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翔小籠。(但那是兒時吃的。現在吃的東西貴得驚人,丟上海人臉,我說的是老城隍廟內)
座標:廣西平南,我們當地的小吃還是很多的,有同和水豆腐、六陳缽兒果、大安蛋散、大安點心、大坡粉角、思旺芋頭雞、同和白助等,每壹樣小吃都能讓人懷念。
同和水豆腐的特色是,是用黃雞子(別名:黃荑子/黃梔子)與骨頭壹起熬制而成的,再加入水豆腐、豆腐角慢慢泡煮,時間越久,味道越香濃,再配上油果,更是壹絕。
六陳缽兒果需要精選優質香米,加水浸泡壹夜過後致其柔軟,用電磨將大米磨成很細的米漿後(以前是用石磨),選以香芋,切丁撒入其中,再將這些混合後的米漿盛入比巴掌略大的圓形淺底瓦缽裏 (就是用缽兒盛裝才出名叫缽兒果),放在鐵鑊蒸,蒸到大概15-18分鐘後便可以出鍋。
蛋散是平南大安鎮經典的傳統特色小吃之壹,在清朝時就廣為人們傳誦。蛋散是蛋饊的俗稱,是以面粉和雞蛋搓成落油鑊炸,炸到淺黃色時便撈起,淋上麥芽糖汁便可吃,壹吃便甜在心間。固有“北方沙琪瑪,南方蛋散”之稱。
大安點心,是壹種特定的糕點,原料為粘米粉、香菇胡蘿蔔肉餡,加上其他的配料。用熟粘米粉作皮,配制好的肉膏為餡,用手工慢慢捏成車轆狀,放在鍋上蒸熟,淋上香油、醬油,撒上壹把芝麻,色、香、味俱全。
粉角是大坡特有的小吃,做法與別的鄉鎮大同小異。主要是用粘米粉、馬蹄粉與生粉混合壹起,加入燒滾的開水攪拌,揉搓均勻成團後醒2小時,再搟成粉皮,餡料則用竹筍、木耳加叉燒,再經手工捏成壹個個餃子形狀,最後隔水蒸15分鐘,便成了晶瑩剔透香又軟的粉角了。
芋頭雞
其實就是壹種用粘米漿和芋頭粒壹起油炸的小吃
皮呈金黃色,外酥脆,內嫩香。
白糕果,同和話叫白助, 是同和馬練這邊鄉鎮的經典特色傳統手工小吃。屬於糕點類,主要原料是粘米浸泡後磨成米漿,壹層層蒸熟,再撒上炒香的花生米碎,澆上調配的汁,米香濃郁,入口韌彈,工藝主要是蒸。
很高興回答妳的問題。
我們鶴壁的小吃非常多,數不勝數。各種小吃風格各異,味道不同,但是***同特點是味道鮮美,非常可口。這裏全部介紹也不可能做到。
但是要說最難忘的壹道 美食 ,這讓我想起了兒時那個飯,那就是媽媽做出來的炒米湯,已經幾十年沒有吃過了,夢思魂繞,至今回想起來還是口齒留香。這道湯的特點就是營養全面,味道鮮香。令人食欲大增。
炒米湯的做法並不復雜,基本程序是這樣的:炒鍋放火上,開小火,放入幹小米3兩.,翻炒5分鐘將小米炒出香味,成金黃色,之後存到盤內備用。
準備適量的手搟面條備用,炒鍋放火上,倒入適量食用油,放入蔥、姜、蒜爆香。然後放入清水適量。水燒開之後放入手工面條,在面條快要煮熟時,將炒成金黃色的小米放入鍋中,然後放入小白菜或者油菜。煮兩三分鐘之後起鍋,壹鍋香噴噴的炒米湯就做好了。有小米的香味,蔥花的香味混合在壹起,滿屋飄香,這種香味是非常獨特的,很別致的香味,讓人食欲大增,記得每次都要喝上兩三大碗,比平時的飯量多出來壹倍。母親做的這個湯,壹直在我的記憶深處揮之不去,不能忘記。在物質極度匱乏的70年代。能吃上壹點白面,那是非常不容易的。
壹晃幾十年過去了。各種美味佳肴也品嘗了不少,各種各樣的湯也喝過不少,但是最別致、味道最好的湯,還是兒時的這道湯,至今難以忘懷,它的香味至今還縈繞在自己的大腦中,在自己的心靈深處,散發飄散。
(蜂享蜂享:采生活之蜜,贈天下之友。點滴記錄鶴壁發展進程,請關註、收藏、評論和轉發,更多精彩,敬請期待!)
坐標:古都西安 __懷念老媽做得撥魚兒
首先面粉裏加入適量的水,用筷子順著壹個方向攪,攪拌成柔軟的面團,放壹旁醒著。
然後把胡蘿蔔切絲,老豆腐、木耳、豆角切小段、西紅柿切小塊、蔥切蔥花,蒜切片,鍋裏倒油,將菜依次倒入鍋內,加上鹽 味精 十三香 翻炒至熟出鍋。
這時面也醒的差不多了,架鍋燒水,待水開後,開小火,把剛才攪好的面團再次攪拌,壹定要用力攪,因為面團產生筋性必須要用力才能攪的動,攪好之後就用壹只筷子沿著碗邊,壹條條的撥進鍋裏,撥的粗細均勻壹點兒。
撥魚兒煮好後,倒入炒好的菜,匯在壹起咕嘟壹會兒,讓味道完全融進撥魚兒裏,就可以關火開吃了。如果在碗裏放點香菜末兒,淋點香油,味道更鮮,吃到嘴裏筋道滑溜,堪稱人間美味!
坐標:上海,常年混跡於江浙壹帶,說下江浙各地的部分小吃
1. “ 心中第壹”:梅花糕 (只在江浙壹帶的古鎮、小吃街售賣,市區裏很少且難找)
梅花糕表面看起來五顏六色,白白胖胖的小元宵、香味十足的黑白芝麻、香脆可口的瓜子仁、酸酸甜甜的葡萄幹、甜而不膩的大紅棗,用料十足,入口軟糯,沈溺其中。在酥脆外皮內還包裹著滿滿的赤豆沙餡料,如果不註意,就會被燙到。此外,還有其他餡兒的,如芝麻餡、水果餡、紫薯餡,甚至是鮮肉餡。
2. 各種糯米團子:雙釀團、條頭糕、青團 (特別是蛋黃肉松青團,在二妹心中地位僅次於梅花糕)
雙釀團、條頭糕和青團在上海的壹些老字號店裏可以買到,如南京東路的沈大成,虹口糕團廠等。雙釀團采用糯米面團包裹黑洋酥和豆沙兩種餡料制成,入口軟糯,後味香甜;條頭糕是由糯米粉柔和細沙做成長條;青團是用艾草的汁拌進糯米粉裏,再包裹進豆沙餡兒或者蓮蓉,又或者是其他餡料,不甜不膩,帶有清淡卻悠長的青草香氣。近年來,隨著“鹹派”的壯大,逐漸發展了鮮肉、蛋黃肉松,甚至是韭菜雞蛋餡的網紅青團。不過二妹對鮮肉和韭菜雞蛋餡等鹹口青團實在不敢恭維,卻唯獨拜倒在蛋黃肉松餡青團的石榴裙下。不為別的,就因為它好吃~
3. 南京的鴨油酥餅,牛肉鍋貼,芳婆糕團的烏飯團、糖芋苗和芳婆糕
鴨油酥餅中最受歡迎的且最好吃的是蔥香味和芝麻味的,此外還有糖桂花餡、梅幹菜餡、肉松餡、豆沙餡等。便宜好吃,特別酥香脆。
還有清真館子的牛肉鍋貼
南京的芳婆糕團店裏的東西都很好吃,強推她家的烏飯團,但要早上九點之前去買。
以下為南京小吃~~
4. 新場古鎮的草頭塌餅
很特別!糯米粉和草頭的結合,經過煎制後,外皮酥脆不粘牙,內裏草頭鮮美。
5.鎮江的鍋蓋面
6. 還有上海的生煎饅頭,各類鍋貼還有湯包、蔥油餅、油墩子
還有其他的壹些,記起來再更~~
小時候的東西都比較懷念
洛陽牛肉湯,鍋底香土豆粉,想想都流口水,中午了吃鍋底香土豆粉去
我們那邊的尤溪光餅不錯
驢肉火燒是我永遠忘不了的家鄉小吃
驢肉火燒是保定的 歷史 名吃,在京津冀地區廣為流傳。正所謂“天上龍肉,地上驢肉”,可見保定人民對其的喜愛。徐水漕河是保定驢肉的發源地, 歷史 最為悠久。
保定府最出名的吃食就是驢肉火燒,火燒是壹種面食,死面做成,將其在餅鐺裏烙熟後,架在竈頭裏烘烤,使其外焦裏嫩,別具風味;趁熱用刀劈開,加入熱騰騰的熟驢肉,是最正宗的吃法。火燒除了夾驢肉還可以夾燜子和板腸子等,別有壹番風味。
經過多年發展,各個店家的不斷完善,形成了驢肉火燒的百家齊放,每家都有其獨特的配方和技藝,在口味上也各有不同。
如果妳來到古城保定,就壹定不要錯過驢肉火燒。
那壹定是米豆腐了,每次回家都要去吃幾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