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的這些古老面條保存完好,長而細,呈黃色,盛在壹個倒扣的密封的碗中。這個碗是在中國西北部青海省民和縣喇家遺址發掘出來的,那碗面條被埋在3米深的沈積物中。這壹無可辨駁的證據表明,中國無可爭議地早於其他國家發明了這種面食。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科學家呂厚遠說:“這是發現的最早的面條實物證據。”科學家確定這種面條是用小米和高粱兩種谷物制成的,小米是中國的本土谷物,在7000年前便被廣泛種植。而現代的北美和歐洲的面條則通常是用小麥面粉制作。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考古學與人類學博物館的考古學家帕特裏克·麥克戈溫說,如果這碗面條被確定的制作時間無誤的話,那麽這壹發現是“非常令人驚喜的”。他說,即使是今天,要做出像在喇家發現的這種又長又細的面條也要求有靈巧嫻熟的技術。他說:“這顯示了相當高的食品加工和烹調技術水平。”
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都想爭奪面條的發明權。
中國考古學家的這壹發現肯定會讓意大利人感覺不爽,因為他們壹直聲稱,面條的發明權應該屬於意大利。其實,面條是世界的壹種大眾食品,到底是哪壹種文化發明了這種食品,已經爭論了好幾十年,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都想要獲得這種食品的發明權。他們說,他們食用面條已有2000多年歷史了。
意大利人爭奪面條的發明權並非無理取鬧。意大利的象征是什麽,遊客的答案實在令人驚訝,既不是意大利時裝,也不是米開朗琪羅,更不是法拉利跑車,而是——意大利面條:長的,圓的,扁的,螺旋的,用雞蛋染成黃色的,用菠菜染成綠色的,還有用墨魚染成深紅色的,裏頭填上奶酪的……據意大利面條工業聯合會統計,目前全球意大利面條的年產量已達到1000萬噸。
關於意大利面條的起源,歷史學家們壹直未能達成壹致。有人認為,意大利面條是馬可·波羅從中國帶入意大利的。也有人認為,早在公元前7世紀,當時居住在意大利北方的埃特魯斯坎人就已經開始制作面條。在托斯卡納地區發現的公元前4世紀的埃特魯斯坎遺址就是最好的證明。在出土的文物中,人們發現了用來和面的大張木頭桌子以及肯定是用來煮面條的廚房用具。從這些用具可以看出,當時的埃特魯斯坎人已經開始制作各種形狀的面條了。
還有證據表明,在屋大維成為古羅馬的凱撒之後,羅馬的人口已經達到了150萬。保證眾多公民的糧食供應就成為古羅馬政府壹個嚴重的問題。於是,當時的人們想出了壹種保存面粉的新方法。將面粉先和成面團,然後用刀子將面團切成面條,這種面條在太陽下曬幹後可以保存至少壹年。於是,曬幹的面條就這樣在意大利人當中流行開來。不過當時吃幹面條的都是平民,貴族和富人家裏還是吃現做的面條。直到19世紀,曬幹的意大利面條才成為歐洲各國不分貴賤的餐桌美食。
面條由高粱和小米的兩種混合物制成。
意大利面條擁有悠久的歷史,這確是事實。然而,中國新發現的面條可以將中國人吃面條的歷史往上推4000多年,單憑這壹點,意大利人就不得不俯首稱臣,除非他們找到比這更古老的證據。
據呂厚遠介紹,在喇家考古遺址發現這碗面條之前,最早的有關面條的記錄出現在中國東漢時期的書中。其他的理論認為,面條首先在中東地區發明,然後經過阿拉伯人介紹到意大利,而意大利人又使面條在歐洲廣泛普及,最後傳到世界各地。
喇家發現的面條到底是不是阿拉伯面條或者意大利面條的祖先,還需要更多的證據加以證明,不過呂厚遠說:“無論如何,以前最早的記錄只是出現在 2000年以前。”加拿大米西索加的多倫多大學的考古學家加裏·克勞福德說,在中國發現4000多年前的面條毫不令人吃驚,他說:“這符合我們壹般都知道的事實,那就是面條在中國有著長久而重要的歷史。”
為了測定新發現的面條是用什麽做成的,呂厚遠和同事們把在面條碗裏的澱粉谷物和外殼的形狀、樣式與現代作物進行比較。該研究小組得出結論說,這種面條是用兩種谷物制成的,壹種是高粱,壹種是小米,當時的人先把這兩種谷物磨成面粉,做成面團,然後拉壓成面條形狀。研究人員說,小米缺乏黏性,如果單用小米粉做成面團的話就無法壓拉成又細又長的面條。
中國現在仍然有用小米制作的面條。
考古證據證明中國4000多年前就開始種植小麥了,但直到唐朝(公元618年至公元907年)才開始普遍種植。據克勞福德說,用小米制作面條並不令人驚奇,他自己在中國北方地區的壹個時間差不多的遺址進行的研究證明,那時的中國有豐富的谷子和水稻,但很少有小麥。
不過他補充說,發現保存完好的谷物面條有助於解釋在壹些考古地點缺乏谷物種子的發現。他說:“有壹個猜測說,谷物的種子通過加熱制成了食品,以及制成了面粉食品,所以不必留下太多的谷種,如果他們用谷物制成了面條,那就可以解釋這種猜測了。”
呂厚遠說,即使現在,在貧窮偏僻的中國西北地區,人們仍用小米做面條。他說:“現代的小米面條比小麥面條有更硬的質地,所以經常被稱為鐵絲面。”但嚴格說來,現在中國人吃的面條和意大利面條有明顯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