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大簋”是怎樣吃出來的?
陳小朗所謂九大簋,流傳於坊間的說法是“八菜壹湯,白飯任裝”。“八菜壹湯”有多個經典菜式組合,如今珠三角的鄉村每逢節日擺圍宴仍然遵守這個規矩…… 欣聞開平碉樓成功申遺之余,想起廣州曾把粵菜中的“飲茶”申報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粵菜的內容和形式獨具特色,拙文只談粵菜“九大簋”的由來。由此引出壹個饒有興味的話題來,當今宴席的規格是如何形成的? 說起古代的宴席,名堂還真不少,除了三節兩壽的府宴、婚宴外,還有接風宴、餞行宴、園亭宴、船宴等名目,但基本分類不外兩種:官宴和私宴。官宴的排場有許多講究,其中最講究的還是座次,這是等級制度的產物,是不容掉以輕心的。因此官宴中有“嚴席”和“開席”之分:“嚴席”又叫“專席”,留給最尊貴的客人,讓他獨享壹席;“開席”是三人壹席,壹面虛開,席中為首者面對大廳或戲臺,兩邊是陪席;這樣安排是為了方便賓主觀賞節目。 讀者垂鑒,切莫把官宴等同現在的公費吃喝。當年不分官場酬酢還是民間宴會,只要壹絲不茍地按等級制度的規矩辦事,便叫官宴。反過來,哪怕赴宴的全是官員,吃喝玩樂全由公費開支,但觥籌交錯間可以不拘形跡,便屬私宴。 敦煌壁畫中,有壹幅描摹唐人行狀的圖畫:四男五女呆鳥般相向對坐,男的紗帽官袍,女的高髻宮裝,這種形式便是園亭宴中的圍坐,也是唐人作為私宴的詩酒之會的排場。這類盛會是無妓不歡的,因此圖中女賓席上多了壹位女士。筆者揣測,她應是“律錄事”又叫“令官”的角色,即負責行觴和掌令的樂妓。大概畫師不敢錄下諸公放蕩形骸的醉態,於是把壹夥男女故作矜持的瞬間定格,只可惜少了壹些唐人風采。 據說自康熙朝起,開席在民間不再流行,改為客人在方桌旁“四面方坐”或在大圓桌旁“斜向圍坐”,粵人的“圍宴”大概是從此叫開來的。圍桌而座的風氣遍及大江南北並影響了官場,於是偌大壹張桌面也為“八冷八熱”或“九大簋”登場提供了壹個廣闊的舞臺。 嶺南的“九大簋”和嶺北的“八冷八熱”都源自滿漢全席。據四川李稢人先生憶述:“民國六年以降,宴客不復用全席,更不必言滿漢。即魚翅、海參等席,亦多以便飯之格式出之,即是四水盤,四小熱吃,八菜加壹湯,或加中點壹道。”此話概括了我國近現代宴會食俗的變革。“八冷八熱”和“九大簋”正是在滿漢全席以便飯的格式出現後分道揚鑣,各自形成風格的。 從民初的《粵菜存真》也可看出端倪。該書記錄的粵式滿漢全席分五輪,每輪八菜壹湯,均以鮑、參、翅、肚、熊掌、燕窩作壓桌主菜。而壓軸的第五輪著實令人驚奇,竟然捧出充滿市井風情的住家菜來,全席菜式計有:玉蘭廣肚、烏龍肘子、清蒸海鮮、鍋燒羊腩、鹹魚、油菜、鹹蛋、牛腩、蛋花湯。這樣的菜單,如今哪怕是小飯館也拿不出手。 曾有嶺北美食家在香港對粵菜驚艷之余,不忘討教九大簋的由來。香港美食界聲稱九大簋象征宇宙中“天、地、風、雲、雷、雨、電、水、火”九個基本元素。此君深信不疑,寫進大作之中。 粵地坊間流行的是另壹種說法:“九”在古人觀念中象征“多”,所謂“數始於壹而極於九”,因此天上有九天,地下有九州;同時粵語中“九”與“久”是諧音,寓意長長久久,長食長有。所以九大簋缺壹不可,哪怕少壹盤青菜,性質便登時改變,說不定成為喪席的規格———粵人稱為“食七”。 當然,粵港兩地坊間的說法都是附會而已,信不信由妳。留在民間記憶裏的,往往是這類美麗的附會。不過筆者認為,作為茶余飯後的談資,讀者可以在真相和附會之間作選擇。若作為文化遺產,須抱著敬畏歷史,尊重現狀的態度還它本來面目,珍惜並傳承它。(張依琳/編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