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許多女人當媽媽了,才突然間頓悟什麽叫父愛如山

許多女人當媽媽了,才突然間頓悟什麽叫父愛如山

故事壹1948年,壹艘橫渡大西洋的船上,有壹位父親帶著他的小女兒,去和在美國的妻子會合。  壹天早上,男人正在艙裏削蘋果,船卻突然劇烈地搖晃,刀子滑落在他衣服上。男人跌坐在地全身顫抖,嘴唇瞬間烏白。6歲的女兒被父親瞬間的變化嚇壞了,尖叫著撲過來想要扶他,他卻微笑著推開女兒的手:“沒事,只是摔了壹跤。”然後輕輕地拾起刀子,很慢很慢地爬起來,不引人註意地,用大拇指揩去了刀鋒上的血跡。  以後三天,男人照常每晚為女兒唱搖籃曲,早晨替他系好美麗的蝴蝶結,帶她去看大海的蔚藍。仿佛壹切如常。  抵達的前夜,男人來到女兒身邊,對女兒說:“明天見到媽媽的時候,請告訴媽媽,我愛她。”  船到紐約港了,女兒壹眼便在熙熙攘攘的人群裏認出母親,她大喊壹聲:“媽媽……”周圍忽然壹片驚呼,她壹回頭,她的父親已經仰面倒下,胸口血如井噴,剎那間染紅了整片天空……  屍解的結果讓所有人驚呆了:那把刀無比精確地洞穿了他的心臟,他卻多活了三天,而且不被任何人知覺。唯壹可能的解釋是因為創口大小,使得被切斷的心肌依原樣貼在壹起,維持了三天的供血。  這是醫學史上不可多得的奇跡。醫學會議上,有人說要稱它大西洋奇跡,有人建議以死者的名字命名,還有人說要叫它神跡。  “夠了。”那是壹位坐在首席的老醫生,須發俱白,皺紋裏滿是人生的智慧,此刻壹聲大喝,然後壹字壹頓他說:“這個奇跡的名字,叫做父親。”故事二  幾年前,武漢發生了壹起火車汽車相撞的事故。  壹輛早班的公***汽車擱淺在壹個無人看守的道口,駕駛員下車找水去了。是農歷正月,天寒地凍,十幾名乘容都舒舒服服地呆在還算暖和的車廂裏,誰也沒有想到大禍將臨。  沒人留意到火車是九時來的,從遠遠的岔道。只能說,是呵氣成霜的車玻璃模糊了眾人的視線,而馬達的轟鳴和緊閉的門窗又隔絕了汽笛的鳴響。當發覺的時候,頃刻間,壹切已經停止了。  ——壹切都停止了,卻突然間爆發出孩子的哭聲。  那是壹個大概兩三歲的小孩子,就躺在路基旁邊壹點點遠的地方,小小整潔的紅棉祆,壹手揉著惺松的眼睛,還不知發生了什麽事,只壹味哭叫:“爸爸,爸爸……”  有旁觀者說,在最後的剎那,有壹雙手伸出窗外,把孩子拋了出來……  他的父親,後來找到了。他的座位正對著火車那壹面,幾乎是第壹個被撞上的人;他身體上所有的骨頭都被撞斷了,他的頭顱被擠扁了,他滿是血汙與腦漿的衣服看不出顏色與質地……是怎麽認出他的呢?  因為他的雙手,仍對著窗外,做著拋丟的姿勢。  好幾年前的事了,早沒人記得他的名字,只是,在經過這個道口的時候,還會指指點點:“曾經,有壹個父親……” 故事三  那是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的事情了。當時我和哥哥還小,都是鼻涕蟲,沒有上學的我們整天只知道到處瘋玩。家裏的經濟條件很差,這便讓年幼的我們註定要與饑餓為伴。我和哥哥對於頓頓窩窩頭和地瓜幹充滿了刻骨的仇恨。我們每天做的事情,就是看能不能搞到壹點兒屬於壹日三餐之外的美食,而父親的包子則是我們最望眼欲穿的期待和最爽口的“零食”。    父親是壹名石匠,在離家三十多裏路的大山上開山采石。每天清晨,父親騎著家裏惟壹的壹輛破自行車出發,晚上再騎著它回來。早上天還沒亮的時候,母親都要從她視為寶貝的面粉袋裏摸索出壹點面粉,點著油燈為父親做兩個包子。管這叫“包子”,實在有辱“包子”的形象——灰灰的面團裏沒有壹絲肉末,只有兩滴豬油和少許白菜幫子而已。    那兩個包子就是父親的午飯。父親早上不吃飯,中午就靠那兩個包子充饑,晚上回家吃飯。他身體不好,經常咳嗽得厲害,每天的工作就是把五十多斤重的大錘揮動幾千下。這樣兩個名不副實的“包子”,能否提供給父親繼續揮動大錘的能量尚不可知,可是,父親卻把它們省了下來,帶回來給了我和哥哥。    為了順利拿到這兩個包子而不至於被母親發現後責備,我和哥哥每天總是按時地跑到村口去“迎接”父親。每當破自行車“丁丁當當”地載著父親熟悉的身影出現時,我們就會高聲歡呼著沖上前去。這時,父親就會微笑著從他的挎包裏掏出本是他的午飯的兩個包子,我和哥哥壹人壹個。    包子的味道雖然並不可口,但仍然可以讓嘴饞的我和哥哥得到很大的滿足,我們壹個勁兒地狼吞虎咽。這時父親總是站在壹旁慈祥地看著我們。    這樣的生活持續了兩年,這件事成為我們和父親之間心照不宣的秘密。母親每天仍然天不亮就點著油燈做兩個包子——那實際上已經成了我和哥哥的零食的包子。    後來,家裏終於可以頓頓吃上白面了,我和哥哥也逐漸對父親的兩個包子失去了興趣,這時包子才又重新屬於父親。那時我和哥哥已經上小學了。    後來我和哥哥都考上了大學,都在大城市裏謀得壹份體面的工作。但兒時的這段記憶,就像是躲在墻角的蛐蛐,小聲而固執地嗚咽著。多年來,我壹直覺得對不住父親。    終於,今年過年回家的時候,我與父親談及此事,父親卻給我講述了他的另壹種心酸。父親說,其實他在工地上也是吃飯的,不過只是買個硬窩窩頭而已。記得有那麽壹天,他為了多幹點兒活兒而錯過了吃飯的時間,當時已經買不到窩窩頭了,父親餓極了,就吃掉了本來就屬於他的兩個包子。後來當他走到村口的時候,我和哥哥照例去“迎接”他。聽到我們高喊著“爹回來了,爹回來了”的壹剎那,他搓著自己的雙手非常內疚,因為自己無法滿足兒子們小小的願望。    父親哽咽著對我說:“我為什麽要吃掉那兩個包子呢?其實我是可以堅持到回家的。我記得那時妳們很失望,當時,我差點兒就落淚了。”    父親說,為這事,他內疚了二十多年,覺得自己沒有盡到做父親的責任,讓幼時的我們受了太多的苦。    其實這件事我早已忘記了。或許我當時的確很失望,但世上哪有壹個小孩子會因為壹次沒有滿足口腹之欲,而久久地怨恨自己的父親呢?現在想起來,我只記得自己年幼的無知。其實我們並不真的需要那兩個包子。然而我們的父親,他為了那僅有的壹次未能滿足自己的兒子們,卻足足內疚了二十多年。    那壹次我流淚了,是的,在如山的父愛面前。故事四小昭是個十歲的男孩。他爸爸是個做生意的,有壹次出去兩年還沒回來。但每過壹段時間,小昭和媽媽就會收到爸爸從南方壹座城市某條路的七十三號寄來的信。後來小昭問媽媽:”爸爸為什麽過年也不回來?”媽媽說:”爸爸這兩年的生意剛起步,肯定很忙,等忙完這陣子他就回來了。您給他回封信吧。”於是小昭趴在桌子上開始寫信。他寫完了信,再寫信封,寫上某某市某某路七十三號,再貼上郵票,封了口,讓媽媽寄出去。  就這樣,小昭和爸爸通起了信。  小昭很喜歡看爸爸的回信。在壹封信中,爸爸提到了他所住的七十三號。說那是壹幢大的老式房子,他住在那幢房子的四樓。房間裏鋪著拋光的松木地板,米黃色的窗簾從天花板壹直垂到了地上。早晨,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的時候,能聽到附近教堂裏傳來的隱隱約約的福音。下雨的夜晚,站在陽臺往下望,就能看見拖著尾光的小汽車在流光溢彩的街道像忙碌的甲殼蟲壹樣來往穿梭。  在另壹封信裏,爸爸則寫到他樓下的花園:從街道進入七十三號,是壹條碎石鋪成的小路,小路的兩邊用鐵柵欄圍著小小的花園,花園裏有壹種叫不出名的花,像碗口壹樣大,會在晚上悄悄開放,剛開時淺紅色,但顏色越來越深,每天變七次。還有壹種張開五只角的鮮紅小花,喜歡沿著柵欄生長,它的葉子細碎而墨綠,淡青色的觸須在白天使勁地打著卷兒,壹到晚上卻爬得老高……  市中心七十三號那些美麗的鮮花足足在小昭心裏開了有幾個月。小昭想,放了假我壹定要到爸爸那裏去玩,到那裏親眼看壹看。  小昭想爸爸了。  可是每次小昭對媽媽說起這事,媽媽就重復那幾句話說:”爸爸做生意非常辛苦,壹定不願意我們去打擾他。”每次小昭都只好打消念頭。  爸爸常常給小昭寄東西回來。小昭的書包裏裝著爸爸買的文具盒,身上穿著爸爸買的運動衫。他很願意把爸爸給他買的零食和同學們分享,也願意和他們說起那個七十三號。但說多了,同學們就問小昭:”您到過七十三號嗎?”小昭壹下子語塞了,說:”我……我當然要去的。”  想去看爸爸的念頭又在小昭的心裏打鼓了,這回比任何壹次都強烈。  小昭的計劃是在那年夏天實施的。學校舉行為期五天的夏令營時,小時揣著媽媽給他的夏令營用的壹百塊錢去了火車站,用二十三塊錢買了壹張通往爸爸所在城市的火車票。  小昭坐了壹天壹夜的火車才到了目的地。壹下車,人流就把他淹沒了。這是小昭第壹回壹個人出遠門,而且是去大城市。他想,我不能慌,要鎮定。他問壹個擺攤的女人,您知道在某某路怎麽走嗎?那個女人說,某某路?好像很遠,到郊區去了。小昭想,她壹定是弄錯了,我爸說某某路在市中心,怎麽會在郊區呢?小昭又問了壹位民警、壹個中年男人、壹個老頭,還有三個比小昭大幾歲的學生。這些人都告訴小昭,那條路在郊區。小昭奇怪了。爸爸為什麽要騙自己呢?  人家還告訴小昭,去那麽裏轉很多路公交車,不過要有錢也可以打的,那就方便多了。小昭知道打的很花錢,不過壹想只要找到爸爸,什麽問題都解決了。就真的打了個的。但那位司機問明小昭要去的地方以不走了。他說,那裏太偏了,真要去得加錢。要不只能載您到岔路口。小昭算了算錢,說,那就到岔路口吧。在岔路口下車後,小昭看見了幾座低矮的平房,房子旁邊還有好些菜地,路上的人和車子都很少,知道真的到郊區來了。他又找人問,某某路怎麽走?被問的人往西指了指。可是小昭走了半小時,還沒到,他只好又去問人,人家還是往西指了指。小昭越走越覺得不對勁兒,那天小昭壹直向西走了近兩個小時,才見到某某路的牌子孤零零臟兮兮地立在壹個垃圾堆旁。又走了好壹會兒,才看見壹個門牌上寫著壹百零七,小昭沿著這個號碼往下走,壹直走到了路的盡頭,七十三號終於出現在小昭眼前。  但是小昭沒有看見鮮花盛開的花園,也沒有看見帶有米黃色窗簾的窗戶。那裏的房子,甚至沒有陽臺。  眼前的景像讓小昭驚呆了!  那天小昭轉身就離開了那裏,後來在壹個好心人的幫助下回到了家。到家時,是夏令營的第三天,媽媽還以為小昭提前從夏令營回來了。關於這壹次的秘密出行,小昭後來壹句話也沒有提起。  小昭還是像以前壹樣和爸爸通信。小昭說我的同學們也都知道七十三號了,都知道那是壹個美麗的地方。爸爸則在半年後的壹封信裏告訴小昭,因為生意好轉,他已經不那麽忙了,所以在春節以前會回家。  爸爸回家的那天,小昭和媽媽去車站接他。爸爸比以前瘦多了。頭上戴了頂帽子,但他壹出站,還是被小昭壹眼認出來了。小昭瘋跑過去,緊緊抱住了爸爸。  十九年過去了,小昭依然記得爸爸信中的話:從街道進入七十三號,是壹條碎石鋪成的小路,小路的兩邊用鐵柵欄圍著小小的花園……  如果您問十九年前的那個夏天小昭看見了什麽,現在他大概可以心平氣和地告訴您了:那天小昭在七十三號看見的,是壹座戒備森嚴的監獄。朱自清的《背影》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我從北京到徐州,打算跟著父親奔喪回家。到徐州見著父親,看見滿院狼藉的東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父親說,“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  回家變賣典質,父親還了虧空;又借錢了喪事。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慘淡,壹半為了喪事,壹半為了父親賦閑。喪事完畢,父親要到南京謀事,我也要回北京念書,我們便同行。  到南京時,有朋友約去遊逛,勾留了壹日;第二日上午便須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車北去。父親因為事忙,本已說定不送我,叫旅館裏壹個熟識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但他終於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頗躊躇了壹會。其實我那年已二十歲,北京已來往過兩三次,是沒有甚麽要緊的了。他躊躇了壹會,終於決定還是自己送我去。我兩三回勸他不必去;他只說,“不要緊,他們去不好!”  我們過了江,進了車站。我買票,他忙著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腳夫行些小費,才可過去。他便又忙著和他們講價錢。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終於講定了價錢;就送我上車。他給我揀定了靠車門的壹張椅子;我將他給我做的紫毛大衣鋪好坐位。他囑我路上小心,夜裏警醒些,不要受涼。又囑托茶房好好照應我。我心裏暗笑他的迂;他們只認得錢,托他們直是白托!而且我這樣大年紀的人,難道還不能料理自己麽?唉,我現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了!  我說道,“爸爸,妳走吧。”他望車外看了看,說,“我買幾個橘子去。妳就在此地,不要走動。”我看那邊月臺的柵欄外有幾個賣東西的等著顧客。走到那邊月臺,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父親是壹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幹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外看時,他已抱了朱紅的橘子望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他和我走到車上,將橘子壹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於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裏很輕松似的,過壹會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我望著他走出去。他走了幾步,回過頭看見我,說,“進去吧,裏邊沒人。”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裏,再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  近幾年來,父親和我都是東奔西走,家中光景是壹日不如壹日。他少年出外謀生,獨力支持,做了許多大事。那知老境卻如此頹唐!他觸目傷懷,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於中,自然要發之於外;家庭瑣屑便往往觸他之怒。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但最近兩年的不見,他終於忘卻我的不好,只是惦記著我,惦記著我的兒子。我北來後,他寫了壹信給我,信中說道,“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