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古城往事----“賣雞膏”敲糖塊

古城往事----“賣雞膏”敲糖塊

麥芽糖人人吃過,但以前走街串巷喚賣麥芽膏的小鑼聲響,可是有固定音調的,我想這也許很多人並不壹定知道。壹面巴掌大的小銅鑼,賣糖的貨郎手臂悠然搭吊在肩上的扁擔末端,小銅鑼掌控手裏,手指微微點動,與小銅鑼繩子連接的小木槌子斷斷續續的沿途敲響。您仔細聽聽,這小銅鑼發出的聲音,不正是與我們海島閩南腔調的“麥-芽-膏-”音調和韻律如出壹轍嗎?

初秋周未清晨,懶床的我被清脆悅耳的“鐺-鐺-鐺”聲響所喚醒,由遠而近傳來“麥芽膏”那悠揚的叫賣聲。這不由讓我想起兒時滿口麥芽香甜的滋味。童年時的麥芽糖,應該算是在我《古城往事》文集中,自己所喜歡的眾多“瘋樂童玩”之壹吧。

小的時候,敲糖塊和麥芽膏,應該是我們那個年代孩子們的兩個最愛。走街的賣糖郎,肩上那壹條扁擔,挑起可是兩筐孩子們“甜蜜的盼想”。擔子的前籮筐蓋臥壹個箥箕,頂頭放置壹矮扁狀鐵桶,遮壹小塊“蠓罩布”(蚊帳網狀布質),裏面裝著的就是拉好的金黃色透亮的麥芽糖,箥箕上還有繞挑麥芽糖所需的小竹片小竹扡。小竹片抹了油,與糖膏能起分離和潤滑作用,這樣小竹扡和手指才不會被麥芽糖黏住。每當有人前來購買,貨郎隨時擇地卸擔,雙腿或跔或蹲,輕輕地揭開鐵桶蓋布,雙手並用,嫻熟地用竹片從桶裏纏拉出壹小撮麥芽糖,迅速繞在竹枝頂端,再用寬刃大剪刀果斷壹鉸,即便達成壹筆生意。

糖敲擔子與賣麥芽膏相似,壹塊像刨刀片的鐵塊,小錘敲著叮當響,賣糖塊的擔子同樣晃晃悠悠走街串巷,賺的是小孩的零花錢,三五分可買,或拿個廢牙膏皮、雞毛豬骨、廢塑料前往兌換也可以。“叮”的壹聲,敲壹小塊中間厚雙邊薄尖不規則的“糖敲”放在妳手裏,這淡黃色小碎糖吃在嘴裏嘎崩脆響,再嚼壹嚼,綿甜粘糯。糖擔子後面,通常會跟著幾個饞嘴的小孩童,流著口水眼吧吧地瞪著那糖筒看,也不怕眼珠子會被糖粘住,但在小的時候,大家不正都憋著壹股饞勁嗎?“龜笑鱉沒尾,鱉笑龜粗皮”,所以誰也無暇去笑話誰了。

貨擔另壹筐頭,對孩童們來說壹般是不會去關註的,這對孩子們的需求點來說並無關聯。因為筐子裏面裝的是居家生活才有需求的山裏雜貨,比如“伸根藤、觀音串”之類土特產等食用藥材,以及針頭線腦等日常用品小物件,還有就是農家自己壓榨的香麻油之類的食材調味品。

說起敲糖塊麥芽糖,我想,在許多中老年人腦海裏,應該有這樣壹個美好的記憶畫面:小的時候,每每聽到鐺、鐺、鐺聲響起,緊接著便是“雞毛肉骨……雞胗膜唉……廢銅爛鐵呵……”的吆喝聲,這時,孩童們便會在家裏翻箱倒櫃“抄搬找尋”,當如獲至寶抓起舊物火急火燎追到貨郎,最終能夠將廢舊物換成糖敲塊。抑或花上壹二分錢得到壹小枝麥芽糖,心滿意足地舔吮起來,甜香彌漫舌根,味蕾即刻喚醒的感覺令人懷念……

多年之後與糖有關的“相濡以沫”,滿滿的幸福感總會蕩漾在我回憶的漣漪裏,久久難以忘懷。

也許對於現在的年輕壹代來說,恐怕難以理解,或者還會覺得這是個笑話。但是在那個經濟困難、物資匱乏的年代裏,在壹般家庭能夠吃飽飯尚且都成問題的狀況下,大人們實際上是舍不得壹分兩分給孩子零花的,先是以“小漢囡仔吃糖會生牙蟲蛀齒”先行慰勸恐嚇,進而把麥芽膏糖冠上壹個極惡的稱號----“雞膏”,鄉腔本意即為雞的排泄物,直白說,就是雞屎,極具貶義醜化。不過對於饞嘴貪吃的孩子們來說,還是心甘情願去接受這個有著惡心名稱的零嘴而不管不顧的。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糖敲雞膏糖”雖然說不是糖果,但豈絕對是糖果不二的替代品,因而“粘上了便樂糖不疲”,成為陪伴孩子們童年的美好記憶。

早期印象中,賣糖的貨郎特別喜歡在學校附近轉踅叫賣。手掌裏那面小銅鑼,間隔時長不壹,輕輕敲擊,“叮——叮——當”清脆而悠揚的金屬聲,嘴裏吆喝聲斷斷續續時近時遠,慢慢的便引出了妳口裏的饞蟲、勾住了妳的魂。

下課的鐘聲壹響,同學們就像“放出巢籠的小鳥”,循著“叮叮當”的小銅鑼聲響處,找尋到早就那兒等待生意的賣糖郎,人手壹竹簽麥芽糖或糖敲塊,拿在手裏像寶貝壹樣,吮吃著甜甜的、軟軟的。因不舍得大口吃,慢慢就著糖塊的邊沿舔,小心翼翼的感受麥芽糖香甜,抿在嘴裏,讓它慢慢融化。吃麥芽糖,嚼食的時候千萬記得別用後槽牙用力嚼,不然啊,既會甜得讓妳倒掉大牙,同時還來不及細細回味,這麽快就把這“啖糝仔”(解饞的零食)吃完,既好生“浪費”又後悔不已的。

當然,妳也可別瞧不起“雞毛肉骨”等廢棄物回收利用的意義,那年代家家戶戶勤儉節約。同樣也別不把牙膏皮此類的小東西不當壹回事,那時的牙膏皮不同於現在的合金鋁材或塑料等材料,而是選用金屬純鉛質材,集中回收後溶解成鉛液,可制成海島魚釣工具的沈墜,多用途再利用,值錢著呢。

依如今的營理學說,貨擔們通過“雞毛肉骨”換糖敲糖塊,等值交換、各取所需、上門服務、實現雙贏……極富營銷技巧和商業手法。每當有孩子招呼喚叫“賣雞膏唉~”“糖敲唉~”……需要買糖換糖了,即便歇擔休息,坐在隨身攜帶的小馬紮上,悠然地講個故事給環圍在四周的小朋友們聽,鼓動衣兜裏沒有零花錢的小朋友們,盡快回家尋找舊物前來兌換糖敲塊。記得小時候,鄰居壹小朋友嘴饞了,故意將自家的牙膏裏白花花的膏液擠掉,拿著牙膏皮前去兌換糖敲糖。後果可想而知,當然是逃避不了,讓家裏的大人們“請了好豐盛的壹餐竹仔魚宴”(暴揍壹頓)了。

長大以後慢慢才明白,麥芽糖又叫飴糖,是著名的閩南美食之壹,講閩南話區域的大多地方普遍稱為“麥仔膏”。它既可以作為食物加工的原料,還是壹味重要的中藥材(現今多在藥店銷售)呢。我們在春秋季食用麥芽糖,不僅能夠潤肺止咳祛燥,更有健脾養胃,抗菌排毒滋養等藥用功效。麥芽糖雖然甜度不及蔗糖,但它色澤金黃光潤,富有黏性,軟滑清甜助消化,深受人們的喜愛,所以老輩人平日裏遇到賣糖的貨郎,也樂於買壹些存放在家裏,時不時給小孩子們充當零食解解饞。

現如今,各種精美可口的零食種類繁多,什麽休閑旅遊食品,什麽古早味伴手禮,均冠以傳統純手工制作名頭的零食,可謂琳瑯滿目,雖然那花花綠綠的精美包裝十分誘人,倒是媒體不時曝光或者警告消費者:某某食品添加劑防腐劑食用色素等等嚴重超標哦。

每每不經意間,從街頭巷口處,傳來小銅鑼或刨刀片敲擊的聲響和久違而熟悉的叫賣吆喝聲,總能回想起小時候賣糖敲塊、麥芽膏糖貨郎壹幕幕鮮活畫面。雖然,現在的人們是如此的淡化它,我想,大多緣於我們再也品啖不出濃澀香醇的鄉愁,和童年時麥香裏那甜中帶苦的滋味吧……

杜甫詩曰:人生幾何春與夏,不放香醪如蜜甜 。記憶中賣貨郎肩挑筐擔,踅趖於古城大街小巷,小銅鑼聲起,壹路吆喝異鄉腔調:“麥芽膏~麥芽膏咯~”,他們的身影,慢慢靠近,而又漸行漸遠。

糖敲塊麥芽膏,雖然很單壹,仍然給我們回不去的童年帶來巨大的滿足。《詩經·大雅·綿》:“堇茶如飴”。這也許就是“甜糖”與“雞毛換糖”的敘說……

? 2018/10/08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