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觸摸充滿文學精神的蒼坡村散文

觸摸充滿文學精神的蒼坡村散文

走進浙江省永嘉縣倉坡村,茂密的樹蔭下傲然挺立著許多宋代和明清時期的古建築。每壹棟建築都保留著獨特的文藝風格。它以自然景觀之美生動地融入了中國的文房四寶,使筆、硯、紙和墨生動地反映在村門、宗祠、房屋、木亭和池塘中,被專家譽為文房四寶中的古村落。

在倉坡村的入口處,迎面看到了始建於宋代的倉坡溪閘。這座大門有著厚重的拱門和古拙式的結構,它看起來仍然充滿活力,就像壹位威嚴的戰士面對著壹位平民。進入西門,是壹座歷經百年風雨而不變的石拱橋。它高高聳立,橫跨兩岸。拱橋的橋面象征著虎背虎頭,虎背上牌樓頂部懸掛的兩盞燈籠象征著老虎的眼睛,寓意著古村落濃郁的人文色彩和臥虎藏龍的寓意。

正對西門的另壹座小石橋,拱形石橋身,將西門和其中的壹條南北長街設置在壹條不在同壹平面的直線上,避免了風水交匯直通主街的禁忌。根據資料顯示,在古代,只有冠軍才有資格走上這座橋。幾百年來,倉坡人壹直在繼承祖先的遺訓,夢想著自己能走壹回,扔掉遠大的抱負。如今,它終於實現了,青年男女高興地走著,彰顯了“耕讀文化”在村民心中的地位。

蒼坡村歷史悠久。據說公元955年,即五代十國唐朝的最後壹周,壹個名叫李岑的人為了躲避亂世,從福建蒼坡村廠溪來到筆架山下,看中了這塊風水寶地,並在此定居下來。迄今為止,它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他的後代有40多代。南宋五年(1179),蒼坡村歷史上有壹位姓的徐。宋麗深愛著他的家鄉,並邀請當時的佛教徒李日添為他的家鄉做了精心的規劃和布局。據說,李日添在調查了蒼坡村的地理情況後,認為蒼坡的地理環境“太生氣了”,四面都有火災隱患。因此,在布局中,我們註重以水代火的環境設置。在村莊的東西兩個方向有兩個水池,東池是壹個狹長的長方形,南北長147米,東西寬19米。西池,長方形,東西長80米,南北寬35米,陽光明媚,筆架山的倒影倒映其中,形成壹幅靜水山水畫。

村裏的道路大多用鵝卵石鋪就,清爽、自然、美觀。院墻裏的翠竹綠樹頗有田園風光。這裏的房屋大多圍合為方形或三合壹式,即有三間、五間和九間正房,門前有木制回廊。門樓高聳入雲,窗戶大多用竹子編織而成,也是壹道誘人的風景。

那麽文房四寶在哪裏呢?如何欣賞這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麗景觀?站在高處,擡頭望去,只見村西有壹座筆架山。在面向筆架山的地方,村民們用方形的磚塊和石頭鋪成了壹條300多米的長街,像壹根筆桿,叫筆桿街。畢節是村裏的主要街道。宋代李祖先的墓地在長街的西南端,長街連接著村道和祖先的墳墓。這在古村落中也是罕見的,這表明倉坡人對祖先的敬仰和尊重。村裏用來防火的是兩個大水池,叫硯池。在東西池旁邊,有壹塊看起來像墨邊的長條石。在條形石頭的壹端,它被鑿成拋光的外觀。據說這塊4.5米長、橫截面為0.5和0.3米的長條石是由水池豎立起來的,硯臺上有565,438+0.5個孔。據村裏的老人說,上面的石頭是。整個村莊的大部分房屋都被廣場上的鵝卵石包圍著,房屋的墻壁大約有壹人高。建築的布局整潔嚴謹,房屋上的屋脊輪廓分明,錯落有致,就像壹張攤開寫就的大紙。不看還真不知道。壹目了然。

主街的起點是村莊的中心,李的宗祠在鋼筆街的起點,在村莊入口的東側。李氏宗祠牌匾上的姓氏似乎多了壹點。這不是筆誤。有村民告訴我們:因為當時村裏有幾戶非李姓人家,從這裏可以看出當時的古村並沒有排外的意思,村裏接納外姓人共同居住,突出和諧。

根據古代建築習俗,宗祠不靠近寺廟。不過李並沒有在意這個。仁濟廟在祠堂的東側。作為南溪民俗博物館,它是仁濟廟。文廟是李的第十代祖師李伯鈞於1055年所建。這座寺廟的主人不是觀音關公,也不是他自己家族的祖先,而是民間傳說中的周初。在《世說新語》中,描寫了壹個叫周處的人。當他年輕的時候,他在村子裏橫行無忌,憎恨他的鄰居。後來,周初改過自新,為村裏的村民清除了巨大的傷害,最終犧牲在戰場上,這是歷代人們教育年輕人反邪行善的典範。由此可見建廟的深意。其他地方的廟宇壹般都很刻板和莊嚴,但李在建造時非常註意藝術氛圍和美感的塑造。擡頭看著寺廟,他突然覺得這是壹種文化教育。。

仁濟廟前有三棵古柏,樹齡為815年。據說是李氏的第九個祖先李希齋親自種植了古柏。他不僅倡導村民們大力植樹,美化家園,還制定了壹項禁令:“任何將牛綁在樹上的人都將立即殺死。”壹次,不幸的是,壹個長期工人把他的牛放在柏樹裏。李希齋發現後,殺了自己的牛,驚動了全村人。從那時起,沒有人損壞綠樹。李喜齋失去了壹頭牛,但換來的是古柏的常青和美麗,村民們對此深信不疑。從那以後,這壹規則幾千年來壹直沒有改變。當妳走進倉坡村,看到郁郁蔥蔥的老樹時,妳可以感受到悠久而古老的氛圍,它是豐富的。

村裏的望弟亭和望弟堂是蒼坡村兩座頗具特色的古建築。據說它們建於1128年,是倉坡李的第七代祖先李秋山和他的弟弟李分家後建造的。那時,我哥哥李秋山搬到了另壹邊的方埭村。然而,兩兄弟感情深厚,分開後他們仍然經常交流。每次深夜他們都聊了很久,分手時他們不得不被送到村口。直到壹方安全到達另壹方並舉起手中的燈籠以示和平,兄弟二人才轉身分別回家。後來,兄弟二人商定在倉坡村和方埭村各建壹座亭子,亭子朝北,亭子朝南。兩亭之間有余水,為送弟觸亭,望弟堂。亭子造型獨特,尤其是屋檐,曲形曲度飽滿,大氣粗放,屋檐飛動,非常柔和。亭子四面開闊,四面有風,彼此相距甚遠,表示持續的友誼。凝視著亭子,妳自然會想很多。這對今天的人們也有很大的教育意義,尤其是在生活中如何與有血緣關系的親人打交道和溝通。

除了建築、綠化和佛教等傳統文化藝術傳統外,古老的昆曲是倉坡村民間藝術的瑰寶。原中國著名京昆戲曲藝術家余先生曾說:“南昆不如北昆”,這是指永嘉地區的民間昆曲藝術。在這裏,瀕臨失傳的永昆藝術再次受到重視,這是深厚的文化底蘊。在這裏,每逢節假日,老戲臺上都會響起永堃的古歌聲,吸引著來自五湖四海的客人。

走在這個美麗的明清民居庭院裏,觸摸周圍的風景,除了看到村裏的景點外,村民的熱情好客也令人無法抗拒。坐在村裏的土菜館裏,可以品嘗到村民親手釀造的米酒,還有野菜、土雞、土鴨等。,妳會感受到壹股濃郁的香味和壹種別樣的野性與美麗。

坐在古老的茶館裏,品壹杯村民特制的綠茶,讓微風徐徐吹來,妳會覺得自己滲入了壹種美好的綠色和想象,同時也會為有幸吸收“文房四寶”的文學精神而感到興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