不殺幾只雞來代替豬過年。
我們小時候不吃魚。有壹年,村裏的壹個鄰居為新年煮魚,許多婦女和兒童來到附近,站在院子裏看如何煮魚,這很奇怪。魚煮熟後,我給附近的十幾戶人家送了壹點,讓大家都嘗嘗魚的味道。它仍然是我記憶中最好的魚。
過去,當人們吃不飽飯時,他們期待著中國新年的盛宴。鄰居們經常互相贈送豬肉菜菜以加深鄰裏感情。
孩子們盼望著穿新衣新鞋過春節。他們很早就開始用骨頭、啤酒瓶、頭發和豬毛賣錢,並偷偷攢零花錢買鞭炮。
孩子們喜歡壹邊殺豬壹邊看。事實上,為了抓住豬尿泡(膀胱),他們在得到它們後會在沙子中用力研磨壹段時間,外皮變薄後再吹成氣球玩。有時候孩子會爭著搶尿泡,甚至尿泡破了還會哭。
臘八過後,臘月二十三迎來了新的壹年。許多家庭開始了徹底的大掃除,他們將所有的物品搬進院子,重新粘貼墻紙、天花板、清掃灰塵,並在搬進房子之前將其清理幹凈。
除此之外,我還忙著做豆腐、蒸饅頭和壓面...我為盛大的春節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小孩子很喜歡吃豬油渣,加了調料真的很難忘。
在這段時間裏,所有的年貨都要準備好。紙、香、鞭炮、豬肉、豆腐、蔬菜、面條、饅頭、醋、新衣服等等。
正式的中國新年
除夕夜,大約下午三點以後,男主人會端上壹個盤子,裏面有香和紙、火柴、茶、酒、米飯祭品等。,並帶領孩子們到墓地或門口取紙。其實就是把去世的祖先接回家過年,祈求祖先的英靈保佑全家幸福吉祥。
那時我最喜歡射擊,我和哥哥跟著父親去撿報紙。兩兄弟比賽射擊,壹開始我們用點燃的香來射擊。過年的時候小孩抽煙大人也不管,就用煙頭拍,很過癮。
新衣新鞋通常在春節期間穿。在那個幾乎沒有玩具的年代,幸福感爆棚。
我和哥哥在院子裏放鞭炮,媽媽在廚房做年夜飯。突然有壹聲巨響,我媽媽會大叫:
“傑拉(‘我的上帝’的方言),妳要殺傑拉(‘我的’的方言)嗎?”
我和我哥哥偷偷地沾沾自喜。
那時家裏沒有電視機,只有壹臺收音機。除夕夜全家壹起吃豬排骨,是人生中最幸福的回憶之壹。除夕的豬肋排也是記憶中最美味的佳肴。把整個排骨捧在手裏是熱的,嘴裏全是油。當妳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妳只感到快樂和極度快樂。
迎接除夕零點的到來,是每個人最期待的時刻。壹家人開心地團聚在壹起,互相聊天,期待著幸福美好的來年。許多人今晚興奮得睡不著覺。
淩晨十二點,仿佛世界大戰已經打響。我無法想象,在那個物質財富極度匱乏的年代,人們會花很多錢在鞭炮和煙花上,享受壹個熱鬧快樂的春節時光。
我自己的村子,村子附近(大化嘴、牙灣、馬嘴)。在其他村莊(鮑旭、泗嘴、臥陀、袁川、王源、馬霞等)。),鞭炮在雲層和山谷中響了很久,回聲似乎在天上飄著,與地上的人壹起慶祝春節。
在這壹天晚上,壹些村民會用步槍向天空射擊。在沒有路燈的黑暗山村裏,步槍開火的瞬間會噴出巨大的火焰,這已經成為壹個非常令人震驚的時刻。
許多成年人在除夕通宵打撲克和麻將。孩子們成群結隊地玩手槍。這些手槍都是自己做的,槍管大多是用自行車輪胎的氣嘴做的。有些調皮的孩子會把家裏的自行車鏈條拆下來做壹個桶,大人發現後會打他們。
在初中的第壹天,家庭成員通常呆在家裏享受美食,烤火和聊天。每天早上、中午和晚上,我們都會按時燒香、燒紙和放鞭炮。
但是有些人必須在這壹天出去宣誓。我們村的人通常去鮑旭村許願,因為那裏有大舞臺和寺廟。據說我們村的鮑旭人是幾百年前從鮑旭村遷到現在住址的後裔。
許多人把雞、鴿子、羊和其他動物帶到廟宰殺,並向戴大人許願。在那個年代,人們喜歡抽獎、算命、許願等。通常在正月初壹做。許願主要是祈求平安、健康、生意興隆、學習、升職、結婚等。
大年初二,那天最熱鬧的就是拜年。我們小的時候,每年都跟著壹個大哥。他帶著十幾個孩子挨家挨戶拜年要糖果。在最初的幾年裏,我只在新年問候期間去了十幾家。有壹年,我走訪了我們村所有的四五十戶人家。直到中午,新年才結束。每個孩子拿的塑料袋裏都裝著過年兌換的糖果、爆米花甚至香煙。這種快樂無法用語言來形容。
當我回家時,我通常把我在新年期間得到的香煙給我父親。有壹年,父親沒有責怪我抽煙。拜年後壹口氣抽了近20根煙,頭疼了壹天。從那以後,我很少碰香煙,現在我完全不抽煙了。
第三天,年味淡了壹點。在第壹天和第二天,壹般家庭會在早上,中午和晚上壹天燒三次香,紙和槍。初三的早上和中午也是如此。三年級下午三點左右後,男主人會帶著孩子們,仍然端著裝有紙、香、火柴、米、茶、酒等的盤子。,其實就是把祖先送走,讓他們平平安安地回到另壹個天堂。
第四天,許多人開始走親戚。每個村子都整天敲鑼打鼓?鼓聲聽起來不算太響,但能傳到幾公裏外的對面山村。聲音正好相反,在妳面前感覺震耳欲聾,但聲音稍微遠壹點妳就聽不到了。
許多村莊都有擴音器或大型錄音機,春節期間,他們經常播放秦腔、秦腔和流行音樂。許多歌曲仍讓我記憶猶新,如範曄的《相思》、高勝美的《青青河畔草》、《千年壹遇》、趙力燕的《追尋》、費玉清的《駝鈴》、鄭智化的《星星的燈》和《水手》。
壹些村莊會在正月初九開始社火,然後去鄰村進行友誼表演。當其他村莊的社區火災將要進入村莊時,歡迎村莊將在晚上舉行盛大的歡迎儀式,煙花爆竹甚至會迎接他們三次。當社會消防隊即將進村時,大家都不說話。壹切?鼓不能發出任何聲音。社火隊伍中年齡最大的老人走在隊伍的最前面,手裏拿著紅燈籠,身後留有壹段距離。當接近目的地村莊的聚會地點時,妳必須歡迎進村的壹方先敲門。敲鼓時,被歡迎進村的壹方聽到了歡迎的聲音。在聲音和聲音之後,它在幾秒鐘內開始敲擊。打鼓,開始前進,進入另壹個村莊。
秦安社火眾所周知。社火期間,有樂隊、秦安小曲、蠟花舞、旱船、耍獅子、幽默笑話、騎驢踩高蹺等,形式多樣,新穎活潑。
大村裏的社火會直接開車到秦安縣來演出,還有很多商家、企事業單位會贈送財物升值、掛紅(送紅棉被等。),煙酒更是家常便飯。有時,當消防隊在鄉間小路上遇到司機時,它會“堵車”,送祝福,送平安,並獲得壹些財產。
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很多地方都有高臺(高蹺表演藝術)、秦腔和廟會。社火也在這壹天正式結束了,正月十五晚上窩窩的故事(意為結束社火)。在這壹天,最後壹場表演結束後,獅子、旱船和蠟花盆上的物品會被村民搶走並帶回家祈求好運。在nest story儀式上,將宣讀預先寫好的悼詞,並象征性地表演節目。之後,所有參加社區消防隊的人將跳入火圈,然後結束。
小時候孫坡、崖灣、大花嘴的社火都到我們村來了,我們村的社火也到了崖灣、大花嘴、馬嘴。
那時,孩子們喜歡玩四角、滾鐵環和放手推車(由四個軸承和木棍制成的玩具)。聰明的年輕人制造大喇叭,播放流行歌曲、陜西戲曲和小曲,兒童學習騎自行車、打乒乓球,女孩踢羽毛球...
壹些村莊還組織籃球比賽和外出比賽,並邀請著名的秦腔劇團演唱秦腔...
那個熱鬧的時代早已過去,最難忘的年味永遠在物質最貧乏的那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