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德路上曾有兩廣總督的府邸,作為清廷封疆大臣的駐地,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遭到英法聯軍的炮擊,之後法國人在原址修建了聖心大教堂,今人習慣稱之為石室,它是中國最大的哥特式教堂,據說仿巴黎聖母院設計。在隨後拆城墻新辟的壹德路上,誕生了廣州最具規模的專業街。直到今天,壹德路的玩具、幹果、海鮮以及工藝品年銷售25億元,銷售量占廣州的七成。
壹德路誕生的歷史並不算長,可以追溯到八十多年前的民國時期,由於擴城拆除古城墻,自東向西拆出壹條路,這便是今天壹德路的前身。
壹德路的鹹魚海味幹果聞名全城,玩具精品的銷售量也非常大,海中寶、誼園等大型專業市場沿街分布,漫步寬闊的壹德路,兩旁店鋪不絕,慕名前來購貨的外地客商穿梭選購,討價還價聲和裝卸貨物聲顯示出商業街應有的繁榮。
壹德路有兩個值得介紹的招牌,這裏作為廣州赫赫有名的商業街,年銷售25億元的玩具精品和海鮮幹果,占廣州全市城;另壹處則是壹德路上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聖心大教堂。
1565年,明嘉靖年間,廣州修建外城,今天壹德路為新城南墻,新城八個城門中,今天的壹德路地段有“五仙門”、“靖海門”,城外就是珠江,清朝兩廣總督署就設在這個地段。1920年,廣州拆除城墻,開辟壹德路、靖海路,在新辟的道路邊建有騎樓作為商鋪。
其實早在唐宋時代,廣州城內就已出現了專業街,同行業的店鋪聚集經營,自宋代以來,出現了雨帽街、扁擔巷、竹蒿巷、白米巷、海味街和麻行街,大新路的象牙玉器,高第街的絲綢布匹,狀元坊的廣繡無人不知,而新辟的壹德路後來居上。
當時在沿江西路壹帶,碼頭連片,是水路客運和貨運的主要地段,壹德路成為蔬菜、瓜果、魚、副食品的集散地,所以有菜欄、果欄和鹹魚欄“三欄”之稱。
民國初年,壹德路東起石室路口,西至海珠路口的鹹魚、海味、涼果、副食貿易經營已很發達,行棧、貨倉毗鄰,有大小市場10多個,再加上沿街擺賣的小販,不寬的壹德路擁擠異常。日軍占領廣州期間,日本人也在壹德路315號開設了振裕洋行,幹起販賣東洋鹹魚海味的行當。1946年,壹德中路甚至還誕生了廣州市的鹹魚商業協會,可見鹹魚業在當時的重要地位。建國初期,壹德路鹹魚欄尤其興旺,是省內最大的鹹魚市場。當時廣州人歇後語說壹德路的“鹹魚(死人)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