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春分節氣的傳統美食及養生要點

春分節氣的傳統美食及養生要點

在春分時期,當有冷空氣連續入侵我國南方,會出現溫度持續偏低的春寒天氣,此時,再有相伴的連陰雨,對農作物會有很大的影響。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春分節氣的傳統美食及養生要點,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春分的傳統美食

1、吃春菜

昔日四邑有個不成節的習俗,叫做“春分吃春菜”。“春菜”是壹種野莧菜,鄉人稱之為“春碧蒿”。逢春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春菜。在田野中搜尋時,多見是嫩綠的,細細棵,約有巴掌那樣長短。采回的春菜壹般家裏與魚片“滾湯”,名曰“春湯”。有順口溜道:“春湯灌臟,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健康。”,慢慢地這也成了壹個習俗。壹年自春,人們祈求的還是家宅安寧,身壯力健。

2、蘿蔔

吃蘿蔔不但能上下通氣,還能起到去疾病、解春困的功效。春季養生保健的各種蔬菜中,效果最好的當屬蘿蔔。白蘿蔔具有清熱生津、理氣、消食化痰的作用,生吃偏於清熱生津,煮熟偏於行氣消食,春季食用,可用來防治痰多咳嗽、咽痛、傷食腹脹、便秘等病狀。

3、太陽糕

太陽糕既是春分祭日的貢品,也是節令食品,寓意“太陽高”。“太陽糕,步步高”。依照舊時老北京習俗,春分這天要祭拜太陽神,“請”吃太陽糕。不但“太陽糕”的寓意美好,而且糯米和內餡的設置也符合春季“宜省酸增甘”的養生理念。

4、驢打滾

按照老北京的習俗,春分得吃驢打滾,以求避邪祈福。驢打滾來歷不凡,光看它的加工材料包括大黃米面、黃豆面、紅豆沙、白糖、香油、桂花、青紅絲和瓜仁,足以符合營養膳食指南上的食材多樣化這壹條。它的制作分為制坯、和餡、成型三道工序。做好的“驢打滾”外層粘滿豆面,呈金黃色,豆香餡甜,入口綿軟,別具風味,是老少皆宜的美食。

春分養生要點

早睡早起

春分之後自然界生機勃勃,萬物欣欣向榮,這時人們應當順應自然界生機勃發之景,早睡早起,放松形體,使情誌隨著春天生發之氣而不可違背它,這也是適應春天的養生方法。

不要過早減冬裝

春分之後,有些地區氣溫還未轉暖,不要過早減掉冬衣。冬季穿了幾個月的棉衣,身體產熱散熱的調節與冬季的環境溫度處於相對平衡的狀態。由冬季轉入初春,乍暖還寒,氣溫變化又大,過早減掉冬衣,壹旦氣溫下降,就難以適應,會使身體抵抗力下降。病菌乘虛襲擊機體,容易引發各種呼吸系統疾病及冬春季傳染病。

多開窗戶勤通風

初春的天氣剛剛由寒轉暖,各種致病的細菌、病毒隨之生長繁殖,為避免春季各種疾病的發生,預防措施必不可少。上午8時左右,壹般氣溫較低,空氣質量也較好,是開窗通風的好時機。此外,居室至少還應在午睡後和晚睡前開窗通風。

戒驕戒燥

春分時節,做到心平氣和,保持輕松愉快、樂觀的情緒,從而安養神氣,切忌大喜大悲、情緒波動劇烈而不利於肝氣疏泄,與春分時節的“陰陽平衡”特點相應。

遠離春困

保證充足睡眠,作息規律;“春困”不能單純依靠多睡覺來解決,過度睡眠反而會使大腦皮層處於抑制狀態,從而“越睡越困”。要積極參加鍛煉和戶外活動,促進或改善機體血液循環。

多吃蔬菜水果

春分飲食講究“調其陰陽,不足則補,有余則瀉”。此時多食用蔬菜水果,可以補充冬季體內維生素和礦物質的消耗,對養生大有裨益。

春分習俗

壹、立蛋/豎蛋

“春分到,蛋兒俏”,立蛋,被人們稱為豎蛋,意思就是到了春分這壹天要把雞蛋立起來,不過失敗的人很多,成功的人也不少,新鮮的雞蛋比較容易立起來,至於為什麽春分這天可以立蛋,原因還需要考證,不過立蛋有壹句諺語:“上頭光,下頭園,頂天立地保平安。”我們在春分的時候可以嘗試立蛋。

二、吃春菜

到了春分是有“春分吃春菜”之說,“春菜”就是常見的“野莧菜”,又稱“春碧蒿”。在春分這壹天,村子裏面的人會去山裏找野菜,帶回家後放到湯裏與魚片壹同煮滾,此乃“春湯”。這個風俗還有壹種順口溜:“春湯灌臟,洗滌肝腸。合家老少,平安健康。”

三、送春牛

在春分來臨之際各家各戶開始貼“春牛圖”。春分隨之即到,所以就會有挨家送春牛。春牛圖就是把二開紅紙或黃紙印上所有的農歷節氣,還要印上農夫耕田圖樣,名曰“春牛圖”。在送春牛圖的時候都要說和春耕有關的護體,忌諱不吉利的語言。

四、粘雀子嘴

春分這壹天,家家戶戶都得吃湯圓,同時還得將數十個沒有包餡、已經煮好的湯圓,用細竹簽插著,並將之放置於田邊那兒,這就是“粘雀子嘴”。據說此習俗能避免麻雀來破壞莊稼。

五、放風箏

春分這天,大部分人都會到戶外放風箏,風箏是由古代勞動人民發明於中國東周春秋時期,至今已2000多年。風箏發展大致經歷了木質、竹子、紙質、塑料等材料,形式也多種多樣,春分隨之即到,其時便出現挨家送春牛圖的。其圖是把二開紅紙或黃紙印上全年農歷節氣,還要印上農夫耕田圖樣,名曰“春牛圖”。風箏圖案通常為吉祥圖案,通過放風箏不但可以祈福,還能鍛煉身體,又可以增加人們之間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