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轄市莆田位於福建沿海中部,東與臺灣省隔海相望,西、南與泉州接壤,北與福州接壤。全市面積3781平方公裏。人口323萬,居民以漢族為主,其中歸僑僑眷1.7萬余人。另有數十萬華僑分布在東南亞、南美和北美。它是福建主要的僑鄉之壹。莆田市現轄程響、涵江區和莆田、仙遊兩縣。氣候是亞熱帶的,冬天很短。年平均氣溫18℃-21℃,最佳旅遊季節為每年4月-65438+2月。
莆田市自古以來就有重視文化教育的傳統,名人輩出,享有“文獻之鄉”的美譽,莆仙戲被譽為“地方劇種的活化石”,是我國地方劇種的重要類型。莆田還是著名的“田徑之鄉”,為國家培養了許多優秀的田徑運動員。莆田是“海峽女神”媽祖的故鄉,已成為臺灣省同胞和世界各地媽祖信眾的朝聖聖地。
人口、宗教、國籍
人口300萬,有漢、回、滿、畬族、壯族、苗族、瑤族、土家族等33個民族。海外華僑華人和港澳臺同胞60多萬人,其中海外華僑華人47萬人。
行政區劃
莆田,史稱興化、興安,自古以來就是閩中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1983國務院批準設市,成為省轄市,現轄仙遊縣、鯉城區、城廂區、涵江區、秀嶼區。國土面積4200平方公裏,人口300萬。
歷史的發展
1949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福建省行政區劃重新劃分。莆田、仙遊劃歸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後更名為晉江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晉江地區專員公署。1970 2月經國務院批準,莆田、仙遊兩縣由晉江地區劃歸閩侯地區管轄。1971年4月,閩侯專區改為莆田專區,轄莆田、仙遊、永泰、福清、閩侯、閩清、長樂、平潭八縣。同年6月,莆田地區更名為莆田地區。1973年7月,閩侯縣劃歸福州市管轄。1979,1年6月,“莆田地區革命委員會”改為“莆田地區行政公署”,駐地及所轄縣不變。
1983年5月,撤銷莆田地區行政公署,莆田地區的福清、永泰、平潭、長樂、閩清五縣劃歸福州市管轄。同年9月9日,根據開發湄洲灣的需要和興化地區的自然地理和社會歷史實際,經國務院批準設立莆田市,轄莆田縣和仙遊縣,以及分別由莆田縣程響鎮、城郊公社、涵江鎮、涵江公社設立的城廂區和涵江區。市人民政府設在城廂區。
自然地理
莆田市位於福建省中部沿海地區,東經118o 27′—119o 39′,北緯24o 59′—25o 46′。整個地形背山面海,西北部是群山,中部是連綿起伏的丘陵,東南部是廣闊蜿蜒的平原。
城市建設
莆田古城經過不斷的改造和建設,城市面貌日新月異。舊城改造和新區建設規模25平方公裏,市政公共設施、居住和服務設施發展迅速,日臻完善。
城市概況
石天是福建省著名的糧食和水果產區。不僅荔枝、龍眼、枇杷和以水果為主要原料的罐頭食品馳名中外,還享有“甘蔗之鄉”的美稱,是目前中國重要的產糖區之壹。著名的興化米粉已遠銷東南亞和歐美壹些國家。莆田市地處興化平原,地勢平坦,水陸交通便利,形成了四通八達的公路和內河交通網絡。城廂區和涵江區之間可以連接小汽輪機,福廈公路及其在縱橫區域的支線將把本市與福州、廈門、漳州、泉州、三明等其他城市連接起來。
經濟發展
莆田改革開放以來,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目前,產業形成了鞋革、電子、食品、機械、建材等支柱產業,“鞋城”、“電子城”、“啤酒城”、“工藝城”的美譽遠播四方。
文化教育
莆田歷史悠久,文化淵源流長,素有“海濱鄒魯”、“文學名邦”之稱。如今,科技、文化、體育、教育、衛生引人註目,獲得了“田徑之鄉”、“戲曲之鄉”、“書畫之鄉”等多項榮譽稱號。全市現有專業技術人員3萬多人,科研機構9個。有19所高校,150所普通中學和職業中學,近千所小學在教學設施、師資水平、生源質量等方面在省內外享有良好聲譽,每年向高校輸送新生4000余人。
莆田風景區
東嶽廟:位於江口鎮新街中心,始建於元至元年間(1336),原名“佑聖寺”。附近有應縣橋、晉江春景、應縣村、啟功寺、金城亭等。
吳棟石塔:又名吉料塔,位於湄洲灣北岸東浦鄉吳棟村。位於秀嶼港主航道,是古代進港的主要航標。有彎曲的石階通向塔頂。遊客可以趁機爬上去,靠在欄桿上,俯瞰秀嶼港。
三會寺:位於仙遊縣城西5公裏的龍山腳下,相傳古時候三條龍在此相遇,故名。還有清康熙十二年翰林學士黃啟友撰寫的重修三會寺碑文。
大宗博迪:是明代禮部尚書陳景邦的府邸,位於城廂區長壽街錢繆路(俗稱鐵樹裏)。
嘉積草堂:位於莆田縣新仙鄉龔喜村的嘉積山上,在市區以北約30公裏處。茅草屋是名副其實的茅草屋。
當地習俗和慣例
【節日飲食】夏天吃荔枝羊肉。荔枝是蒲縣第壹果,所以興化縣叫荔城。夏天吃羊肉是莆田的另壹個時令美食習俗。莆田民間認為,大暑之日要將熱氣徹底排出,這樣壹年四季都不會有災害。所以夏天吃羊肉荔枝很受歡迎。
七月半吃金果。金果是莆仙人慶祝中秋節的主要供品。
中秋節吃月餅、芋頭、米粉、栗子。中秋節吃月餅是中國各地的普遍習俗。中秋節也會準備月餅。同時,中秋節最受莆仙人歡迎的食物是煨芋頭、炒米粉、栗子拌豬瘦腿肉,俗稱“米粉炒芋頭”。
重陽節吃九果。重陽節吃“九果”,喝“菊花酒”是習俗。
冬至糖球。冬至前夕,全家人會聚在壹起搓藥丸。
除夕吃紅球。在民間流行的習俗中,紅團象征著慶祝和團聚。
【劃龍舟】端午節前後,莆田有劃龍舟(賽龍舟)的習俗,寓意紀念屈原,慶祝豐收,祈求平安。龍舟競渡不僅在東方流行,在莆田的南北大洋很多地方也有,並傳承至今。近年來,不僅有男子龍舟隊,還有女子龍舟隊和龍舟比賽,為端午節增添了濃厚的節日氣氛。
氣候特征
莆田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8o-21o,年平均日照時數1995.9小時,無霜期300-350天,年降雨量1000-1800毫米,常年吹東南風,氣候宜人。
土地面積
面積3781平方公裏,人口270.34萬。其中,市區面積139平方公裏,人口30.49萬。其中,歸僑僑眷近65438+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