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就口味而言,有:甜味、鹹味、鹹甜和辣味;
③餡料方面,有五仁、紅豆沙、冰糖、芝麻、火腿月餅等。
④按餅皮分,有三類:果肉餅皮、混合糖餅皮和糕點餅皮;
⑤就造型而言,有光滑月餅、花邊月餅、孫悟空月餅和生日蛋糕。
目前,中國的月餅可分為五類:北京、天津、廣州、江蘇和潮州。
近年來,新款式的月餅層出不窮。
1.冰皮月餅:特點是餅皮不需要烘烤,冷凍後食用。表皮主要為透明的乳白色,也有紫、綠、紅、黃等顏色。口味不同,外觀非常和諧有趣。
(2)果蔬月餅:它的特點是餡料柔軟,口味各異,包括哈密瓜、菠蘿、荔枝、草莓、冬瓜、芋頭、烏梅、橙子等。和果汁或果肉,所以它有壹個新鮮和甜蜜的味道。
(3)海鮮月餅:是壹種比較珍貴的月餅,包括鮑魚、魚翅、紫菜、雷柱等。它味道微鹹,以其甜味而聞名。
梁娜月餅:它是由百合、綠豆和茶葉混合而成的月餅餡。這是最新的理念,具有滋潤和美容的效果。
⑤椰奶月餅:餡料由鮮榨椰汁、淡牛奶和瓜果制成,含糖量和含油量低,口感香甜,椰香濃郁,入口留香。具有滋潤、健胃、美容的作用。
⑥茶月餅:又稱新茶道月餅,以新綠茶為主要餡料,口味清淡清香。有壹種茶泥月餅,是用烏龍茶汁拌蓮蓉,更鮮。
⑦健康月餅:這是前年才出現的功能性月餅,包括人參月餅、鈣月餅、藥膳月餅和碘月餅。
8形象形月餅:以前叫豬肉餅,餡料較硬,多為兒童食用;生動的外觀,它是兒童的新寵物。
⑨迷妳月餅:主要造型小巧玲瓏,做法精致典雅。三:壹些人使用刀叉,而另壹些人直接吃飯。四:全國各民族的中秋節習俗或多或少都有差異。
給妳壹篇文章讀。
中秋節期間,人們的主要活動是賞月和吃月餅。
享受明亮的滿月
在中秋節,中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中有“秋暮夕月”的記載,即祭拜月神。在周朝,每年的中秋之夜都要舉行迎寒祭月活動。擺壹個大香桌,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少不了的。西瓜必須切成蓮花形狀。
在唐朝,中秋節賞月玩月是相當流行的。在宋朝,中秋節更流行賞月。據《東京之夢》記載:“中秋之夜,貴家裝飾臺閣,百姓爭食館月”。這壹天,北京所有的商店和餐館都要重新裝飾門面,在牌樓上系上絲綢飾品,出售新鮮水果和精致食品,夜市非常熱鬧。許多人登上陽臺,壹些富裕的家庭在他們的涼亭上賞月,並安排食物或家庭宴會,讓孩子們團聚並壹起談論它。
明清以後,中秋節賞月的習俗依然如故。很多地方形成了燒香、種中秋樹、點塔燈、放天燈、走月、舞龍等特殊習俗。
吃月餅
中國城鄉居民都有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俗話說:“八月十五日滿,中秋月餅又甜又香”。月餅最初是用來祭祀月神的。“月餅”壹詞最早出現在南宋詩人吳的《梁璐夢》中。那時,它只是壹種像淩華蛋糕壹樣的蛋糕狀食物。後來,人們逐漸將中秋節與品嘗象征著家庭團聚的月餅結合起來。
月餅最初是在家中制作的,清代袁枚的《隨園食單》中記載了月餅的做法。到了現代,有了專門制作月餅的作坊,月餅的制作變得越來越精細,餡料精美,外觀精美。月餅的外面還印有各種精美的圖案,如“嫦娥奔月”、“銀河夜月”和“三潭印月”。以圓月示人團圓,以圓月餅示人永生,寄托對家鄉和親人的思念,祈求豐收幸福,已成為世界各地人民的心願。月餅還被用作饋贈親友和聯絡感情的禮物。
其他中秋節習俗
中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風俗各異。中秋節的慶祝方式也多種多樣,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在福建浦城,為了長壽,女性在中秋節期間必須穿過南浦大橋。在建寧,中秋節晚上掛燈籠是向月宮求子的好兆頭。上杭縣的人們慶祝中秋節,他們的大多數孩子在拜月時都會被邀請去看望他們的父母。龍巖人吃月餅時,父母會在中心挖出直徑兩三寸的圓餅給長輩吃,這意味著這個秘密不能告訴晚輩。這壹習俗源於月餅含有反元殺信息的傳說。在金門過中秋節之前,拜月應該祭拜上帝。
廣東潮汕有中秋節拜月的習俗,主要是針對婦女和兒童。有句俗話叫“男不滿月,女不祭竈”。晚上,當明月升起時,婦女們在院子裏和陽臺上設案祈禱。銀蠟燭燃燒得很高,香煙揮之不去,桌子上擺滿了好水果和蛋糕作為祭品。當地還有中秋節吃芋頭的習俗。潮汕有句俗話:“江對嘴,芋頭當飯吃。”8月,正是芋頭的收獲季節,農民習慣用芋頭祭祖。這當然與農耕有關,但民間還有壹個流傳很廣的傳說:1279年,蒙古貴族滅南宋,建立元朝,殘酷統治漢人。瑪法抵禦元朝。城破後,百姓被屠殺。後人為了不忘胡人統治的苦難,便以芋頭與“胡頭”諧音,形似人頭,以此祭奠祖先,代代相傳至今。
中秋節晚上燒塔在壹些地方也很流行。塔的高度從1-3米不等,大多由碎瓦片制成。大型塔也是由磚塊制成,約占塔高的1/4,然後用瓦片堆疊,頂部留有塔口,用於輸送燃料。在中秋節晚上,它將被點燃並燃燒。燃料是木頭、竹子、谷殼等。火旺時會澆松香粉助威,十分壯觀。民間也有燒佛塔的規定。誰將寶塔燒成滿堂紅,誰就會獲勝,而那些在燃燒過程中失敗或倒塌的人就會失敗。獲勝者將由主人授予彩旗、獎金或獎品。據說,燒塔也是元末漢族人民反抗殘酷統治者和中秋起義的起源。
在中秋節期間,江南的民俗也多種多樣。南京人中秋節愛吃月餅,壹定要吃金陵名菜桂花鴨。“桂花鴨”應該是在肉桂香的時候上市的,肥而不膩,味道鮮美。喝完酒後,必須吃壹小塊糖芋頭,並將其與肉桂果肉壹起倒入。美景不言而喻。“桂漿”因屈原《楚辭·少司命》和“扶北閉關飲桂漿”而得名。肉桂果肉是壹種桂花,在中秋節前後采摘,用糖和酸梅腌制。江南女子善於把詩詞歌賦變成餐桌上的佳肴。南京人與家人壹起賞月,這被稱為“慶祝團圓”,集體坐著喝酒被稱為“滿月”,在市場上旅行被稱為“漫步月球”。
明初,南京有壹座賞月樓和壹座戲月橋。清代在獅山下建了壹座觀月樓,都是供人們賞月的,玩賞月橋的人最多。當明月高掛時,人們壹起爬上月亮塔,玩月亮橋,壹起欣賞玉兔。“打月橋”位於秦淮河畔,夫子廟旁邊,是名妓馬湘蘭的府邸。這壹天晚上,學者們聚集在橋上吹笛唱歌,追憶牛渚與月亮玩耍並對著月亮寫詩,因此被稱為玩月橋。明朝滅亡後,逐漸衰落,後人有詩雲:“風流南宋已盡,留西風長板橋,但我記得坐在玉人橋上,在月光下教吹笛子。”長板橋,原月亮橋。近年來,南京夫子廟進行了修繕,修復了明清時期的壹些亭臺樓閣,並疏浚了河道。直到中秋節,妳可以壹起享受玩月亮的樂趣。
在江蘇省無錫縣,中秋節晚上燒香是必要的。香桶四周有紗絹,畫的是月宮裏的風景。還有用線香編織的香棒,上面插著紙魁星和彩色橫幅。上海人的中秋宴席是有桂花蜂蜜酒相伴的。
在江西省吉安縣的中秋節晚上,每個村莊都用稻草燒瓦罐。瓦罐發紅後,將醋放入其中。這時,會有壹股香味飄滿整個村莊。在忻城縣的中秋節期間,草燈籠從8月11日晚上壹直掛到了8月17日。
安徽省婺源縣,孩子們在中秋節期間用磚塊建造空心寶塔。塔上懸掛著窗簾、匾額等裝飾品,塔前擺放著壹張桌子,陳列著供奉“塔神”的各種器具。晚上,裏裏外外都點著燈和蠟燭。雞西中秋節的孩子們在玩中秋鞭炮。中秋炮是用稻草紮成辮子,浸泡後拿起來砸石頭,發出巨響,有遊龍的習俗。火龍是用草做成的龍,裏面插著香。當妳參觀龍時,會有鑼鼓隊,在被送到河邊之前,他們會在村莊裏巡回演出。
在四川省,除了在中秋節吃月餅,人們還吃蛋糕、鴨子、芝麻餅和蜂蜜餅。在壹些地方,橙色的燈籠也被點燃並掛在門口慶祝。還有孩子在柚子上焚香,沿街跳舞,這被稱為“跳舞的流星球”。嘉定縣的中秋節因祭祀土地神和表演雜劇、聲樂和文物而被稱為“觀會”。
在北方,山東省慶雲縣的農民在8月15日祭祀大地谷神,這被稱為“年輕的苗族社會”。諸城、臨沂、即墨等地除了賞月也要祭拜祖先。冠縣、萊陽、廣饒和郵政城的房東也在中秋節招待房客。即墨中秋節吃壹種叫“麥箭”的喜慶食品。山西六安在中秋節設宴招待女婿。大通縣稱月餅為團圓餅,中秋節晚上守夜是壹種習俗。
河北萬全縣稱中秋節為“小元旦”,月光紙上繪有太陰邢俊和關帝夜讀春秋的圖像。河間縣人認為仲秋雨是苦雨。如果中秋節下雨,當地人認為蔬菜壹定不好吃。
在陜西省西鄉縣的中秋之夜,男人們去劃船和爬懸崖,女人們安排了壹場盛大的宴會。無論貧窮還是富有,妳都必須吃西瓜。在中秋節,有鼓手沿著門吹鼓要錢。在洛川縣,父母帶領學生為丈夫帶禮物,午餐比學校的晚餐更多。
壹些地方還形成了許多特殊的中秋節習俗。除了賞月、祭月和吃月餅之外,還有香港的舞龍、安徽的打樁塔、廣州的中秋節、晉江的燒塔男孩、蘇州石湖的賞月、戴的、苗的跳月、董的偷月盤和高山的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