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東北人為什麽愛吃大醬?

東北人為什麽愛吃大醬?

開局壹勺醬,美味全靠它,再窮家裏也有壹缸大醬,東北大醬發源於遼寧,最開始使用黃豆做大醬也是在遼寧,東北大醬可以說是中國發酵類調味劑的鼻祖,大醬文化已經傳承千年,東北大醬已經深深浸入東北人的骨子裏。

農村大醬,各有風味,每家的大醬都有不同的味道。

早在隋唐時期,滿族人的祖先靺鞨就開始制作大醬。據史料(金史)中記載:“遼金故地濱海多產鹽,上京、東北二路食肇州鹽,女真人以豆為醬,制作豆醬,以蒜、芥末、醋加菜中調味,並以蜜代糖制甜食,大醬主料是黃豆和食鹽,大豆是遼西最開始種植的,遼寧南部也盛產海鹽,遼寧大醬是中國最開始的東北大醬。

還有朋友說大醬是朝鮮族的發明,《新唐書·渤海傳》記載了“柵城之豉”,“柵城”,就是當時的東京城龍原府,大致是吉林省琿春市壹帶,豉就是大醬的原型。在遼寧黑龍江做豆醬比較多,吉林多做盤醬,延邊地區還有壹種清國醬。他們都是東北大醬,他們的味道有所不同的,有壹點口味區別的,豆瓣醬比較香甜、吉林盤醬比較鮮,清國醬臭味濃烈。

農歷臘月要烀豆子做大醬塊子,滿族人做大醬、朝鮮族做盤醬,盤醬使用不同的原料,其他過程差不多,盤醬需要黃豆加玉米炒熟炒酥磨成粉,最終都是做成大塊狀,豆瓣醬和盤醬都是同樣辦法進行發酵,日期時間也差不多,老人家說烀豆的時候要選沒有月牙的日子,不然夏天大醬會長蛆。現在來看這個理論並沒有什麽科學依據。大醬是以大豆蛋白酶為主的微生物發酵過程,大醬經過多日的發酵,大豆蛋白分解為各種氨基酸,植物的第壹道鮮味就是這裏出來的。

以前農村做醬塊子的數量有壹個說道,平年醬塊子數量是雙數,閏年醬塊子數量是單數,現在隨便做幾塊都行,農歷四月開始下大醬,壹般選擇四月初八、四月十八、二十八,必須在四月二十八做完大醬,農歷四月氣溫不高,大醬慢慢發酵味道好,如果在五月氣溫高的時候,大醬發酵過快易產生異味,農村老黃歷上都有下醬的日子,有“合醬吉日:丙寅、丁卯、戊子、丙申、乙未,忌水痕日,不生蟲“。大醬缸上面蓋上壹層透氣不透灰的紙或者其他紗布,防止蟲子進入,下大醬之後要用醬耙子把醬缸的大醬倒幾下,大概每隔三四天就得開口攪拌壹次,壹個月之後大醬顏色就變成黃色的了,這時候裏邊基本沒有碎塊,差不多時候可以舀出來壹點品嘗,每壹家的大醬都會不同的味道,現在的年輕人已經失去做大醬的能力啦。

大醬可以蘸菜吃、醬鹹菜吃、炒菜吃、燉菜吃、也可以做成醬湯,東北有很多種醬菜,做醬菜的主要原因是東北的冬天太漫長,差不多有大半年的冬天,東北地區青菜極為缺乏,大醬和泡菜就是半年的主要食材,這也是祖祖輩輩繼承下來的口味,很多東北人喜歡吃大醬的主要原因就是傳統文化的傳承。還有壹點就是烹飪過程的鮮味來自於大醬裏面的各種氨基酸分解物。

很多人說東北冬天沒有蘸醬菜吃,人們把焯好的凍白菜用冷水投涼,捏成團,沾大醬吃最好啦,沒有蘸醬青菜,還有壹些蔬菜可以地窖存儲,比如紅蘿蔔青蘿蔔白蘿蔔,還有壹些可以戶外冷凍存儲,比如大蔥,到了冬天蘿蔔大蔥蘸大醬也非常爽口,據說冬吃蘿蔔最頂用,這些小菜的香味不次於現在肉味兒,可以說是東北版本的西餐沙拉。這是東北人喜歡吃大醬的另外壹個原因,蘸醬菜的口感好。東北人如此癡迷大醬也有壹個壞處,重口味會影響人的心血管,那就是高血壓疾病偏多。隨著 社會 的發展和經濟的進步,傳統高鹽大醬可能離我們越來越遠,但是骨子裏面的醬文化依舊存在。

東北的醬年齡大的人比較喜歡吃,但是到了孩子這輩已經不太喜歡吃了。因為現在超市裏的各種醬料五花八門品牌多樣選擇性廣,甜的,辣的什麽樣的口味都有。另外農村大醬已經很難找到真正的農家醬的味道,已經接近了失傳,我們60後都沒有人會下農家醬,已經是久違的味道了!

好像直到前年我父母還在堅持每年都要自己做壹點大醬,對於很多傳統東北家庭來說,大醬確實是不能缺少的壹味調料,這就好比北京人對於芝麻醬的感情、山西人對於陳醋的感情、那麽多人對於辣椒的感情差不多。

其實東北人喜歡吃大醬的原因也不復雜,基本就兩大方面:

其壹 歷史 傳統帶來的飲食習慣

自古中國人就有食用豆醬的習慣,這是古人對於黃豆這種食材的神奇利用之壹。在西漢年間史遊所著的《急就篇》就有:“蕪荑鹽豉醯酢醬”的記載,在隋唐時期滿族人也已經開始制作豆醬了,二十四史中的《金史》就有:女真人“以豆為醬”的記述。

也有說法滿族人喜歡吃醬的原因是與努爾哈赤多年的征戰有關,在顛沛流離之中士兵日漸衰弱,於是努爾哈赤每到壹地就會向當地征集豆醬。以豆漿佐野菜既能飽腹,又可以為士兵及時補充大量的鹽分、氨基酸,從而保持戰鬥力。後來滿族入關建立清朝,為了讓後代不忘祖宗立業艱難,在清宮禦膳中也要備上大醬跟蘸醬菜,慢慢的這樣的飲食習慣就流傳開來了。

其二在高寒地區這種高鹽的醬料更適合

這個原因很多人應該都能輕易的想明白,這就跟氣候溫潤的地方人們口味清淡、潮濕陰冷的地方人們喜吃辣食的原因差不多。東北三省處於高緯度的寒冷地區,有著相對比較分明的氣候,簡單的說就是夏天特別熱,冬天極其冷,而且冬季更為漫長。這樣的氣候無形中就會讓人更偏好高熱量、高鹽分的食物,因為這是生存所必須的,在古代的時候尤為如此。

而且在以前沒有現在這麽發達的蔬菜種植技術和運輸手段,所以在冬季的時候東北人餐桌上的蔬菜就很有限了,早年間都是靠耐存儲的土豆、白菜、蘿蔔之類的,以及提前曬幹保存的幹菜、野菜來渡過寒冬。可是這些食物滋味寡淡,又缺乏必要的氨基酸之類的營養物質,所以這個時候就輪到大醬出來“拯救”壹下了。

所以呢很多東北人愛吃大醬是很正常的情況,但是隨著現在 科技 的發展,飲食的多樣化,慢慢的願意制作大醬的人更少了,年輕人也吃的少了,這可能是時代發展的必然吧。

東北大醬的大概做法:

簡單的說就是把黃豆烀熟(這個“烀”就是以少量的水進行半蒸半煮弄熟),然後制成大塊的醬坯曬幹,最後用紙包上靜待發酵(至少2個多月)。下醬的時候大概以醬塊和鹽2比1到3比1的比例進行,在洗幹凈的醬缸裏加水融合,之後每天用 醬耙子上下翻動 (耙子只能是純木的,而且最好是沒什麽味道的木料),大約1個月左右大醬就發好了(每天耙醬很重要,但也得看天氣和溫度),色澤黃亮、醬香濃郁。

不過雖然大醬是我家鄉的風味醬料,但是有壹點也必須要承認,傳統的高鹽量的大醬真的不建議長期吃,我的父母、長輩們很多都有著不同程度的高血壓之類的問題,去看醫生基本都說與常年的高鹽飲食脫不開關系。 畢竟現代人的飲食結構跟古人實在是相差太遠了 ,傳統的工藝和 美食 文化可以傳承和欣賞,但是個人的飲食習慣還是要與時俱進的。

妳的家鄉有類似的美味醬料嗎?妳覺得最好吃的醬料是什麽呢?歡迎評論分享給我們哦!

對於 美食 、 健康 飲食和 美食 趣聞軼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個關註和贊支持壹下,以後壹起分享有趣有用的相關內容! 各地方都有壹些特色飲食習慣,東北人愛吃大醬的習俗 歷史 悠久,已經成為了人們生活中的習慣,就好象山東愛吃煎餅、四川愛吃辣椒,印度人愛吃咖喱壹樣是壹個道理。

東北人吃飯餐桌上是絕對少不了大醬的,東北的菜系中也因為大醬才顯得風味獨特,蘸醬菜、農家大豐收、醬茄子、醬燉豆腐、醬燉鯽魚、醬牛肉,幾乎所有的菜都需要醬作為主要調料。

東北人之所以愛吃大醬有以下方面原因:

壹、生存需要 :東北地區冬季嚴寒,從十月到來年的五月農田大地裏無法生長出蔬菜,所以整個冬季的壹家老小吃菜問題就需要解決和儲備。白菜、土豆、蘿蔔天天吃起來也顯得口味清淡,所以制作壹些大醬來調劑壹下口味,豐富了餐桌,獲得了充足的營養。

二、 歷史 悠久 :東北地區早在隋唐時期,渤海國滿族的祖先靺鞨人就開始了大豆的種植,當時的靺鞨人就開始有了用大豆制作大醬食用的傳統,風俗壹直維系至今。《新唐書·渤海傳》記載了“柵城之豉”,就是當地著名的特色食品。

三、原料優質 :東北地區的土地資源肥沃,無霜期、生長積溫和年降水量等種植環境都非常適合大豆農作物的生長,所以生產的大豆質量非常好,好的原料生產出好的食品,所以東北地區不僅喜歡吃大醬,同時也喜歡吃其它幹豆腐、水豆腐等其它豆制品。

所以,以上三方面決定了東北地區的飲食習慣,不管春夏秋冬餐桌上都離不開大醬,以前的農村,家家戶戶都必備壹口大醬缸,各家婦女做醬的水平高低成了評判婦女是否勤勞的標準。

烀黃豆,摔成方,缸裏窖成百世香;蘸青菜,調菜湯,撈上壹匙油汪汪。這就謎面也充分詮釋了東北人對大醬的熱愛。

改革開放以前,東北半年多沒有青菜吃,冬天還可以有儲存的白菜,土豆,蘿蔔可以吃壹下,開春後,每天只能吃鹹菜和大醬了,長此以往,也造就了大醬的好多烹飪方法,成了幾輩人改不了的壹種生活習貫。雖然現在青菜多了,物產豐富了,但蘸醬菜在東北飯店的餐桌上,還是占有壹席之的。

東北那個氣候適合做大醬,我姑父從東北來北京了,也想腌大醬,可是結果都臭了,根本做不出來,壹方水土壹方人,當地能吃啥就吃啥了,以前冬天沒啥吃的,不像南方壹年四季有菜吃,東北沒啥吃的,小時候總是炸辣椒醬,炸雞蛋醬,就是沒啥吃的,不吃大醬更沒滋味了。

中醫講鹹入腎,東北冬天比較長,尤其以前沒啥事兒幹,沒電的時候睡覺早,性生活估計也多,這樣就對腎消耗大,就吃點鹹的補補腎。這個是我個人分析,不壹定對,黃帝內經裏面確實說鹹入腎了。

有大醬了,春天裏菜園子裏的小菜是最早的新鮮蔬菜,正好蘸醬吃,這個時間段很長,那種結果類的蔬菜還沒有成熟,大段的時間都是吃蘸醬菜的,這個就給了大醬很長時間的存在原因。

大醬是東北菜的靈魂,東北人血管裏流淌著的全是大醬。。我現在依然認為時間上最好吃的東西是媽媽炸的雞蛋醬,小白菜,香菜,小蔥新悶的大米飯,包的飯包是世界上最好吃的東西。。河北管大醬叫臭大醬,很奇怪,東北的大醬帶到河北吃就壹種臭味。但在東北吃就沒那種怪味兒,,也許和氣候有關系吧!在黑龍江,婦女們說誰家日子過不下去了,或者不總在家生活,會說,他家連大醬都沒下。連大醬都沒有。下雨了蓋醬缸,是暑假裏孩子們的責任。農村誰家院裏沒有壹口醬缸尼?慢慢寒冬缺乏青菜,是大醬酸菜把我們養大。。冬日裏大醬與可憐的大蔥白菜蘿蔔是我們補充維生素C主要的來源。當妳幾個月的寒冬裏沒有新鮮的蔬菜可以吃,妳就會理解為什麽東北人會用大醬來搭配生的耐儲存的蔬菜來吃,熬過寒冬,青草剛剛發芽,滿城的人出去挖野菜,吃那壹絲剛剛活的的新綠色食品滿桌子的野菜搭配壹大碗大醬,,代表著全家熬過寒冬迎接春天了!大醬,蘸醬菜是東北人口味,味覺的基石。不是雞鴨魚肉能可比的。。。剩下的也許就是整個冬天吃不完的無數個凍餃子了,,,整個冬天黑龍江基本上是飄在餃子的海洋之中吧!

我是土生土長的東北人,小時候就愛吃大醬,那時候農村家家都自己做醬,城裏有醬菜廠。現在回憶大醬的香味,仍感覺回味無窮!東北人愛吃大醬,和東北人愛吃蘸醬菜有直接關系吧。

用大醬調味的菜肴味道的確比不用的厚重壹些

老子為什麽寫道德經?和我們吃大醬是壹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