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年 正月初壹是“歲之元、時之元、月之元,”所以又稱“三元”、“元日”、“元旦”。
壹元始旦,意味著未來,意味著希望。年增歲月人增壽,孩子們長了壹歲,希望是愈大了;老人們又添了壹歲,距離“壽比南山不老松”越來越近,畢竟是壹件值得慶賀的事,何況舊歲還收獲了不少幸福與歡樂呢!
據《澤州府誌》載:元旦,長幼夙興焚桑,名曰‘正火’。高牲醴米巨 米女禮神祭,先拜尊長,戚裏相福,飲食宴會,數日始定。
“牲”是古代供祭祀用的全牛。這裏是泛指。指的是供祭祀、盟誓及食用的家畜,包括牛、羊、豕、馬、犬、雞等,不是專門指牛。在晉城,很多人是忌諱宰牛的,因為牛是勞動人家的好助手,好朋友。
“醴”是壹種甜酒,“米巨”是古代的壹種油炸供品,“米女”是古代的壹種環形餅。都是敬神用的獻供。
古人多植桑。“維桑與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詩三百,有二十二處寫到桑。古代中國,除了滄海,便是桑田。晉·葛洪《神仙傳·王遠》:“已見東海三為桑田。”“三為桑田”,可見中國桑林遍地之日久。陽城有“湯王桑林”祈雨的故事,晉城有程子“回望桑林”的遺跡。說明晉城古代是桑林遍地。
此“桑”乃為幹柴的代稱。人們用幹柴壘成塔狀,中間塞些軟柴禾,早上壹點就著。上邊蒙些柏葉,不但可有火星飛進,那濃濃的香味也醉人。
因為晉城煤炭豐富,也有用炭塊壘正火的,外邊用炭塊,裏邊用幹柴與禾稭,燒起采通紅,幾天幾夜,院子裏都是溫暖如春。
初壹五更,男人起床後把新衣裳穿戴整齊,差不多像《祝福》中魯四老爺的樣子。先放壹個開門炮。然後洗手,點蠟燭,擺獻供。
家堂老爺的獻供是壹個大棗山,三個大雜獻,壹盤五個點心,八碗供--四碗油供,四碗水供。水供即菜供。
佛爺,仙家,竈爺,財神爺,五谷神爺,老君爺,魯班,孔夫子,都是壹盤五個點心,也有只供壹個點心的,獻供的多少,豐瘠,要看家境而定。
山神爺獻壹個面蒸的豬或壹只面蒸的羊,也有獻壹只雞以為犧的。
門神獻壹只刺猬。龍王爺即水道,白虎神是磨,青龍神是碾,都是獻壹個棗花。
祖先不可與神壹起受享,等敬罷神,把獻天地爺的供酌回來再獻祖先。
擺齊獻供,點燃正火放三個炮。三聲炮響是壹種禮儀。三聲炮響,神便會喜氣洋洋地降臨人間,與人***度新年,受領香煙。
天地爺是滿鬥焚香,壹炷炷的單香插得如滿天星鬥。除了滿鬥焚香,還有壹個香爐焚“爐香”。所謂“爐香”,就是把大約百十來炷單香為壹束,壹起點燃,插到香爐裏,香煙裊裊,橙紅色的火焰會如新生命般跳動。
家堂爺,佛爺,仙家,竈爺,財神爺,五谷神爺,老君爺,魯班,孔夫子,都是三炷香。其他神位壹炷整香。
燒香的同時,要化“香份兒”。把錫箔疊成元寶,用黃表對角卷起來,壹卷算壹份,故名為“香份兒”。
焚過香份兒,放鞭,讓神熱熱鬧鬧喜喜歡歡過年。放鞭炮也與桃符壹樣,是為了驅邪。《荊楚歲時記》說:爆竹“以辟山臊惡鬼也。”《神異經》中說:山臊“在西方深山中,長尺余,犯人則病,畏爆竹聲。”其實,這種說法早已經不復存在了,人們放鞭炮只是為了敬神,當然也有圖熱鬧、紅火、吉祥如意的意思。
要點正火時,叫孩子們都來看正火,看敬神,給神磕頭,提個小小的紅燈籠,到處搶鞭炮。正火點著之後,青煙裊裊,火光沖天,火星直冒,紅光滿院,柏樹枝的香氣格外讓人心清氣爽。孩子們特別喜歡火,會圍著正火拍手,又跑又跳,又喊又笑,小臉壹張張映得通紅。朝氣與喜氣充溢在整個院子裏。
焚起香,放過鞭,大人小孩,男人女人,都穿戴齊楚,給神磕頭。
古人很相信大自然,崇敬大自然。他們會告訴孩子,大年初壹早早地去摟住椿樹喊:“椿樹娘,椿樹娘,妳長高了做大梁,我長高了領衣裳。”希望椿樹與孩子壹起長高。
放鞭炮的紙屑與烘正火的灰燼,要保留五天,等過了“破五”才可清掃。
高平、沁水、陵川壹些地方,與晉城的高都,初壹早上吃“軟飯”,喝“頭腦”。軟飯,即人們常說的臘八粥。但晉城人不叫粥,做的稀稠度也的確不是粥狀,比起粥來要稠得多,叫軟米飯。“頭腦”,是用粉條、豆腐、豆芽、海菜、芝麻、胡椒粉、幹粉或小粉,做成的“糊辣湯”。
大箕方圓早上吃餃子,吃翻鏊(油饃的壹種,比油饃厚),餃子的意思是全家人應該包成壹個團,不要把日子過散了。翻鏊也如高都的油饃,意思是翻個身,把過去的窮日子翻成富日子。
也有大年初壹早晨吃拉面的,意思全家互相拉緊點,不要丟了壹個。
家境好的人家要飲屠蘇酒。“屠蘇”是酒名,即如現世的“竹葉青”、“劍南春”。《幼學瓊林》中說:“元日獻君以椒花頌,為祝遐齡;元日飲人以屠蘇酒,可除癘疫。”這就是飲屠蘇酒的目的。北宋時期“矯世變俗之誌”的政治革新家王安石有詩雲:“爆竹聲中壹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日童 日童 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封建社會,長幼尊卑,次序極嚴,但大年初壹飲屠蘇酒,卻是以先少後老的次序,其用意在於新春開元,少年得歲,意味著成長,值得慶賀;老年失歲,意味著衰老,小心陪著。唐五代詩人顧況在他的詩中說:“不覺老將春***至,更悲攜手幾人全。還丹寂寞羞明鏡,手把屠蘇讓少年。”蘇軾也說:“但把窮愁博長健,不辭最後飲屠蘇。”少年人應如唐朝詩人裴夷直詩中所說的那樣:“自知年幾偏應少,先把屠蘇不讓春。”老年人則應該知道:“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後波。”
吃過飯,父母要給孩子們派壓歲錢,還要教孩子怎麽拜年。讓孩子們恭恭敬敬先去給祖宗牌位上香拜年,再給家堂爺上香,跪到家堂爺的桌子前,告訴父母說:“爹、娘,孩子給二老拜年呢。”父母會樂呵呵。
給父母拜過年,出門去給族中長輩拜年,走在街上,見了街鄰也要鞠躬,說壹聲:“叔叔,侄兒給妳拜年啦。”長輩人則誇孩子說:“誰的孩子呀,有材料啊。”婆婆或者嫂嫂領上新媳婦去給鄰家長輩拜年。同輩人見了面,抱壹抱拳,互相說“拜年了!”“恭喜發財!”。
新春佳節,人們都顯得溫良、恭謹、彬彬有禮。禮,《禮記·禮器》說:“增美質,措則正,施則行。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貫四時而不改柯易葉。故君子有禮,則外諧而內無怨。故物無不懷仁,鬼神饗德。”孔子講:“禮雲禮雲,玉帛雲乎哉?樂雲樂雲,鐘鼓雲乎哉?”按南懷謹先生解釋說:這裏包含著壹種“文化的精神,文化的哲學”。都是讓人“曉得立身,如何站得住,知道自己如何做人”。
初二,閨女和女婿回娘家拜年;初三到姨姨家拜年;初四舅舅家或者姑姑家拜年。姑舅親壹般單日不拜年。初五全家人在家過“破五”。
大都是大年三十晚上接祖先,有初五送祖先的,有到正月十五早上送祖先的,高都有初壹晚上就送走祖先的。也有初壹早上接祖先,初壹晚上就送走的,到十六重接回來,當天再送走。送祖先,端上半碗湯面,俗叫“爺奶奶湯”,拿些金銀箔楮,到路口燒掉,把爺奶奶湯澆在箔灰上。
舊時代,年並不好過,所以才有了“年關”的說法。有這樣壹副對聯:
年難過年難過年年難過年年過
事不成事不成事事不成事事成
有民謠說:“大人盼種田,小孩盼過年。”小孩子卻不知道大人們因度年關受了多少煎熬。擔挑整整壹冬,或者整整壹年,才活攬下過年的幾天好飯。過罷年,照樣吃糠咽菜。所以民謠有:“過了初四五,照樣還受苦。”
2、正月初七為“人日” 其實從初壹到初十,每天都是壹個特殊的日子。晉城民間有“壹雞、二狗、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谷、九果、十菜”的說法。意思是說,哪壹天屬於哪壹物種,那壹天天氣的好壞,決定那壹種物種在那壹年的興衰。決定其興衰的表征是看天氣,不是看壹整天,只看早晨大約“辰時”天氣。如果此壹時沒有風,天氣清朗,那麽這壹年裏此物種便能夠“蕃息安泰”,宜飼養,宜種植。
古人“正旦畫雞於門,七日貼人於帳。”說明古人非常重視“雞日”和“人日”。
雞是“作為象征性的表象符號,同東方日出、光明取代黑暗、陽氣戰勝陰邪、新春脫胎於寒冬等現象相聯系的,”這是重視雞日的根據。
把“人日”提高到節日的位置,說明“人本”思想源於中國古代。其最為顯明的標誌,就是要在床帳上貼人的形狀,叫“人勝”。有剪五色綢為人形,或雕刻金屬薄片為人形,貼在屏風上,或戴在鬢角上。這樣的“人形”就稱作“人勝”。李商隱《人日即事》詩:“鏤金作勝傳荊風,翦彩剪彩為人起晉風。”
正月初七,母親會把臘月三十蒸好的人口禮饃饃拿出來,放在壹個小小的竹篩子裏,讓全家都到跟前來抓。看誰抓著其中包有“制錢”的那壹個。抓著包有“制錢”的,在本年中是全家最幸運的人,也是全家的精神支柱與心靈依托,所以母親總能有辦法讓父親把那個包有“制錢”的口禮饃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