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特裏克·莫迪亞諾是當今仍活躍於法國文壇並深受讀者喜愛的著名作家之壹。他1945年7月30日出生於巴黎西南郊布洛涅 比揚古的壹個富商家庭。父親是猶太人,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從事走私活動,戰後在金融界工作。其母為比利時籍演員。他有個哥哥呂迪,但不幸早逝。
莫迪亞諾自幼喜愛文學,10歲寫詩,十四五歲便對小說創作表現出濃厚的興趣。1965年他在巴黎亨利四世中學畢業,後入巴黎索邦大學學習,壹年後輟學,專事文學創作。
1968年莫迪亞諾發表處女作《星形廣場》,離奇荒誕的內容和新穎獨特的文筆,使他壹躍而成為法國文壇壹顆熠熠閃光的新星。他的文學才華受到評論界的矚目,該小說獲得當年的羅歇·尼米埃獎。嗣後他接連發表了多部作品,幾乎部部獲獎。1969年的《夜巡》獲鉆石筆尖獎。1972年的《環城大道》獲法蘭西學院小說大獎。1974年與名導演路易·馬爾合作創作電影劇本《拉孔布·呂西安》。它搬上銀幕後,成為70年代電影的代表作之壹,獲奧斯卡金像獎。1975年的《淒涼的別墅》獲書商獎。1977年帶有自傳色彩的《戶口簿》問世。1978年的《暗鋪街》獲龔古爾文學獎。
除《淒涼的別墅》是對阿爾及利亞戰爭的間接敘述外,莫迪亞諾早期小說的***同特征之壹是以二次大戰法國被德軍占領時期為題材。《星形廣場》通過壹名猶太裔法國青年的故事反映占領年代法國社會底層的生活和猶太人的困境。《夜巡》的敘述者是個既為蓋世太保賣命,又為抵抗運動組織效力的雙料間諜,在兩面夾逼下最後走上了絕路。《環城大道》是兒子尋父的故事。壹張發黃的舊照片勾起敘述者對往事的回憶,他重新回到占領時期兵慌馬亂的年月,並終於在黑市奸商、詐騙犯、替德寇賣命的法奸和受到追捕的猶太人中間找到了失蹤的父親。《拉孔布·呂西安》講述壹名為德國警察工作的法國青年農民出於愛情救了壹名猶太女子的故事。
不難看出,莫迪亞諾雖然生於戰後,沒有親身經歷過占領年代,但是,再度營造這個時代的氛圍是作者揮之不去的念頭。這個主題在《暗鋪街》中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現。
《暗鋪街》的敘述者是位患了遺忘的私家偵探。為了找到自己的真實身份,了解自己前半生的經歷,他孜孜不息地尋訪可能是自己的那個人及其親朋友好友的蹤跡,他們出生或生活過的地點,甚至遠涉重洋,來到法屬波利尼西亞的壹個小島尋找青年時代的友人。他的調查對象中有俄國流亡者、無國籍的難民、餐館或酒吧間的老板、夜總會的鋼琴演奏員、美食專欄編輯、古城堡的園丁、攝影師、賽馬騎師等等。這些調查把讀者帶回到作者情有獨鐘的占領年代。再現了這壹黑暗時期法國社會生活的某些側面。從這個意義上說,小說作者繼承了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
但是,莫迪亞諾的作品又具有不同於傳統現實主義小說的特征:真實與想象的結合,現時與往昔的交錯,不同空間的疊合。《星形廣場》的敘述者生於1940年,但他同時又是個20歲的青年。《戶口簿》的敘述者具有超前的記憶:“我只有20歲,但是我未出生便有了記憶。比方說我肯定在占領時期的巴黎生活過。”小說家時常打破時空的界限,把支離破碎的回憶片斷揉合在現時的敘述中,給我們留下了充足的閱讀空間。《暗鋪街》***有47個片斷,其時間跨度為二十余年,涉及的地點包括巴黎的許多街區、奧恩省的瓦爾布勒斯、貝當偽政府的所在地維希、上薩瓦省離瑞士邊境不遠的小鎮默熱弗、智利城市瓦爾帕萊索,太平洋上的帕迪皮島……不同的時間和地點犬牙交錯,如七巧板壹樣等待讀者去重新組合,拼成圖形。但是這些片斷很難嵌合得天衣無縫。在敘述者兼主人公鍥而不舍地尋找自己真正身份的過程中,常常因某個細節的不吻合而功敗垂成。他和其前半生的見證人似乎“所經之處只留下壹團迅即消失的水汽”。他們“從虛無中突然湧現,閃過幾道光後又回到虛無中去”。但是敘述者沒有絕望,他決定按照有可能是自己的那個人的舊地址,去意大利羅馬的暗鋪街二號調查,作最後的壹次嘗試。
進入80年代,莫迪亞諾創作的題材和方式發生了變化,他不再關照占領年代,也不再為主人公尋覓身份。但是,追溯往事依然在他的作品中占據重要地位,主要作品有:《青春》(1981)、《如此誠實的男孩們》(1982)、《失去的街區》(1984)、《八月的禮拜日》(1986)、《路過的馬戲團》(1992)。復原歷史並非作者的目的,他力求用清晰準確的語言營造西默農偵探小說似的變幻不定、詭譎多變的氣氛,壹種精神的和心理的氣氛。
莫迪亞諾的作品結構緊湊,文筆流暢,語言精煉。雖無驚天動地的事件,或繁復錯綜的情節,但深刻的內涵和作者的藝術造詣使他的小說引人入勝,令人愛不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