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順應二十四節氣的飲食如何進補?

順應二十四節氣的飲食如何進補?

飲食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人的肌體虛弱則須補,用補法使人正氣充盈、祛病強身、抗哀防老、延年益壽的目的,就稱為進補。進補,有藥補和食補之分,當以食補為佳。食補應順隨二十四節氣的特點,以及人的生理特點,進補其味。這樣才能做到飲食五味與天人相應,使人體受益,“終身常爾則百病不生矣”。

1.飲食進補的基本原理飲食進補(簡稱“食補”),離不開食物的性能和應用。

合理利用食物的性能是食補應用中的具體問題,主要是指合理選擇食物、合理烹調加工、采用適當的食晶類型等。首先,必須註意合理選擇食物,如果食物種類選擇得當,又具有相應的食補性能,加之搭配合理,就能符合人體健康的需要,同時又能達到壹定的治療目的。反之就可能對人體健康不利或引起某些疾病的發生。

在壹般情況下,食物多采用單獨食用,但為了增強食物的食療效果和可食性,以及營養保健作用,也常常把不同的食物搭配起來應用,食物的這種搭配關系稱食物的配伍。食物之間或食物與藥物通過配伍,由於相互影響的結果,會使原有性能有所變化,因而可產生不同的效果。根據食補的具體情況,可以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

(1)相須相使即性能基本相同或某壹方面性能相似的食物互相配合,能夠不同程度地增強原有食補功效和可食性。如當歸生姜羊肉湯中,溫補氣血的羊肉和補血止痛的當歸配伍,可增強補虛散寒止痛功效;與生姜配伍可增強溫中散寒效果,同時還可去除羊肉的腥膻味。又如菠菜豬肝湯,菠菜與豬肝均能養肝明目,兩者相互配伍可增強補肝明日之功效,長於治療肝虛目昏、夜盲癥等。

(2)相畏相殺即當兩種食物同用時,壹種食物的不利作用能被另壹種食物降低或消除,在這種相互作用的關系中,前者對後者來說是相畏,而後者對前者來說是相殺。如經驗認為大蒜可防治蘑菇中毒,橄欖能解河豚、魚、蟹引起的輕微中毒,蜂蜜、綠豆解島頭、附子毒等均屬於這種配伍關系。

(3)相惡即兩種食物同用後,由於相互牽制,而使原有的功能降低甚至喪失(產生這種配伍關系的食物其性能基本上是相反的)。如食銀耳、百合、梨等養陰生津潤燥的食物,又加食辣椒、生姜、胡椒等,就會減弱前者的功能;又如食羊肉、牛肉、狗肉之類溫補氣血的食物後,又食綠豆、鮮蘿蔔、西瓜等,則前者的溫補功能也會相應減弱。在日常飲食中,這類不協調的食物同時出現在食譜裏的情況很少,但是各地習慣不同,而且人們有時可能進食多種食物,所以有時也可能遇到這種情況。

(4)相反即兩種食物同用時,能產生毒性反應或明顯的副作用。據記載有蜂蜜反生蔥、反蟹,海藻反甘草,鯽魚反厚樸等,但這類情況均有待進壹步證實,從人們長期飲食經驗看,食物相反的配伍關系極為少見。

在多數情況下,食物通過配伍後,不僅可以增強原有的功效,而且還可以產生新的功效。因此,配伍使用食物較之單壹的食物有更大的食療價值和較廣的適應範圍。此外也可改善食物的色、香、味、形,增強其可食性,提高人們的食欲,這就是配伍的優越性,也是食物應用過程中的較高形式。根據以上食物配伍的不同關系,在實際應用中,就可以決定食物的配伍宜忌。此外,還應當指出,壹些地區喜歡在做菜時加生姜、蔥、胡椒、花椒、辣椒等佐料,如果佐料與食物的性能相反,不能壹概認為是相惡的配伍。如涼拌蔬菜時加入姜、蔥或花椒、辣椒壹類佐料,因實際上用量較少,主要僅起到開胃、美食、增進食欲的作用。

2.飲食進補的目的人壹年四季都可進補,主要包含有修補和補充、補益、滋補的意思。其對人體的真正含義是,在中西醫理論指導下,運用傳統或現代科學的方法,通過食物、藥物及其他輔助方法,使人體組織、器官的功能得到修補和補充,從而維持人體正常的生命活動。根據中醫的觀點,人的機體只要始終調整在陰陽相對平衡的狀態中,就可以預防和減少疾病的產生。即不論哪個季節的進補,都可根據季節的特點,並結合人的體質和食物、藥物的性味等實行,以達到調整人體陰陽,使之恢復動態平衡。

由於人的生理功能不可壹日有停歇,工作勞累、疾病等在壹年四季中都可能發生,因而也需要及時的調補,不能機械地認為只有某節令才能進補,以致延誤康復,這就是四季都應進補的原因。

所謂補是針對虛而言的,只要見到虛的現象,都可以補。虛的現象可表現出各種征狀,叫做虛證。壹般所說的虛證,其內容很是廣泛。由於臟腑虧損情況不同,其臨床表現也不壹致。常見的虛證有陰陽、氣血、五臟虛損等數種。

(1)陰虛壹般表現為營養物質不足而偏於熱象,可見潮熱盜汗,顴紅骨蒸,手足心熱,口燥咽幹,心煩失眠,頭暈耳鳴,夜夢紛紜,遺精,舌紅苔少,脈細數。臨床上有心陰虛、肺陰虛、肝陰虛、脾(胃)陰虛、腎陰虛等不同類型。

①心陰虛表現為心悸健忘,失眠多夢,五心煩熱,盜汗,口燥咽幹,舌紅少津,脈細數。多見於營養障礙、神經官能癥、貧血、甲狀腺功能亢進(甲亢),以及某些先天性心臟病、心動過速、心律不齊等心臟疾患。

②肺陰虛表現為幹咳少痰,或咳痰挾血,口咽幹燥,聲音嘶啞,形體消瘦,甚則午後潮熱,五心煩熱,盜汗顴紅。多見於慢性支氣管炎、肺結核等疾患。

③肝陰虛表現為眩暈耳鳴,頭痛且脹,面紅目赤,急躁易怒,失眠多夢,健忘心悸,舌紅絳,脈細弦數。常兼見腎陰不足、肝陽上亢等癥。多見於高血壓、甲亢、神經官能癥、貧血等疾患。

④脾(胃)陰虛表現為口舌幹燥,饑不欲食,脘痞不暢,或幹嘔呃逆,大便幹結,小便短少,舌光紅少苔,脈細數。多見於萎縮性胃炎、慢性消化不良、便秘等疾患。

⑤腎陰虛表現為腰膝酸軟,形體消瘦,眩暈耳鳴,視力減退,健忘少寐,或伴咽幹口燥,入夜更甚,五心煩熱,午後潮熱,盜汗顴紅,女子經少經閉或崩漏,男子遺精,舌紅少苔,脈細數。常兼見心陰虛、肝陰虛、肺陰虛。多見於高血壓病、神經官能癥、心動過速、甲亢、肺結核、慢性支氣管炎、糖尿病、無排卵性功能性子宮出血等疾患。

(2)陽虛壹般表現為功能減退而偏有寒象,可見形寒肢冷,面色蒼白,精神萎靡,舌淡胖嫩,苔白或薄白,脈弱無力等癥。臨床上又可分為心陽虛、脾陽虛、腎陽虛3種類型。

①心陽虛除了上述癥狀外,兼見面色滯暗,心胸憋悶,或心前區疼痛,舌色紫暗。常與心氣虛同時存在,嚴重時可伴見腎陽虛癥狀。多見於慢性心力衰竭、心絞痛、心肌梗死、心律不齊、先天性心臟病,以及全身衰弱、神經官能癥等疾患。

②脾陽虛除陽虛***有癥狀外,兼見面色不華,食少納呆,食後脘腹脹滿隱痛,喜按喜溫,大便溏薄,或肢體水腫,小便不利,或白帶清稀量多,脈弱而沈細。常伴見腎陽虛癥狀。多見於慢性消化不良、泄瀉等腸胃功能減退性疾病,以及水腫、帶下等慢性疾病。

⑤腎陽虛除上述癥狀外,畏寒肢冷、腰膝酸軟、面白神疲等癥更為明顯,男子陽痿,女子宮冷不孕、帶下清冷。可兼見脾陽虛之癥,伴五更泄瀉,大便完谷不化,腹部冷痛,或伴嚴重水腫,按之皮膚凹陷不起;也常與心陽虛等癥同時並見。多見於全身性衰弱、慢性消化功能障礙、慢性腎功能減退、性功能減退等疾患。

(3)氣虛臟腑功能減退所表現的癥候,見頭暈目眩,少氣懶言,疲倦乏力,自汗,“動則加尉,舌淡,脈虛無力。可伴見脘腹墜脹,食後更甚,脫肛,子宮脫垂,或見崩漏,便血等。壹般可表現為心氣虛、肺氣虛(兼衛氣虛)、脾氣虛、腎氣虛等類型。

①心氣虛表現為心悸氣短,動則更甚,面色蒼白,神疲體倦,自汗少氣,舌淡苔白,脈細弱或結代。多見於心陽虛所見的疾患。

②肺氣虛表現為神疲體倦,咳喘乏力,動則氣短,聲音低怯,面色蒼白,舌淡,脈象虛弱。因衛外功能減退,故尚見畏風怕冷,自汗,易感冒等衛氣不足的病癥。多見於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心病等疾患。

③脾氣虛表現為食少納呆,食後腹脹,大便不實,少氣懶言,四肢倦怠,消瘦面黃,舌淡苔白。若伴見脾氣下陷,可有言語低怯,氣短乏力,食後即脹,脘腹重墜,便意頻數,或久泄脫肛,或子宮脫垂等癥。脾氣虛不能統血,可見便血,皮膚紫癜,婦女月經過多或淋漓不凈。多見於腸胃功能減退,胃下垂,脫肛,子宮脫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崩漏等疾患。

(4)血虛面色蒼白或萎黃,頭暈眼花,失眠心悸,健忘,唇色淡白,舌淡,脈細無力。可有心血虛、肝血虛不同表現。

①心血虛除血虛癥狀外,以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多夢等癥候為主。可見於貧血、神經官能癥、習慣性流產等疾患。

②肝血虛除血虛癥狀外,以眩暈耳鳴、寐少夢多、眼睛幹澀、視物模糊或雀目、肢體麻木、筋脈拘急、肌肉顫動、爪甲不榮、婦女經量減少或閉經不行等癥為主。可見於貧血、神經官能癥、月經不調、夜盲等疾患。

(5)腎精不足癥見智力減退,骨骼發育不良,小兒發育遲緩,身材矮小,動作遲鈍’骨骼萎軟,囟門遲閉,或見“雞胸”、“龜背”等;成人須發早白早脫,齒搖,健忘,足痿無力,男子少精不育,女子經閉不孕等。多見於小兒發育不良,成人不孕不育、性功能減退、早衰等疾患。

以上各種虛損病癥壹年四季都能發生,並不僅限於某壹季節才會見到。因此,對於虛證而言,無論它們在哪壹季節出現,都應該及時進補以保持健康的身體。

3.飲食進補的基本特點保健養生的四季食補並不等同於現代醫學的“營養學”和“飲食學”,它是在中醫基礎理論的指導下,總結了歷代食療營養的寶貴經驗而形成的,具有中醫學的鮮明特點。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1)預防為主預防為主的思想是祖國醫學的重要特點之壹。《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這種防患於未然的預防思想不僅貫徹在運用壹般的醫療行為(如藥物、針灸等)中,以防治疾病、消除各種致病因素,也充分體現在中醫食物的四季補養中。如《千金要方》中說:“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夫在身所以多疾此皆由……飲食不節故也。”指出不註意飲食營養衛生,是多種疾病發生的直接原因。說明了註意飲食衛生對保持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中醫的“預防”包括無病防病和有病防變兩重意義,四季食物療養也是如此。人體在未病之時或患病之後,都需要註意營養衛生和調理,並以飲食作為調治疾病、防止疾病加重或並發其他嚴重疾病的重要手段。只有在飲食療法效果不夠滿意或失效時,才訴諸藥物治療。如《千金要方·食治》相當明確地指出“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悅神爽誌,以資血氣。若能用食平病釋情遣疾者,可謂良醫。”《素問》亦強調指出在治療疾病的過程中,人們必須註意不要壹味用藥物攻伐病癥,而應該在用藥物除去大部分疾病以後,隨即用飲食調養正氣,祛盡余邪,否則藥物將會在治病的同時損及人體正氣。

(2)辨證配食辨證論治(就是在臨床治療時要根據不同的病情,結合病人的精神、體質以及環境等各種因素,全面綜合分析,從而正確地辨認出不同的“證”,然後針對不同的“證”施以恰當的治療,以達到治愈疾病的目的)是中醫治療學的壹條基本原則,是中醫的精髓之壹,這壹原則貫徹於中醫的多種療法中,同樣也體現在食物調養中。

多種疾病都有其飲食宜忌,講求飲食宜忌,是疾病能否早日痊愈,抑或趨於惡化的關鍵,必須十分註意。在中醫的食物調養中,特別重視脾胃功能。胃為水谷之海而具有腐熟水谷的功能,脾能運化水谷精微而把食物的精華輸送到全身,是後天給養的來源。因此脾胃功能的強弱,對於戰勝瘸邪、協調人體陰陽、強壯機體、扶正祛邪、恢復機體功能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壹般地說,大多數疾病的病程中,脾胃功能是減弱的,食欲大多呆滯,對此必須特別註意;即使是與病癥相宜的飲食,也應適當控制,切忌進食過多,反而增加脾胃負擔,以致不能消化而使疾病加重,或愈而復發即所謂“食復”,或引起其他病癥。對於虛弱的病人,雖然很需要在飲食上給以調補,但由於其脾胃功能衰減,因而不能以滋膩厚味來滋補,應給予清淡且易消化的補養食物,以促進食欲,逐漸增強脾胃功能。

總之,應根據病人脾胃消化、吸收、運化的功能狀態而給予不同的膳食,這是辨證配食中首先要考慮的問題。

其次,在辨證配食時,要根據病證的陰陽、虛實、寒熱,根據《內經》中提出的“虛者補之”、“實者瀉之”、“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等治療原則,分別給予不同的飲食治療。對虛證,要註意區別是陰虛還是陽虛而給予補養的食品,陽氣虛弱者應該甘溫益氣,以便陽氣旺盛,陰精虧損者應該補益精血,以使陰精充足;陰虛火旺者宜用甘涼清補(清補的食品主要有山藥、蓮子、百合、冰糖、桑椹、藕、豆腐、蜂蜜、赤小豆、綠豆、鴨、甲魚、蚌肉、鴨蛋、面筋、牛乳、薏苡仁、粳米、小麥等),陽虛畏寒者宜用辛甘溫補(溫補的食品主要有羊肉、牛肉、狗肉、雞、鴿、鱔魚、海參、淡菜、荔枝、桂圓、核桃、板栗、紅糖、胡蘿蔔、糯米等)。對於實證,則要辨別是哪種實邪,如病由熱邪引起,要給予清涼的飲食(如西瓜、鮮藕等),如病由寒邪引起,就要用溫熱的飲食(如幹姜、羊肉、紅糖等)。

再次,還要辨明疾病屬於哪壹臟腑,根據病癥所在的臟腑采用不同的飲食進補方法。如《靈樞·五味》曰:“脾病者,宜食糯米飯、牛肉、棗、葵;心病者,宜食麥、羊肉、杏、茸;腎病者,宜食大豆黃卷、豬肉、采、藿;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肺病者,宜食黃黍、雞肉、桃、蔥。”這種依據臟腑辨證進行配餐的飲食方法,並非雜亂搭配,毫無原則的,而是以中醫五行生克為其理論基礎的。例如牛肉、棗、葵等既用於脾病又用於肝病,這是由於甘可入脾補脾,而甘味又可以緩肝之苦急,不致使肝木偏旺而克脾土,從而使脾病得以康復。

此外,歷代的勞動人民還在實踐中總結了不少對某些疾病具有特殊效果的食補方法,如蔥白、豆豉驅散風寒,馬齒莧治痢疾,鯉魚、赤小豆利水等,都可以根據病情適當選用。以上所舉飲食進補的例子說明,在實際工作中如能掌握辨證配食這個食補原則,就能靈活變化,應付自如。

(3)性味辨解食物之所以具有治療作用,是因為它們與藥物壹樣,本身也有性味的偏勝。我們可以利用食物的不同性味,針對疾病的性質,采用正治、反治等方法,以調整人體氣血陰陽,祛邪扶正,使陰陽平衡,恢復健康。

藥有藥性,食物有食性,食陛和藥性壹樣,可分為四氣(或四性)五味,也就是寒熱溫涼、辛甘酸鹹苦。但是,食物的四性不如藥物的四性分得那麽清楚,壹般只分成溫熱性和寒涼性兩大類,而介乎兩大類之間者則歸入平性(即不冷不熱之類)。食物之溫熱寒涼,是根據它們對身體所產生的影響來決定的,能減輕或消除熱證的食物屬寒涼性(如發熱時食用的西瓜、梨或荸薺等),能減輕或消除寒證的食物壹般屬於溫熱性(如陽虛的人食用羊肉、生姜等食物)。

食物之性味必須與疾病的屬性相適應,不同的證有其不同的飲食禁忌。如寒證應忌生冷、瓜果等寒冷性食物,而宜食溫性、熱性食物;熱證宜食寒涼、平性食物,忌食溫熱性食物,應忌辛辣、姜、蔥、蒜、煙酒及油炸之類;陽虛宜溫補,忌食寒涼;陰虛者宜清補,忌食溫熱性食物。又如肺結核患者,大多數屬於陰虛體質,應禁忌辛辣動火、傷陰傷絡的食物,若食之可能引起咳血;水腫病者,必須忌鹽,因鹽屬鹹寒之品,可使水腫加重;肝陽上亢之體,應忌進食動風或動火之食物,若食辛辣、溫熱之物,易致動風升陽,使病情加劇。

食物的五味與治病的關系非常密切,不同昧的食物具有不同的治療作用。壹般認為:

辛味,具有行氣、活血、發散的作用,通常用以治療表證及氣血阻滯的食物多含有辛味(如蔥、姜、薄荷、辣椒、胡椒等),辛而溫的食物則兼能散寒。

甘味,具有和中緩急、補益中氣的作用,通常用以治療虛證及拘急疼痛的食物多為甘味(如蜂蜜、飴糖、甘草等),甘味食物而質潤者則兼能潤燥(如蜂蜜等)。

酸味,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通常用以治療虛汗、泄瀉和遺精諸證的食物多含有酸味(如烏梅、山植等)。

苦味,具有宣泄、燥濕的作用,通常用以治療熱證秘結心煩、肺氣上逆喘促,以及寒熱濕證的食物多含有苦味(如杏仁、苦瓜、萵苣等)。

成味,具有散結、軟堅的作用,通常用以治療硬結、瘰癧等的食物多含有成味(如海帶、海蜇、海藻等)。

此外,疾病所在的臟腑不同,其所需食物的味也不盡相同,《索問·五臟生成篇》說:“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腎欲鹹,此五味之所合也”。可見飲食進補與食物的“味”的密切天系,需要根據不同情況加以選擇。

(4)責在調和既然食物有不同之性味,各種性味又各歸於不同的臟腑,那麽要想保持健康,就必須講究食物的五味調和、註意食物補養的要求和宜忌,掌握其節制宜忌的規律,這樣才能達到有病治病,無病則強身防病,以及延年益壽的目的。

首先,食物的宣忌與正常人體的生長發育和生理活動,以及患病情況下的陰陽調和、機體修復、扶正祛邪等都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素問·六節藏象論》說:“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奉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意指人體應使攝入之食物五味比例協調,這樣才能使人體陰陽氣血及臟腑功能協調,正氣旺盛,身體健壯。偏嗜五味中的某壹味或幾味,五味即失去調和,則可由於五味有所偏勝,導致臟腑功能失調,正氣受損,病邪易乘虛而入。對於病人而言,五味之調和更要講究,切忌偏嗜某味,否則將加重病情,變證叢生。這是因為“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鹹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氣,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變嘔。甘走肉,多食之,令人煩心”,從而使人發生各種變證。同樣,對食物的寒熱溫涼,也應註意調和,不宜多食偏熱偏寒之食物。

飲食禁忌,是指患者在病癥過程及其恢復期,應當註意某些與疾病不相宜的食物不可食。尤其在疾病恢復期,由於人體病後邪氣甫去、正氣未充,腸胃不勝過度負擔,如仍貪食厚昧或飲食過飽,則腸胃復損,病邪復侵,病癥可能再度復發,中醫所謂“食復”、“病遺”即指此而言。如對外科瘡瘍,民間壹般有忌食某些魚類、海產等“發物”的說法。

還有,食物的搭配需要互相配合。將不同性味的食物適當搭配在壹起食用,可產生協同作用,使其更好地發揮治療作用。如黃芪加薏苡仁,可以加強滲濕利水作用;赤小豆配鯉魚,則利水作用更好;又如水產物壹般多屬寒性,烹調時需加蔥、姜等,目的之壹就是以蔥、姜的辛溫來調解水產食物的寒性。此外,還要十分講究藥物與食療的互相配合問題,即在藥療的同時要註意選擇與藥療相宜的食品。中醫書籍中提出了不少服藥時的食物禁忌,例如服牛膝時忌牛肉,商陸忌犬肉,桔梗、烏梅忌豬肉等等。這些經驗雖不壹定完全正確,但也值得我們參考、驗證。同時,應當註意食物的性味與所服藥物的性味有否矛盾。服熱藥時應配以熱性食物,若食了寒性食物,即能影響藥物的療效或引起不良反應,故必須盡量避免;服發汗解表藥時,要禁忌生冷及酸性食物,因酸性食物有收斂作用,會使藥物的發散作用不能發揮,從而影響療效;服滋補藥(如參類、鹿茸等)時,禁食蘿蔔,因為蘿蔔為破氣、傷氣之物,會使此類藥物失效;服健脾、和胃、寬中藥物時,忌食豆類、油膩食物等。

4.飲食進補的基本方法選擇具有不同功能的食物,或通過食物與中藥配伍,經加工,可以制成體現中醫汗、下、溫、清等不同法則的飲食,主要有補氣益脾法、補血滋陰法、補腎益精法和益胃生津法等。

(1)補氣益脾法補氣益脾法是補氣法與健脾法的總稱。補氣法具有補肺氣、益脾氣、增強臟腑功能、強壯體質等作用,適用於氣虛體質和氣虛證病人;益脾法具有健脾除濕、益氣升陷等功能,適用於脾虛體弱或表現為脾虛證的病人。

①補益肺氣法選用補益肺氣的食物,或補益肺氣的中藥與食物配伍,經烹調加工制成飲食,用以治療肺氣虛證的方法。如選用大棗、飴糖、蜂蜜、雞肉和人參、黨參、黃芪等,分別制作而成。常用於肺虛氣弱,喘息短氣,語聲低怯,易感冒或汗出等癥。

②補益脾氣法選用補益脾氣的食物,或補益脾氣的中藥與食物配伍,經烹調加工制成飲食,用以治療脾虛證的方法。如選用糯米、大棗、豬肚、雞肉、鵪鶉和黨參、白術、山藥等,分別制作而成。常用於脾虛,精神困頓,四肢乏力,食少便溏等癥。

⑤健脾除濕法選用健脾除濕的食物,或健脾除濕的中藥與食物配伍,經烹調加工制成飲食,治療脾虛濕困證的方法。如選用蓮子、芡實、薏苡仁、赤小豆、扁豆、茯苓、白術和鯽魚、鱔魚等,分別制作而成,常用於脾虛水濕不運,面浮身重,四肢腫脹,腸鳴、腹瀉等癥。

④益氣升陷法選用補益元氣的食物,或補氣升陽的中藥與食物配伍,經烹調加工制成飲食,治療氣虛下陷證的方法。如選用雞肉、羊肉、鴿肉、鯽魚、大棗制成飲食,治療氣不攝血證的方法,稱為益氣攝血法。如選用花生、大棗、龍眼肉、鱔魚、墨魚和黃芪、三七等,分別制作而成。常用於氣不攝血的吐血、便血、齒衄、肌衄、崩漏等癥。

(2)補血滋陰法補血滋陰法是補血法與滋陰法的合稱。補血法具有增強機體生血功能,補充血液不足和補心養肝、濡養身體等作用,適用於營血生化不足,久病血虛及各種失血後之血虛證;滋陰法具有滋補陰液、濡養筋骨、涵斂陽氣等功能,適用於陰虛體質或熱病久病後陰液不足的病人。

①益氣生血法選用具有益氣生血的食物,或補氣養血中藥與食物配伍,經烹調加工制成飲食,治療氣血虧虛證的方法。如選用胡蘿蔔、菠菜、花生、大棗、龍眼肉、雞肉、豬肝、羊肉和黃芪、當歸等,分別制作而成。常用於氣血兩虛之面色蒼白、爪甲無華、眩暈心悸等癥。

②補血養心法選用補血養心安神的食物,或具有補血養心的中藥與食物配伍,經烹調加工制成飲食,治療血不養心證的方法。如選用龍眼肉、荔枝、大棗、葡萄、豬心、雞肉和人參、當歸、酸棗仁、茯苓等,分別制作而成。常用於心血不足,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等癥。

⑤補血養肝法選用補血養肝的食物,或補血養肝的中藥與食物配伍,經烹調加工制成飲食,治療肝血不足證的方法。如選用胡蘿蔔、菠菜、豬肝、雞肝和枸杞、桑椹、何首烏、當歸等,分別制作而成。常用於肝血虧虛,視物昏花,眩暈脅痛,驚惕,手足麻木等癥。

④滋陰熄風法選用滋養肝陰、平肝熄風的食物,或滋陰熄風的中藥與食物配伍,經烹調加工制成飲食,治療陰虛風動證的方法。如選用桑椹、黑豆、鱉肉、牡蠣肉、雞子黃和龜板、鱉甲、白芍等,分別制作而成。常用於肝陰不足,虛風內動的手足蠕動,筋脈拘急,頭目眩暈等癥。

⑤滋陰清熱法選用滋陰清熱的食物,或滋陰清熱的中藥與食物配伍,經烹調加工制成飲食,治療陰虛陽盛證的方法。如選用梨、藕、龜肉、鱉肉、牛乳、雞子黃和生地黃、龜板、枸杞、桑椹等,分別制作而成。常用於陰虛火旺之五心煩熱,骨蒸盜汗,潮熱顴紅等癥。

(3)補腎益精法補腎益精法具有補腎氣、充元陽、填精髓、強筋骨等功能,適用於腎氣不足,精髓虧虛所致發育遲緩、早衰或遺精不育等癥。

①補腎滋陰法選用補腎滋陰的食物,或補腎滋陰的中藥與食物配伍,經烹調加工制成飲食,治療腎陰不足、精血虧虛證的方法。如選用芝麻、黑豆、枸杞、桑椹、牛乳、畢乳、豬腎等,分別制作而成。常用於腎虛虧損之眩暈耳鳴,腰膝酸軟,潮熱盜汗,消渴,遺精等癥。

②溫補腎氣法選用溫補腎氣的食物,或溫補腎氣的中藥與食物配伍,經烹調加工制成飲食,治療腎氣虛弱證的方法。如選用胡桃仁、栗子、韭菜、豇豆、狗肉、麻雀肉和肉蓯蓉、淫羊藿、附子等,分別制作而成。常用於腰膝酸軟,畏寒肢冷,夜尿清長,陽痿,遺精等癥。

④填精補髓法選用填精補髓的食物,或補腎益精的中藥與食物配伍,經烹調加工制成飲食,治療精髓不足證的方法。如選用芝麻、黑豆、龜肉、海參、淡菜、豬脊髓、羊脊髓和肉蓯蓉、鹿茸、枸杞等,分別制作而成。常用於腎精虧虛之腰膝酸痛,足膝痿軟,須發早白,虛贏少氣,發育遲緩等癥。

(4)益胃生津法益胃生津法是益胃生津法與潤燥生津法的合稱。益胃生津法具有益胃陰、生津液的功能,適用於津液不足之消渴口幹,便秘等癥;潤燥生津法具有潤肺燥、生津液的功能,適用於肺燥津傷,咳嗽咽幹等癥。

①益胃生津法選用養胃陰、生津液的食物,或益陰生津的中藥與食物配伍,經烹調加工制成飲食,治療胃陰虛虧或津枯腸燥的方法。如選用梨、甘蔗、荸薺、藕、牛乳、芝麻、蜂蜜和麥冬、石斛等,分別制作而成。常用於胃陰不足,口渴口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