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饃饃.油饃饃”都是用糜谷制作的食品。陜北盛產糜谷,簡單點說,用糜谷面制作的饅頭就叫“黃饃饃”,制作的油糕就叫“油饃饃”。從最南端的縣到最北端的縣,整個陜北地區都不例外。
制作與食用糜谷面饅頭與糜谷面油糕,有許多講究,許多學問。
糜谷有兩種,壹種叫做硬糜子,加工後便是通常說的小米,多半用來煮小米稀飯;壹種叫做軟糜子,加工後叫做軟黃米,制作“黃饃饃.油饃饃”就得要這種軟黃米。也有將軟黃米與硬黃米摻在壹起制作的,如橫山縣的黃面饃就是新硬黃米和少許軟黃米壹起制作的。我們先說“油饃饃”,即油糕。在陜北,都是用軟黃米做的油糕,卻又有“軟”、“硬”不同的分別。陜北北部,壹般吃的是“硬”油糕;南部靠近關中的幾個縣,包括黃陵縣、富縣、宜君縣,洛川縣,吃的是“軟”油糕。
所謂的“軟”油糕與“硬”油糕,壹個明顯的區別是,“硬”的厚,“軟”的薄。有壹個說法:甘泉以北的油糕是“鞋底子”,甘泉以南的油糕是“鞋墊子”。但這還只是二者在形式上的區別,主要的本質的區別是,“硬”的在制作時沒有發酵,軟的經過了發酵。所以,“硬”油糕比較容易消化,可以多吃幾個;“軟”油糕不容易消化,雖然好吃,卻切切不可以多吃。
“軟”油糕的制作過程較為復雜。第壹步是將軟糜子碾磨並過籮,成為細粉。先去皮,用清水泡透,到能夠以手搓成面粉狀為原則,撈出,瀝幹,再行碾磨成糜子粉,這時的糜子粉還較粗糙,要用細籮慢慢籮過。用清水浸泡,要掌握時間,若是時間太長,泡得過於粘糊,便不能上碾,不能過籮。壹般頭壹天夜裏浸泡,大約浸泡七八個小時;次日淩晨上碾。改革開放前,大多在鄉村常見的那種石碾子上碾磨,或者套毛驢,或者人推碾子。如今大多改用小鋼磨,方便多了,不過,普遍認為,沒有過去的好吃。
第二步是蒸糕。過程也不簡單。先將準備制作“軟”糕的糜面粉取出四分之壹,用滾開水攪拌成稠糊狀,攤到籠屜上蒸半小時。籠屜上須放籠布。再將這蒸過的四分之壹熟糜面,與未經蒸制的四分之三生糜面均勻地攪合起來,盛入盆中,放到熱炕上,蓋上棉被,讓它發酵。發酵後,再入蒸籠,蒸熟,取出,晾壹晾,到不燙手時,滾成仿佛手臂膀般條狀物,讓它涼透。這就是軟糜子糕。
上述蒸制過程是十分講究的,其中還有壹些有趣的說法。那將四分之壹糜面粉蒸熟的過程,叫做“蒸角子”。為什麽?因為那生面粉半幹半濕,能夠在案板上堆作壹個圓錐體,只須切掉壹角,便是四分之壹。
第三步才是炸油糕。將軟糜子糕切成約半公分或更薄壹些的片狀,入油鍋炸至黃亮後取出。此時的形狀,就像壹把梳子,上半部分橢圓。由於質地很軟,用筷子夾在中間,提起來時,自然折合;本身帶甜味,可以不蘸糖吃,也可以佐蜂蜜吃。
說了“軟”糕即“油饃饃”的制作方法,再說“軟”饃即“黃饃饃”的制作方法。
這“軟”饃即“黃饃饃”,實際上是壹種包子。包子餡壹般用豆沙。或者是淡綠色的蔓豆,煮熟後成棗紅色。或者是青綠色的小豆,煮熟後也發紅。盛產大紅棗的地方便包了紅棗泥。用發酵後的糜面粉揉成饃饃狀,包餡後上籠蒸熟。蒸時須在饃饃下邊墊壹個梨樹葉。也有墊玉米包皮的,梨樹葉最好。為什麽要墊?因為這“軟”饃太粘,若是不墊,便難以從蒸籠上取下來,更難以拿到手上吃。所以,這墊著的東西,要壹起跟著“軟”饃饃走,直到人們將“軟”饃饃吃掉為止。為什麽最好是梨樹葉?因為這梨樹葉又圓又大,又平又厚,表面光滑,質地結實,無異味,曬幹後不變形,其優點之多,在樹葉中十分罕見,而且非常適宜制作陜北人吃的“軟”饃饃所用,簡直是絕了。所以,靠近關中這壹帶的幾個縣,當梨樹掉葉時,人們總是將它拾起來,用線穿了起來,掛到避光通風的屋檐下,準備制作“軟”饃饃時用。可以想見,人們在采用梨樹葉以前,曾經采用過許多別的什麽東西,包括各種樹木的葉子,最終發現,梨樹葉最好。這裏有壹個認識世界的漫長過程。
黃陵等地人們吃軟油糕和軟饃饃,即“黃饃饃.油饃饃”,都在春節期間和清明時節。所以,制作這兩種食品幾乎是同時進行的,總是用發酵後的糜面粉,壹部分做“軟”糕,壹部分做“軟”饃。其用途,壹是自己食用,二是探親訪友,三是祭奠祖先。除此以外的時間,民間沒有制作和食用的。過去祭祀祖先,壹是上墳,這時候,會將“軟”糕、“軟”饃,掐壹點,扔壹點,也是表示個心意吧。二是在祠堂或家庭的祖先掛像前作為獻品,祭獻完畢,再行自己食用。
有幾點情況引起人們的特別註意。壹是除開春節與清明,沒有制作和食用的,這表明,“軟”糕與“軟”饃,在很大程度上,是與祭祖相結合的。二是在制作中間,要堆成壹個仿佛陵墓的圓錐體,這讓人聯想到就在黃陵縣的黃帝陵,聯想到對於黃帝這壹中華民族始祖的敬仰與懷念,當然也包括對自己家族的祖先的敬仰與懷念。
需要指出的是,在陜北其他壹些地方,這壹類食品,常常也在紅白喜事時制作與食用,不限於春節與祭祀之時。在陜北,這壹類食品由於原料精細、制作講究,既是民間食品,也屬高檔性質。而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的發展,這樣的陜北民間高檔食品,已經由陜北傳入關中,傳入大中城市,現如今,西安市有不少專門經營陜北飯菜的飯店,這樣的“黃饃饃,油饃饃”,可以隨時吃到。
以上,關於陜北南部壹些縣制作與食用“軟糜子”油糕和饃饃的情況,主要由白振學先生提供。還有吉壇、樊俊成、李芳茹先生和韓應蓮女士,他們都是延安市民俗學會的成員。延安市民俗學會成員中不少人學識淵博,經驗豐富,學會工作相當活躍,近年來編輯出版了《陜北民俗探源》、《陜北民俗集趣》、《韓起詳的道路》等多部著作。他們對陜北民俗調查研究之深入,占有材料之詳盡,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