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起來看,說殷紂王是暴君,確實是冤。這壹幾千年的冤案也確實該平反了。?
從囚文王看紂王 文王被囚壹事,歷來被當作紂王殘暴的壹大罪狀。文王是怎麽被囚的呢? 《史記》與《史記》,與《金樓子》,與《呂氏春秋》的記述都相互矛盾。究竟哪種說法真實可靠,我們無法作出判決。 這裏不去考證哪個說法正確,只按照比較普遍的說法是囚文王於羑裏而不是赦。文王在被囚期間幹什麽呢?寫書。文王拘而著《周易》。說明文王在肉體上和精神上並未遭到太大的折磨,否者,他是不會靜下心來寫書的。而且周人也沒有宣傳文王在獄中如何受虐待,如果文王真的受虐待,周人是不會放棄這個攻擊紂王的機會的。由此看,紂王殘暴嗎? “商王朝要全力對付東夷,為了穩定後方,又把他釋放了。”(《中國古代史》)文王出獄之後,紂王“殺牛而賜之”。(《淮南鴻烈解十二》)紂王宴請文王,並不無愧疚地對文王說,告妳狀的是壹個長鼻決耳的人。文王說,這是崇侯虎的形象。作為壹個國君,連誰給他回報的都告訴被告者,這似乎顯得幼稚可笑。後來,紂王為了安定西方,就依靠文王,賜文王弓矢斧鉞,讓其獲得征伐大權,為鞏固殷的後方作貢獻。為了名正言順,紂封文王為西伯。 紂王囚文王的原因說法不壹,囚了還是沒囚說法矛盾。對此,我們會產生諸多疑問。退壹步講,紂王囚了文王,又從哪裏能看出紂王對文王的殘暴呢?放出文王之後,紂王又是賜牛,又是宴請,還不無愧疚地解釋囚的原因,還授權,還封官。紂王憨厚、熱情、可愛的形象躍然紙上。紂王對文王有情有誼,有信任有希望。就連文王取得征伐權之後,伐犬戎,伐密須,敗耆(即黎)國,伐邗,伐崇,紂王都不懷疑他另有圖謀。這還引起大臣們對紂的極大不滿。.事實是文王利用紂王對自已的信任,完成了對紂王的戰略包圍,打下了滅紂的堅實基礎。 在這裏看不見紂王的殘暴,倒是見到了文王的不義。?
從伯夷投周看紂王 伯夷叔齊是中國古代有名的賢人,孟子稱他們是聖之清者。古人對伯夷叔齊投奔周國多有記載。但他們到周國之後的情況就很少有人提及了。 《呂氏春秋·誠廉》記截:伯夷、叔齊二人聽說西周“有道”,便投奔西周去了。到達西周,文王已死,武王當政。他們深入觀察西周的道德風尚,發現武王派叔旦去策反紂王的高官膠鬲,以“加富三等,就官壹列”為條件,簽訂盟約,壹式三份。壹份以牲血處理之後埋在四內,然後各執壹份而歸。又派召公去策反微子開,以世世代代為長侯,又把桑林和孟諸這兩個地方送給微子為條件簽訂盟約。壹式三份,“血之以牲,埋壹於***頭之下,皆以壹歸。”伯夷叔齊聽到這些事情之後,相視而笑說;熹!奇怪啊!這不是我們所追求的“道”。過去神農氏執政時,案時祭祀,但不為自已祈福。對於大眾來說,忠信盡責,但沒有索取.。武王用這種辦法對待殷國,就是“以亂易暴”。.現在天下昏暗,周德衰敗。與其在周國混而玷汙自身,不如避開他們而潔身自好。於是,他們隱居起來。 《史記·伯夷列傳》曰;武王載木主文王東伐紂。“伯夷叔齊叩馬而諫曰:'父死不葬,爰及幹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伯夷對武王的指責可謂嚴厲,說他不仁不孝。盡管伯夷對紂王有意見,但,他承認紂王仍夠國君資格,還稱他是國君。認為武王們更道德敗壞,與之***事就是玷汙自己。武王滅殷之後,伯夷叔齊以之為恥,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采薇而食之。後,餓死於首陽山。 壹位大聖人不惜以死對武王伐紂進行抗爭,可見武王伐紂的不義程度。可惜這件驚天地,泣鬼神之壯舉,並沒有引起人們的廣泛關註,也沒引起後來學術界的高度重視。實在可悲!可嘆!“聖之清者”的死是白死了。 伯夷叔齊.的言行具有代表性、權威牲、可靠性。我們應該從這裏悟出壹些東西。?
從紂王征東夷看紂王 . 戰爭可以掠奪財物以自富,紂王征東夷為什麽損失了大量的財物呢?可見他沒有“掠取”那裏的財物以自富,而是壹切開支自已支付,或許對那裏還有壹定補貼。“紂王每戰勝壹國都要把那裏的財物搶掠壹空”之說,可以休矣。紂王征東夷並非以掠奪財物為目的,也不是用純粹武力鎮壓。他用的是征討加安撫辦法,所以董作賓用征撫壹詞。東夷來擾亂,我征討妳。又把東夷人看成自已人,加以安撫。並且派十五萬殷民去與他們同化,使他們徹底與自已溶為壹體。這怎麽能說紂王殘暴呢?這就是殷紂王“征”東夷,東夷人“服”的原因。這就是東夷從未叛殷的原因。也是殷亡後東夷人叛周,甚至是多次叛周的原因。 紂王征服東夷的大軍始終沒有投降周人,那麽,他們到哪裏去了呢? 紂王的十萬東征大軍壹夜之間成了無家可歸的遊子,擺在他們面前的路有兩條:或者向周人投降,命運不堪設想。或者逃往海外,命運也不容樂觀。他們選擇了寧可冒死出海也不投降周人的道路。經專家考證,他們中有壹部分人到了美洲,並在那裏定居下來,這就是今天的印第安人。關於殷人東渡的問題,中外專家早己有論述,地下文物也有證明,印第安人代代相傳,他們是三千年前從天國經天之浮橋島到美洲的。他們的祖先是殷人。 紂王的東征大軍寧可冒死去尋找新的生活,也不投降周人,說明什麽呢?說明他們忠於殷國,忠於紂王。否則他們可以投降,可以潰散,可以自謀生路,何必冒死集體出海呢?如果紂王殘暴,軍隊會在這樣的情況下忠於壹個殘暴的人嗎?如果武王仁慈,愛人,這些軍隊為什麽不奔向愛自已的人,而寧可死在海裏也不投降武王呢? 《牧誓》是武王伐紂的誓詞,它集紂王罪過之大成。.《牧誓》指出紂王三大罪過:?
壹、聽信婦人的話。我們說男女平等,婦女能頂半邊天,為什麽婦人的話就不能聽呢!為什麽聽婦人的話就是罪過呢?母雞打鳴家庭就要敗落的觀點是完全鐠誤的。這壹條不僅不是紂王的過錯,反而說明紂王的思想進步了,觀念更新了,他不但不再把婦女看成禍水加以歧視,而且對他們的正確意見加以采納,這是好事,優點,根本不是什麽罪過。反過來恰恰證明武王的思想是落後的。?
二、不祭祀祖宗和上帝。殷人信鬼神,紂王鬼神觀念有點淡薄,祭祀鬼神不夠按時。所以,武王對紂王也大加指責。在今天來說,這也談不上什麽罪過,也是壹種進步。假如人們不懷疑鬼神,不放棄鬼神,科學如何得以發展,社會如何進步?武王對紂王這壹點的指責也是錯誤的。 三、任用四方逃亡的奴隸而不任用同宗兄弟。在奴隸社會,奴隸不被當成人,而被當作財產,可以隨便打、罵、買、賣、殺死、送人。殷紂王能任用奴隸,這是壹件很了不起的事。特別是對四方許多逃亡的奴隸崇敬、提拔、信任、重用。任用這些人作卿士大夫壹類的官,這就更了不起了。殷紂王真是解放奴隸第壹人。 武王還指責這些被解放出來的奴隸、做官的奴隸,殘暴地對待“百姓”,在商的國都任意犯法作亂。這裏有壹個概念要搞清楚,這裏的“百姓”,不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百姓。範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中說,在商朝“顯然,百姓是貴族。”解放了的奴隸“任意犯法作亂”,“殘暴地對待”奴隸主貴族。這是大好事,是壹種**。無疑,這損害了貴族的利益,必然引起貴族們的強烈反對。任用奴隸做官,自然就影響了奴隸主做官,影響了同宗兄弟做官。所以,奴隸主貴族、同宗兄弟都反對紂王。 這種先進與落後,改革與守舊的鬥爭,進行得轟轟烈烈。武王完全站在舊勢力保守勢力的壹邊,指責紂王。這也是錯誤的。有人說殷紂王“眾叛親離”,可能就是紂王解放奴隸,損害了奴隸主貴族的利益,故奴隸主之“眾叛”了,紂王任用奴隸做官,不任人唯親了,所以“親離”了。 如果伯夷站在奴隸主貴族立場上看殷的形勢、看殷紂王的改革,就是“僻亂”,就是“殘暴”,就是“昏暗”。 從今天的角度看,《牧誓》對紂王的指責,都不是罪過,反而證明紂王的思想是進步的,.是超前的。這是成績,是功勞。 武王為什麽要如此指責紂王呢?目的就是鼓動所有的人反對紂王。當時科學不發達,人們迷信鬼神,武王指責紂王漫待鬼神,達到其發動廣大群眾反對紂王的目的。殷紂王解放奴隸,甚至讓奴隸做大官,所以,許多小國的奴隸都跑到了殷國,只要好好工作,紂王就信任他。文王為了拉攏壹些小國,與紂王對著幹,大力宣傳奴隸們跑到天邊也得把他抓回來。各國不得收留他國奴隸。紂王不聽這壹套,收留了他國奴隸。武王攻擊紂王的奴隸政策,必然得到其他小國奴隸主的擁護,從而跟著他反紂。武王攻擊紂王的用人政策,從而得到殷國奴隸主們的支持,也跟著武王反紂。?
從紂王牧野兵敗的原因看紂王 那麽,牧野壹戰紂王為什麽失敗了呢?原因很多。《左傳·宣公》;恃才與眾,亡之道也。商紂由之,故滅。意思是:紂王依仗自已的才能和強大的力量,驕傲自大,目空壹切,認為誰也奈何不了他。所以滅亡了。《史記·殷本紀》曰:帝紂資辨護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默。紂王確實有才,但也恃才。恃才必驕。所以紂王又知足以距諫,言足以飾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已之下。殷又是壹個大國,文化先進,物資豐富。所以,紂王更加驕傲。誰也不放在眼裏,認為誰也奈何不了他。 孟子認為武王利用了壹個好時機,才取得伐紂的勝利。這壹年,周國正遭遇饑荒,農夫們願意出去作戰,藉以取得食糧。(見《中國通史簡編》)殷國國內兵力空虛,紂王毫無戒備之心,在這種情況下,周人悄悄偷襲。確是壹個好時機。?
這壹次他用了三年時間才平息了叛亂,但是,小的動亂不斷,成王八年徐奄又進行了壹次大的反叛。而且紂王征服東夷的大軍始終沒有投降周人,有的甚至冒死逃往海外。從這次叛亂的面來講,既有殷的原屬之地,也有新征服的東夷十八國。從反抗的強度說,達到了幾乎無以復加的地步,弄得周人坐臥不安,神鬼不寧。周人無可奈何,只得將他們遷徙分散,以削弱他們的力量。遷徙人數之多、面積之廣,路途之遙,在中國歷史上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從殷遺民叛周這件事中,我們可以看出,殷遺民叛周,是對殷的懷戀,懷念得就越深,反抗得越強烈。對殷的懷念,實際上就是對紂王的懷念。可見說紂王眾叛親離,獨夫民賊,是錯誤的。同時也可以看出,殷人“心欲武王亟入”,“武王至商國,商國百姓鹹待於郊”的說法也是不真實的。或者是有人故意安排的。同時,從中也折射出,殷紂王是壹個深受人民擁戴的國君,否者就不會有那麽多人、那麽堅決地判周。?
從淇縣地名和民間故事看殷紂王 人民為了永遠紀念紂王,將紂王生前的作為化為地名和故事,甚至神話,代代相傳。往事越三千年,至今朝歌大地、淇河兩岸,還有許多紂王的遺跡,流傳著許多紂王的故事。 紂王在朝歌及其附近留下遺跡有二十多處,如紂王城、紂王墓、紂王殿、鹿臺、鉅橋、朝歌寨、鷹犬城、社稷壇、交卸、紂飲馬池等等。.完全可以畫壹個殷紂時期的地圖。 關於紂王的故事也有十多個,如《犯涼水的故事》就是壹個典型。傳說,紂王在深山裏(今紂王殿)練兵,很長時間沒有回家。他的妻子很惦記他,於是就不顧即將臨產的身孕上路了。走到今大石巖西地,感到口渴,便在壹條小溪邊喝了幾口涼水。再往西走不多遠就覺得肚子疼起來了,又走了壹段,疼得不能再走了,於是找了個山洞住下來。過了壹會,小產了,生下壹個男嬰。可是,孩子死掉了。於是將小兒埋在就近的壹個山頭上。墓早己不見蹤影,但人們今天還稱這個小山頭叫太子墓,生太子的山洞叫聖賢洞,喝涼水的地方叫犯涼水。其他如《啞叭莊的故事》,講的是紂王壹句話,直到今天這個村裏的青蛙都是啞叭,不會叫喚。《無核棗的故事》,講的是紂王壹句話,直到今天這類棗都沒核。《金牛嶺的故事》,講的是紂王得到神牛的幫助。 朝歌人甚至以紂王為驕傲。有時會驕傲地說:我們這裏坐過皇帝。還形成兩個朝歌特有的歇後語,形容某種東西堅固,就會說“殷紂王的江山——鐵銅壹般。”還有壹個歇後語是“殷紂王的兒子——別子(或死別)” 象紂王這樣,壹個國君在死後被罵了三千年,然而卻留下幾十個遺跡和十幾個民間故事,當地人不以其為恥,反以其為榮,常常對其津津樂道,在中國歷史上恐怕是絕無僅有的。在這些地名和故事中,不僅有紂王的地名故事,還有他妻子、兒子、女兒甚至孫子的地名和故事。這在中國歷史上也是獨壹無二的。 對比是鑒別的有效方法,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我們不妨把紂王和衛作壹對比。 紂王都朝歌僅三、五十年的時問,衛都朝歌卻有四百年。紂王留下了許多地名,衛國基本沒留有下壹個。朝歌人根本不知有衛。壹個殷紂王人們記住了三千年。衛國在朝歌歷十四世十七位國君,更有歷來被稱頌的衛康叔和衛武公,但人們卻沒記住壹個。人們把武公祠叫成“五更絲兒”。康叔祠周邊的群眾不知康叔祠為何廟。連衛懿公好鶴,當狄兵打來時,人們都說,鶴有本領、有爵位,讓鶴去抵抗吧。這麽有趣的故事都沒流傳下來。只是在改革開放之後,由於修誌的需要,旅遊的需要,少數人開始研究衛文化,並逐步擴大。但直到今天仍是縣城裏有些人知道了衛,廣大群眾,特別是廣大農村還不知衛為何物。紂王留下許多民間故事,而衛國壹個也沒有留下。對比之下,誰活在人民心中,誰死掉了,不是壹清二楚了嗎? 從對歷史的貢獻說,紂王更新觀念,能認真聽取婦人的意見;對戰俘,不把他們殺死,而是把他們變成奴隸,從事各種生產勞動,這就發展了生產力;對奴隸放寬管束,對有才能的奴隸授以官職,這不能說是任人唯賢,但起碼可以說這是對任人唯親用人制度的壹種沖擊,壹種打擊;不能按時祭祀鬼神,說明神鬼觀念淡薄了,這對迷信思想也是壹種沖擊;紂王征服東夷,不僅保住了國家的安全,擴大了領土,而且把中原文明帶到了淮河長江流域,加速了中原與江淮之間的文化交流;《淮南子》曰:紂之地,左東海,右流沙,前交趾,後幽都。這麽廣茅的地方可以說是今天中國的壹個雛形,實現了中國的初步統壹。然而文王武王及周公他們有什麽歷史功績呢?他們耍陰謀,施脆計,經過兩代人的“努力”,以壹個落後的小國推翻了紂王的先進的大國,使中國社會的發展出現了第壹次大的波折,除此以外還幹了些什麽呢?將壹個京畿之地分成邶、鄘、衛三國,加上武庚統治的朝歌就夠四國了。又實行大分封,據荀子說,周初分封了七十壹國,姬姓國五十三個。從此諸侯國之間的矛盾紛起,戰亂不斷,壹直延續了八百年。這是功還是過?壹個社會制度落後、文化落後、法制禮制都落後的領導集團,代替了社會制度先進、文化先進、法制禮制先進的領導集團,這是進步還是落後了呢??
從對中國歷史的貢獻講,紂王比文王武王周公要大得多,簡直不能同日而語。要講對中國歷史的損傷,文武要遠遠超過紂王。周國代殷,實際上是使中國社會走了彎路。?
從古人的論述中看紂王 古人沿襲舊說,罵紂王者很多,但為紂王鳴不平者也不少。 子貢曾為紂王憤憤不平地辯解過。子貢曰: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盡歸焉。(《論語·子張》)《論語》中,孔子及其弟子不曾對紂王作過批判。 《孟子·公孫醜》曰,文王何可當也。由湯至武丁,賢聖之君六七作,天下歸殷久矣,久則難變也。武丁朝諸侯,有天下,猶運之掌。紂之去武丁末久也,其故家遺俗,風流善政,猶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幹、箕子、膠鬲,皆賢人也,相與輔之,故久而之後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壹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猶方百裏起,是以難也。齊人有言曰“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鎂基,不如待時。”今時則易然也。孟子對紂王雖有批評,但,孟子的話,.頗令人深思。.孟子在這裏承認紂有“善政”。連周人也不得不承認這壹點(見《召誥》)。. 《風俗通·孝文帝》曰:世之毀譽,莫得其實。審形者少,隨聲者多,或至以無為有。故曰堯舜不勝其善,桀紂不勝其惡。桀紂非殺父與君也,而世有殺君父者,人皆無道如桀紂。漢應劭就認為紂王被毀是冤枉的。有些甚至是不“審形”,不得實,“以無為有”。?
從今人的論述中看紂王 ―毛澤東:今人對紂王的論述大多沿襲古人,..但越來越多的人.承認紂王征服東夷還是有大功的。許多人為紂王鳴不平。下面主要引幾段毛主席和郭沬若對殷紂王的論述:朝為什麽叫“商”朝呢?是因為有了商品生產,這是郭沫若考證出來的。把紂王、秦始皇、曹操看作壞人是錯誤的,其實紂王是壹個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經營東南,把東夷和中原的統壹鞏固起來,在歷史上是有功的。紂王伐徐州之夷,打了勝仗,但損失很大,俘虜大多,消化不了,周武王乘虛進攻,大批俘虜倒戈,結果 使商朝亡了國。史書說:周武王伐紂,“血流漂杵”,這是誇張的說法。孟子不相信這個說法。他說:“盡信書,不如無書。” 郭沫若:當時微子是裏通外國。為什麽紂王滅了呢?主要是比幹反對他,還有箕子反對他,微子反對他。紂王去打徐夷(那是個大國、就是現在的徐州附近),打了好幾年,把那個國家滅掉了。紂王是很有才幹的,後頭那些壞話都是周朝人講的,就是不要聽。他這個國家為什麽分裂?就是因為這三個人都是反對派。而微子最壞,是個漢奸,他派兩個人作代表到周朝請兵。武王頭壹次到孟津觀兵回去了,然後又搞了兩年,他說可以打了,因為有內應了。紂王把比幹殺了,把箕子關起來了,但是對微子沒有防備,只曉得他是個反對派,不曉得他通外國。給紂王翻案的就講這個理。紂王那個時候很有名望,商朝的老百姓很擁護他。紂王自殺了,他不投降。微子是漢奸,周應該封他,但是不敢封,而封了紂王的兒子武庚。後來武庚造反了,才封微子,把微子封為宋,就是商丘。?
郭沫若:殷紂王開拓東夷、淮夷、虎夷(人方、林方、虎方),功垂千古。今天中國有大連、天津、青島、連雲港、上海、浙閩、廣州等領海之域,是帝辛開辟的。(見文葉雨蒙《殷人東渡美洲》)?
可惡的雙重標準 事物分類要有統壹標準,評價事物也要有統壹標準,評價人物更應有統壹標準,統壹角度。如國王、皇帝的生活,.哪壹個國君的生活水平不是這個國家最高的?為什麽紂王就是就是貪圖享樂別人就不是?再如對女人,紂王寵壹個妲巳就成了大罪過,皇帝們三宮六院七十二妃,為什麽麽就是正常的?“禮三十而娶,文王十五而生武王,非法也”。(見《淮南子·汜論訓》)為什麽文王十五歲時就有了第二個兒子武王,就不是好色,連“非法”也不是罪過? 文王“為玉門、築靈臺、相童女、擊鐘鼓”。他的國家那麽小,那麽窮,文王生活那麽奢侈,不是罪過。而紂王國家那麽大,那麽富,建了個鹿臺就成了大罪呢?同樣的事情,對不同的人來說性質就會截然相反,這是不公平的。 紂王征東夷是自衛性的,又是安撫性的,有人就說紂王“窮兵贖武”。文王獲征伐權後,明年,伐犬戎。明年伐密須。明年敗耆國。明年伐邗。明年伐崇侯虎。誰不聽我說,我就伐誰。不但沒人說“窮兵贖武”,反而贊揚說完成了對紂的戰略包圍。 同樣是對自己國家的領導人不滿,稱紂的三個反對派箕子、比幹、微子為“三仁”,而且微子己經叛國,還要稱“仁”。稱武王的反對派“三監”,叫“三監”叛周,是叛徒。 紂王殺比幹是殘暴,周公殺管叔,卻說“周公殺兄,猶之為仁。” 這些都是什麽邏輯? 周是小國,周人自己說自己是小國。有人強調周的勝利時,也說周是小國。因為小國打敗大國,了不起。然而,強調紂王昏庸時,又說文王乃獻洛西赤壤千裏,請除炮烙之刑,紂乃許焉。既是百裏小國,何來赤壤千裏?強調文王仁時,說文王是三分天下有其二而事殷。既為百裏小國,何來三分天下有其二?難道這些說法不矛盾嗎? 成者王,敗者賊。不應該成為我們衡量事物的標準。
不能因為武王打敗了紂王,就說武王對,壹切都對,好,壹切都好。紂王失敗了,就說紂王壞,壹切都壞。壹切應該實事求是,這才是我們應取的態度。?
紂王的惡名是怎樣形成的 紂王的殘暴是周人為了說明伐殷有理,為鞏固自己的統治強加給紂王的。後人怕得罪周人,都跟著喊。有言曰:謊言重復千遍就會變成真理。再後來的人莫得其實。審形者少,隨聲者多,或至以無為有。結果紂王的所謂罪過代代疊壓,以訛傳訛。有人講點實情,也形不成氣候,改變不了形勢。所以歷代有人為紂鳴不平,歷代潮流說法都說紂王是暴君。現在,我們分階段來看紂王的所謂罪過。?
伐紂時周人僅提出紂王三大罪狀,這三條在前面我們己有分析,不是什麽罪狀,而是觀念更新思想進步的必然結果。說明這時周人拿不出紂王的真正罪過。 周公東征前,周人並沒有批評過紂王的什麽罪過。沒有發布過任何有關紂王罪過的文誥。這進壹步證明殷王沒有什麽罪過。 周公東征之後,周人看 到,紂王影響力太大,不搞臭紂王,就會直接影響其統治地位的鞏固 。所以,要加大對紂王的批判力度。但是,除了說紂王飲酒享樂之外,又提不出更多的問題。周人面臨壹個不可回避的問題就是殷人的質問,為什麽滅殷?理由何在?周人無言以對。他們面對殷遺民,無法胡編亂造紂王的罪過,所以,只好利用殷人信鬼神的特點,把責任往上帝身上推。他們對殷民說,不是我小小的周國敢奪取殷國的大命,因為上天不把大命給予那些善於說慌而又胡作非為的人,所從才輔助我們周國。假如上帝不給我們,我們是不敢妄求這個大位的。上帝是聖明而威嚴的,我們下民只有本著上帝的意旨行事。(《多士》)妳們殷人也不要怨恨我們。?
在以後的發展中,周統治者及其禦用文人,不惜“以無為有”,給紂王又加了許多“莫須有”的罪名,把紂王和夏桀王相提並論,把桀王的罪名加到紂王頭上。依據桀描繪了壹個紂的形象,這是很不應該的。桀為國而死了嗎?夏遺民為桀反叛過商嗎?沒有。所以,桀紂是不能相提並論的。 這在當時就引起了許多正義者的不滿,孔子的學生、紂王的老鄉子貢就忿忿不平地抗議,為紂王抱不平。.指責小人將天下的壞事盡往紂王頭上安。如劉向《新序·節士》曰;桀為酒池,足以運舟,糟丘足以望七裏,壹鼓而牛飲者三年千人。賈誼《新書六·春秋》曰:宋康王……剖傴者之背,折朝涉之脛,國人大駭。後來人們把酒池折脛之事又都安到了紂王頭上。這就是例子。?
結尾?
縱觀歷史,從紂王軟囚文王、堅信西周、放縱微子、慷慨殉國、夷齊責周、殷遺民叛周等歷史事件看,.從朝歌人民用地名、民間故事紀念紂王的情況看,殷紂王不是壹個暴君,更不應該是壹個暴君的典型。.在有些問題上,紂王不但不殘暴,反而顯得頗為仁慈。如,對文王,對他的反對派.。再加上他對我國歷史作出的不可磨滅的貢獻,應該說,殷紂王是壹位可歌可泣的國君。當然,人無完人,肯定殷紂王有他的缺點錯誤,我們不能要求殷紂王完美無缺,但要分清九個指頭與壹個指頭的關系。對有些指責也要作歷史的分析,如指責紂王沈湎酒色,帶的殷民也愛喝酒。紂王愛喝酒,這可能是事實。因為殷國農業發達,糧食多,所以做的酒多,喝酒的人也多。周國農業落後,糧食少,吃飽肚子尚且困難,那有糧食做酒。所以酒很少,酒成了稀有物,喝酒是壹種奢侈。所以,文王反對喝酒,誰喝酒他指責誰。紂王喝酒,酒量也大,因為酒多,殷民也喝。這種情況在周人看來,就是壹種罪過。也不要說紂王好色,如果紂王真的沈湎酒色,他還會倒曳九牛扶梁易柱嗎?他還會帶兵打丈親征東夷,親赴牧野沙場嗎?按照古人規定男子三十才能結婚,但是,文王十五歲就有了武王,己經生了兩個孩子了。這又該作何解釋?武王、周公、姜太公是壹夥暴徒,他們利用、玩弄各種手段,僥幸地戰勝了紂王,於是就利用自已手中的權力大力美化自己,醜化侮辱紂王。後人又依從前人。使紂王蒙受了幾千年的不白之冤。歷史地、客觀地評價殷紂王,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壹個歷史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