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餅起義是真的嗎?
月餅起義,起源於元末時期,與朱元璋起義有著密切的關聯,自此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歷史起源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
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廷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壹計策,命令屬下將“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裏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壹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後,“月餅”制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以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其他習俗
壹些地方還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習俗,除了賞月、祭月、吃月餅外,還有香港的舞火龍、安徽的堆寶塔、廣州的樹中秋、晉江的燒塔仔、蘇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民謠
關於中秋節的民謠、童謠眾多,如《拜月娘》、《椅仔姑》、《中秋拜月歌》、《拜月娥》、《全家拜月》、《中秋夜》、《月姐姐》、《月光光》、《月餅》。臺灣民謠《中秋旅思》、《月夜思鄉》、《煎熬》等。
諺語
七月十五鬼節,八月十五人節(張家口)。
八月十五月正南,瓜果石榴列滿盤(邢臺)。
男不拜月,女不祭竈(石家莊)。
吃亂了月餅死公公(冀縣,冀縣風俗:新媳婦第壹年在婆家過中秋,就要連續幾年,在娘家也是如此,否則就算吃亂了月餅)。
五月回港扒龍舟,六月割禾有錢收,七月燒紙盂蘭節,八月賺錢買餅嘗中秋(茂名)。
冬唔飽,夏唔飽,八月十五食餐飽(廣州,中秋節令,供果豐富)。
八月十五停活的,冬至節,教學的(山西,中秋做工人停活,冬至宴請教師)。
到中秋,賽摸秋(鄂西·土家)。
八月摸個秋,摘柚抱瓜不算偷(摸秋:習俗,月夜偷摘他人田園掛失果實不視為偷。俗信,這天送子娘娘要下凡,所以未生育的已婚婦女摸秋若不被發現,可早得子。)。
歇後語
八月十五的月亮——正大光明。
八月十五吃月餅——節日的美食。
八月十五辦喜事——人月***團圓。
八月十五生孩子——趕上節了。
八月十五看桂花——花好月圓。
八月十五吃年糕——還早。
八月十五看燈籠——遲了大半年。
八月十五過年——差了節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