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創立於南充。創始人謝天祿在南充渡口搭棚賣涼粉,其涼粉細嫩清爽,佐料香辣味濃,逐漸賣出了名氣,謝家便世代相傳專賣涼粉,後正式辦起川北涼粉店。現已流傳全省,成為著名小吃。
川北晾粉自清末問世以來,以其獨具紅辣味醇、鮮香爽口的川味風格飲譽巴蜀,流傳至今。
當時,原南充縣江村壩農民謝天祿,在中渡口搭棚賣擔擔涼粉,他的涼粉制作精細,從磨粉攪制到調料、配味都有獨到之處,行人品嘗後無不稱道,謝涼粉便有了名氣。其後,農民陳洪順悉心研究謝涼粉制作工藝,取其所長並加以改進,涼粉制作工藝得到進壹步完善。他選用新鮮白豌豆用小磨磨細,十分講究攪制火侯、所作涼粉質細柔嫩,筋力綿軟,明而不透,細而不斷,調料配味,更具匠心。不久,陳涼粉便名揚川北壹帶,“川北涼粉”也不脛而走。至今南充市和成渝等地的壹些涼粉店都仍以“川北涼粉”為招牌,生意興隆,火爆不衰。老壹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朱德、羅瑞卿生前回南充視察工作時,就曾特意品嘗了川北涼粉。
川北涼粉之所以出名,不僅僅是涼粉制作獨具特色,更主要的是拌料十分考究。主要拌料有辣椒、花椒、生姜、蔥葉、冰糖等摻合制作的紅油,以及有精選大蒜搗制的蒜泥,可謂色、香、味俱全,獨具風味。
四川 特色小吃--樟茶鴨子
樟茶鴨子屬熏鴨的壹種,要經過腌、熏、蒸、炸等工序。制作考究,要求嚴格,成菜色澤金紅,外酥裏嫩,帶有樟木和茶葉的特殊香味,是四川省著名菜肴之壹。以成都“福祿軒”鴨店制作的最著名。
原料:肥公鴨1只。鹽、紹酒、花椒粉、胡椒粉、醪糟汁等各適量。
烹飪方法:
1.將鴨從背尾部開小口,取出內臟洗凈,以調料抹全身,腌後以沸水緊皮,瀝幹水。
2.將鴨入熏爐內,以樟樹葉、花茶葉拌稻草點燃,待鴨皮熏呈黃色時取出,置大碗中蒸後晾涼。
3.將鴨入油鍋中炸至鴨皮酥香時撈出,切段,復原於盤中即成。
此菜選料嚴謹,制作精細。是選用秋季上市的肥嫩公鴨,經腌、熏、蒸、炸四道工序又名“四制樟茶鴨”。在四道工序中以選用樟樹葉和花茶葉煙熏鴨最為關鍵。樟樹為常綠喬木,多繁生於暖地,葉子為橢圓形,富樟樹特有的香氣,以之與花茶熏鴨是此菜的壹大特色。此菜裝盤上席也很講究,整鴨熏好後要先斬段後整形,復原於盤中,使鴨子不僅肉好吃,而且形好看。上席時配以“荷葉軟餅”,供食者卷食,風味尤佳。
四川小吃--擔擔面
擔擔面是著名的成都小吃。用面粉搟制成面條,煮熟,舀上炒制的豬肉末而成。成菜面條細薄,鹵汁酥香,鹹鮮微辣,香氣撲鼻,十分入味。此菜在四川廣為流傳,常作為筵席點心。
制作原料:圓細面條500克,辣椒油、醬油、蔥各50克,芝麻醬35克,味精2.5克,川東菜100克,化豬油、香油各20克。
烹飪方法:
1.將川東菜稍洗,將其和蔥分別切細末,分裝5個碗內,再把其它調料分裝在每個碗中待用;
2.鍋中放水燒開,將面條下鍋煮熟,分撈碗中即可食用。
擔擔面中最有名的又要數陳包包的擔擔面了,它是自貢市壹位名叫陳包包的小販始創於1841年。因最初是挑著擔子沿街叫賣而得名。過去,成都走街串巷的擔擔面,用壹中銅鍋隔兩格,壹格煮面,壹格燉雞或燉蹄膀。現在重慶、成都、自貢等地的擔擔面,多數已改為店鋪經營,但依舊保持原有特色,尤以成都的擔擔面特色最濃。
四川小吃--棒棒雞
棒棒雞,又名“樂山棒棒雞”、“嘉定棒棒雞”。此菜原始於樂山漢陽壩,取用良種漢陽雞,經煮熟後,用木棒將雞肉捶松後食用。在中國烹飪史上,曾有用木棒敲打的名饌“白脯”,見於賈思勰《齊民要術》。但它棒打的目的是使肉緊實。而棒棒雞制作時用棒打,則是為了把雞的肌肉捶松,使調料容易入味,食時咀嚼省力。
棒棒雞美味的烹制確別有技巧。首先妙在煮雞。煮前要用麻繩纏上腿翅,肉厚處用竹扡打眼,使湯水充分滲透,以文火徐徐煮沸;二是以特制的木棒將煮熟的雞肉拍松,撕成粗絲入盤,利於調料入味;三是以眾多調料調成的味汁,澆於雞絲上,使雞絲分外鮮美香嫩,有濃郁的香甜、麻辣味。
原料:嫩雞壹只,蔥白絲適量。調料:芝麻醬、紅油辣椒、糖、麻醬油、花椒粉等各適量。
制法:①將凈雞以繩纏住腿翅,肉厚處以竹扡打眼,下湯鍋中煮熟,撈起晾涼。②用特制的小木棒將雞脯肉、雞腿肉輕輕拍松,撕成絲入盤,外圍以蔥白絲。③將調料和勻調成味汁,澆在雞絲上即成。
四川 特色小吃--紅油抄手
紅油抄手乃是四川成都著名小吃。以面皮包肉餡,煮熟後加清湯、紅油和其它調料即可食用。此種小吃柔嫩鮮美,湯汁微辣濃香。抄手是四川人對餛飩的稱呼,餛飩在全國各地均有制作,紅油抄手是最為著名的品種之壹。
其制作原料是:抄手皮20張,肉末50克,料酒、辣椒油、醬油、香油各10克,精鹽3克,味精2克,蔥20克切末。
烹飪方法:
1.將肉末用精鹽、料酒調勻,用抄手皮分別包成抄手;
2.把辣椒油、醬油、香油、味精分別裝在4個碗內,撒入蔥末;
3.鍋中放水適量燒開,抄手下鍋煮至浮起時撈起,分別裝入碗內即可食用。
紅油抄手是四川著名小吃,也是中國傳統小吃,在廣州稱雲吞,在江西稱清湯,而在中國其它地方主要稱餛飩。餛飩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已在中國出現,在很多民族及地區都十分盛行,所以名稱、吃法也不盡相同,除煮食外,煎、炸均有,風味各異。
成都軍屯鍋盔
成都彭縣
面粉,肉,蔥,調料
面粉做餅,肉和蔥調料炒熟,將少許肉放進餅裏,用平鍋煎熟即可,便宜好吃。學生最愛吃。
名稱:宜賓燃面
地方:四川宜賓
配料:以優質面條為主料,宜賓芽菜、小磨麻油、鮮板化油、八角、山奈、芝麻、花生、核桃、金條辣椒、上等花椒、味精以及香蔥、豌豆尖或菠菜葉等為輔料
制作步驟:第壹,燃面的面條不同於壹般機制面的面條,它的面條要幹,揉面時摻進的水份要少其含水量壹般少於機制面的兩三成,制成的面條要求條圓挺硬,面條煮熟後才有筋力和骨力,用油揉散時才不會斷節。入口時有滑爽的感覺,嚼到末尾時還有回香的味道。
第二,煮面條時要掌握好火候,以沸水下鍋,待面條斷生,漂鍋,即剛好煮熟變軟後撈起,此時面條中的澱粉質受熱糊化,形成了外表的保護層,加之受熱時間短,面條汲水有限,煮熟後的面條既柔軟潤滑,又柔中帶韌,含水量不多,骨力較好。
第三,甩幹。這是整個制作要領中很重要的壹個環節,只有將粘附在面條上的水份甩幹,才能使油脂和味料與面條沾裹融合,既上味,又利用油脂的可燃性,使面條具有點火即燃的獨特品性。
第四,用料恰當。燃面用料主要是油脂,壹般采用芝麻油,紅油和八角,山奈,核桃等熬煉而成的菜子油,也有的使用熟豬油。用油脂將面條反復揉撚,挑散,使其不互相粘連結塊,然後再加花生碎末,花椒面,芝麻油,敘府芽菜末,蔥花,味精,精鹽等等,其中只放少許醬油調味。這樣,由於面條幹,油脂重,水份少,以火點之,焉能不燃。
有人以為燃面的特點是辣,其實這是壹種誤解。對於愛食辣椒的川人來說,固然喜歡多放壹些辣椒紅油,但對不愛吃辣椒的人,也可少放辣椒紅油或不放辣椒紅油。因為辣椒並不是燃面的特殊品味。
4、名稱:甜水面
地方:四川成都
配料:(主料) 面粉
(調料)紅豆油、麻醬、紅油辣椒、花椒末、醬油等。
制作步驟:以5斤面粉為例,水35兩,好後,濕帕子搭著放下不動,20分鐘後,刀劃壹塊揉好,面的兩面抹點清油用桿面棒桿成0.5公分厚的長方面皮,用手住面的兩端,左右扯壹下,間用桿面棒壓著,面皮延長,後再用桿面棒順著面皮用刀切成0.5公分寬的面條,濕帕子搭上約10分鐘,面條上撒少許幹面待用。裏摻水燒開,面條在案板上拿起來向兩頭扯,面條扯細壹點下鍋煮熟,撈面時摻冷水入鍋,起後立即加調料很好吃。壹種是把面撈起來。面上淋壹點由,時把面操散,時放在鍋裏用開水冒熱,上調料。
特色小吃--燈影牛肉幹
燈影牛肉幹產於四川達縣地區的南江、通江、平昌、巴中等縣,至今已有近100年的歷史。燈影牛肉幹片薄似紙,可透燈影,故此得名。
原料配方:凈料肉100千克,食鹽2~3千克,白糖1千克,白酒1千克,麻油2千克,胡椒粉300克,花椒粉300克,濃度2%的硝水1千克,生姜1千克,混合香料(即肉桂25%、丁香3%、蓽拔8%、八角茴香50%、甘草2%、桂子6%、山柰6%,磨成粉末)200克
制作方法:
1.選料:選取牛的背扭肉和腿心肉,約占整頭牛肉總量的20%。腿心肉以後腿肉質最佳,以肉色深紅,纖維較長,脂肪筋膜較少,有光澤彈性,外表微幹不粘手的牛肉為原料,洗凈掛晾,切成塊重250克左右。
2.配料:將各種配料磨成粉末備用。
3.排酸:將肉塊放進腌缸,用紗布蓋好,讓肉質排酸(又叫發酵),略有酸味,手觸有粘感。此時取出切成片料,厚度不超過0.2厘米。並把輔料與肉片拌勻,每次以5千克為宜,以免香料拌不勻或肉被拌爛。
4.烘烤:將肉片鋪在筲箕上,送進烘房,以60~70℃烘烤。當下層烘至水氣沒有時,肉片由白色轉為黑色,又轉為棕黃色,已八九成幹時,將底層烘篩調往中間層。壹般進房烘3~4小時就可出房,晾涼2~3分鐘,用手把筲箕的兩對角壹擠,成品自然脫開來。
5.包裝、貯存:成品用紗布包好,出品率為23~31%。用馬口鐵包裝,每聽凈重125克,可放2年以上,若是散裝,可貯小口缸內,內襯防潮紙,缸口密封。
產品特點:色澤棕黃泛紅,鹹度適中,落口消融,酥潤適口,腴美汁濃,清香鮮美,回味無窮。
四川 特色小吃--鐘水餃
鐘水餃皮薄餡嫩,鹹甜微辣,鮮香爽滑。
用料:精粉500克,豬腿肉500克,復制醬油、味精、胡椒面、川鹽、姜、蔥、蒜泥、紅油辣椒、料酒、香油各適量,雞蛋1個。
1.把蔥、姜拍破,泡清水適量。將豬肥瘦肉切塊,用刀背捶茸去筋,用刀剁細成泥,放入盆中,加川鹽、料酒、味精、胡椒、雞蛋,和勻。再加入浸泡的蔥姜水,用力攪勻放入香油,再繼續攪勻成稠細的水餃餡。
2.把精粉450克放案板上呈“凹”形,放入清水,調揉成仔面團,再分切成100個面劑。用50克面粉作補粉,分別搟成直徑5厘米大小的圓皮備用。
3.將餡心包入皮中,對疊成半圓形,隨手把邊捏合成餃子生坯。
4.鍋中水開,放入餃子,煮熟後,用漏勺撈起,漏幹水倒入碗中,再放入復制醬油、味精、紅油辣椒、蒜泥即成。
四川 特色小吃--麻婆豆腐
黃豆嫩豆腐300克,黃牛肉、菜油、蒜苗各100克,辣椒面、花椒面各15克,豆鼓、醬油、濕澱粉各20克,精鹽10克,鮮湯20O克。
制作方法:
1、將豆腐切成1厘米見方的小丁,放入溫開水鍋中略焯,取出瀝水。牛肉剁成未。蒜苗切成1厘米長的小段。
2、炒鍋加油燒熱,下牛肉末炒散,至顏色發黃時,加豆豉茸、精鹽、醬油同炒,再放辣椒面炒勻,加鮮湯,下豆腐塊同燒壹會兒,最後放入蒜苗,用濕澱粉勾芡,澆少許熟油,出鍋裝盤,撒上花椒面即成。
風味特點:
著名小吃麻婆豆腐,不僅聞名國內,而且風靡世界,為廣大中外食客所傾慕。
清朝同治初年,成都北郊萬福橋開設有壹家小飯鋪,店主姓陳,主營燒豆腐之類的家常小菜,由陳妻掌廚,因其臉上有幾顆麻子,故被人戲稱陳麻婆。陳家小店所制燒豆腐與眾不同,當時非常出名,人們為區別於其它飯鋪的豆腐,給取名麻婆豆腐。後來,店主遂將此店幹脆改稱為“陳麻婆豆腐飯鋪”。
麻婆豆腐用上等黃豆制成石膏豆腐,切成小塊,用沸水浸泡以除去石膏澀味;牛肉剁碎,用菜油炒酥,加郫縣豆瓣、辣椒末、鹽、胡椒末、豆豉炒香;加鮮湯,燒沸後放入豆腐小塊,移小火上慢燒入味;放入青蒜苗段、味精,分三次勾芡,待汁濃且均勻地附著在豆腐塊上時,淋辣椒油起鍋裝碗,撒花椒末即成。
色澤淡黃,豆腐軟嫩而有光澤,其味麻、辣、酥、香、嫩、鮮、燙,豆腐表面蓋有壹層淡紅色的辣油,可保持豆腐內的熱度不使很快散失,趁熱吃滋味更佳,花椒面也香味撲鼻。在數九嚴冬季節食用,更是取暖解寒的美味佳肴。關鍵:要掌握好火候。在煸炒牛肉未、加辣椒面等調味時,可用旺火,當豆腐入鍋燒沸後,即用小火燴制,使豆腐鮮嫩並更為人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