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四川甘孜州藏族人吃魚嗎

四川甘孜州藏族人吃魚嗎

地處喜馬拉雅山北麓,平均海拔4700多公尺的崗巴縣與定結縣交界的地方,有壹個很大的淡水湖,這個淡水湖又與數條小河相連,雨季來臨,河水充盈,湖中之魚便逆流而上,密密麻麻的湧入小河,枯水季來臨,河水斷流,水深處便窩住大量的魚。這種魚黑背白肚,無鱗或少磷,其狀略象鴨綠江口所產明太魚,雖煮頓時間稍長魚肉會“飛”,但其肉質鮮嫩,堪稱百姓餐桌上的壹道美食。可惜藏族同胞沒有吃魚的習慣,魚肉資原被白白浪費掉。 六十年代中後期,崗巴縣民主改革基本結束,組建互助組試點工作剛剛開始,我調來不久就被遍入工作組,同大家壹起開赴牧場投入壹項嶄新的工作。工作組的紀律很嚴,必須同牧民實行“三同”,即同吃、同住、同商量。雖然藏漢族習慣有很大不同,然而卻能互相遷就,互相尊重,我們同牧民壹起吃生羊肉,壹起吃手抓糌粑,牧民也吃我們帶去的東西。

駐地魚很多,我們有時抓來做好,用以改善生活,牧民和工作組的藏族同誌雖然不吃,但並不反對我們吃,每當我們吃魚的時候往往會引來壹些人圍觀,就象欣賞外星人壹樣,對人吃魚感到不可思意。我們盛些魚真誠的請他們品嘗時,他們就會壹邊笑壹邊跑掉。

藏族同胞不吃魚,這與他們的信仰有關。自從佛教傳入西藏以後,既對全民族產生了根深蒂固的影響。在他們看來佛就是壹切,人生在世就要聽從佛的安排,死後才有可能升入天堂。他們不吃魚,因為魚是上天在凡間的代表,是神的化身,所以魚是神魚,那是不可以吃的。當地藏族人去世後,壹般都以天葬的形式進行殯葬,水葬則是其輔助方法之壹。水葬就是將屍肉投入村莊附近的河中以餵神魚,神魚將屍肉吃掉後就可將死者帶入天堂,死者在來世就可過上豐衣族足食無比快樂的生活。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教”的色彩逐漸被淡化,進而演變成民俗習慣,壹直延續至今。

那時,捉魚是最簡單而又快樂的事情。捉魚的方法很多,最常見的是釣魚。我們雖然沒有通常釣魚的用具,但只要把縫針用蠟焰燒紅,彎成鉤狀系上線繩,線繩再連接到小木棍上即可,魚鉤上方拴塊小石頭就可代替魚墜。釣魚時連魚餌都不用帶,只要在河邊抓壹條小魚[很好抓],用小刀挖壹小塊肉當魚餌即可釣魚了。雖然條件簡陋,但每次釣魚的數量卻十分驚人,壹小時只少可釣10——20斤,有時釣的魚太多,我們就在河邊挖個小水溏,把魚養起來,然而等到下次來取魚時,水溏裏的魚都不翼而飛了,後來我們發現,全讓老鷹和烏鴉給叼跑了。再壹種捉魚的方法就更簡單了,直接用手抓就可以,這種方法雖然簡單,但特別奏效。有壹次,地區公安處發來緊急通知,說腹心縣有三個人要從崗巴縣鴿子洞牧場方向外逃,要我縣派人前去堵截。因我經常下鄉路比較熟,所以縣裏命我帶路,配合縣公安中隊三名解放軍壹同執行堵截任務。完成任務後我們在壹條快幹涸的小河邊休息,結果發現河裏的魚多得不得了,壹個戰士向水裏開了壹槍,壹下子竟浮上來七條魚。大家都很興奮,然後挽起褲管,脫掉上衣壹齊下河抓了起來,沒用多長時間就抓了五、六百斤,直到吉普車不能再裝了我們才走。還有壹種最簡捷、最有效的放的方法就是用鐵鍁戳。每當枯水季節到產魚最多的致克鄉下鄉時,工作組先派壹人到河邊捉魚,這個人帶上鐵鍁站在河邊,相中那條就戳那條,戳夠以後清洗壹下帶回駐地馬上就可以下鍋。五十年代家鄉東北流傳“棒打狐貍,瓢舀魚”這樣的話,當年卻在崗巴縣得到了真正的理解。

後來,由於無神論的傳播加之漢族人的影響,很多藏族同胞的觀念也發生了很大改變。尤其是在內地深造回來的年輕藏族、機關裏的藏族以及基層藏族幹部變化最大,很多人也開始吃起了魚。致克鄉有個年輕牧民叫旺究,是鄉裏的兼職獸防員,接受新思想特別快,有壹天他趕了十七頭毛驢來到縣政府機關食堂賣魚,每頭毛驢都馱著兩袋鮮魚,壹***足有壹千好幾百斤,雖然只按當時牛糞的價錢將魚賣掉,但他這種勇氣卻直接反映了的當地群眾在意識形態的偉大進步。

今天,我離開那塊神奇的地方已經有三十年了,崗巴縣壹定會與我們偉大祖國壹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我不知道神魚的地位是否徹底坍塌,那個湖邊是否已經聳立壹座現代化的魚肉罐頭加工廠。如果有,那我將想盡辦法弄兩聽認真品嘗壹下,也算了卻我的壹分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