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最著名的是“狗不理”包子。狗不理包子以其美味聞名全國,在國內外都很有名。狗不理包子很受歡迎。關鍵在於精美的材料和精湛的工藝。在選材、配方、混合、揉捏和軋制方面有壹定的獨特技能。工藝上也有明確的規格。尤其是包子有勻稱的褶襇。每個包子有18個褶。剛從抽屜裏拿出來的包子大小整齊,顏色潔白,表面柔軟。它們看起來像霧中的秋菊賞心悅目,咬壹口有油水旺旺,芳香但不油膩。壹直贏得世界各地群眾和朋友的青睞。2011年11月,國務院公布了第三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包括“狗不理包子傳統手工工藝”項目。
1831年(清代道光十壹年),狗不理包子的創始人,高貴友出生在直隸武清縣下朱莊(今天津武清區)。因為他的父親有壹個40歲的兒子,為求他兒子的安全,取其乳名“狗子”,希望他能像餵小狗壹樣好養活。
高貴友14歲的時候,就去了天津南運河旁的劉家蒸食店做夥計。由於他的獨創性、勤奮的學習和探究,以及老師的指導,高貴友不斷提高自己制作包子的技能,並獲得了良好的技能。經過三年的教學,高貴友們開了壹家專門經營包子的小吃店——“聚德號”。由於高貴友的精湛工藝和細心工作,從不摻假。包子口感柔軟,鮮香,類似菊花,色、香、形獨特,生意興隆。越來越多的人來吃他的包子,高貴友忙得沒時間和顧客說話。因此,吃包子的人叫他“狗子賣包子,不理人”。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喊順了嘴,把他鎖經營的包子稱為“狗不理”。然而,原來的商店名稱逐漸被遺忘了。
高貴友初創“德聚號”小吃店時,將新鮮豬肉與適量的水混合,配以豬排湯或肚湯,然後與磨碎的芝麻油、特制醬油、姜末、蔥花和調味料混合,形成餡料。包子皮由半發制成,揉搓並加入藥劑後,卷成直徑約8.5厘米、厚度均勻的圓形皮。包裹餡料,小心地用手指捏和折疊,同時用力擰褶。褶皺密度均勻,如白色菊花狀。最後,在爐子上用硬氣蒸制而成。
1916年(民國五年),高貴友的兒子高金銘繼承了遺產,並於明年在南市東街建立了分號。1932年(民國21年),把侯家後老號遷到北大關橋口。1937年(民國26年),舊號和分號被合並,搬到天翔商場(現遼寧路)的後門,設立新號碼“德聚號”。1947年(民國36年),高金銘的兒子高煥文繼承了這個行業,直到1952年才停業。
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1956年天津將狗不理包子收歸國有,將其店鋪遷至和平區山東路,後來在南市美食街設立了分店。2001年,“狗不理”總部擴大了。隨著狗不理的發展,它經營的包子品種也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進行了創新,逐步形成了6大類98個品種的包子。技術人員精心研制了“金針袋”、“龍鳳袋”、“鴛鴦袋”、“香芹袋”、“什錦袋”和“大蝦韭菜包”,以雞肉、鴨肉、魚肉、海鮮、時令蔬菜、野菜和真菌為原料,采用蒸、煮、烤、烙等多種烹飪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