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條豆漿的官宣早已深入人心,油條胡辣湯、油條豆腐腦的搭配,也是不少人心中不可拆分的鎖定CP。在杭州人的心中,醬油才是賦予油條靈魂的壹味靈丹妙藥。壹根油條壹碗粥,再來壹點醬油,這是杭州早餐的古早味。鮮香的醬油浸潤了油條的綿軟,經由牙齒的觸碰,自油條脆嫩的表皮溢出,鹹鮮的味道喚醒了整個清晨。
萬物皆可涮火鍋,是四川人的美食心得。酥香綿軟的油條,必然不能躲過火鍋的洗禮。油條下至火鍋內,與鍋內的紅油纏綿起舞,起伏翻滾之間,先人壹步喝足鍋內的湯汁精華。灌滿湯汁的油條,體態更為膨脹,筷子稍壹觸及,湯汁便自油條表層溢出。
油條涮火鍋、泡麻辣燙,‘詭異’的搭配,卻生出奇特的滋味。
入口後,油條溢出的湯汁,像壹顆火鍋炸彈,瞬間占據了味蕾高地。爛軟的油條,繼而補上了後味,蓬松的面塊早已將面粉的彈性撐到極致,面粉的厚重滋味被濃郁的火鍋湯汁掩蓋,倒莫名作用出壹種類似魚肉的嫩滑口感。
艇仔粥不僅在早茶上供應,更是老廣宵夜的心頭好。
食材豐富、加入油條絲的艇仔粥,承載了不少老廣的鄉愁。‘艇仔粥,艇仔粥,爽口清香唔使焗,壹毫幾分有壹碗,好味食到耳仔郁。’由昔日珠江三角洲上的疍民創造的艇仔粥,見證了百年廣州‘遊船河,啖蝦啜粥’的過往。
艇仔粥多以魚骨、雞骨做底,加入稻米熬制成粥。待得粥底煮熟,將生魚片、叉燒片、魷魚絲、海蜇絲等食材墊於碗底,而後滾粥沖入,碗內的食材被壹燙即熟,最後撒入壹捧香脆的炸花生和油條絲,便是壹款經典的廣府粥品。
艇仔粥雖以食材豐富著稱,飄在上層的油條絲依然吸睛無數。
豐富的海鮮食材,並未掩蓋油條的酥脆。剛出水的海鮮,魚鮮肉美,被米粥包裹出綿滑細膩的口感。油炸的花生米和油條絲,中和海鮮粥底的腥味之余,又淡化了掛羹米粥的糊口之感。
在砵仔焗魚腸、菠蘿油條蝦等菜肴中,油條的味道同樣不可忽視。以油條為主菜的絲瓜炒油條、八寶油條、西紅柿炒油條,也是不少人定義油條的地道吃法。
蔥包燴是杭州民間的傳統小吃,和油條的誕生不無關系。南宋時,嶽飛因被秦檜設計,被害於杭州風波亭,杭州百姓皆為之悲憤感懷。杭州的壹位面點師傅,特意和面搓揉成兩個象征秦檜夫婦的面人,丟至油鍋中煎炸,取名為‘油炸檜兒’、‘油炸鬼’,壹時間,口吞油炸檜兒成為杭州百姓表達憤懣情緒的出口。為避免秦檜的報復,機智的杭州百姓,以‘燴’代‘檜’,將其更名為油炸燴。
在杭州的巷子深處,很容易看見古樸的蔥包燴小攤。
類似油條多成雙入對,蔥包燴也要兩個夾在壹起才夠味。薄薄的面餅裹上剛出鍋的油條和青翠的小香蔥,平攤在鐵鍋之上壓烤,片刻後,蔥段飄出香味,透過脆黃的面皮,露出若隱若現的翠綠。而後刷上壹層稠香柔滑的甜面醬,封存了蔥段和油條的濃郁香味,只需咬上壹口,便可獲悉最地道的杭州味道。
粢飯團、大餅、油條和豆漿,合稱為上海早點的四大金剛。與其他三種食物相較,粢飯團有些許‘面生’。傳統粢飯團以稻米和糯米做皮,中間夾裹火腿肉糜及油煎後的鹹菜。後來,隨著食材的豐富,肉松、鹹蛋、鹵蛋等食材也隨之加入。無論食材如何變更,剛出鍋的油條切段,永遠是粢飯團的點睛之筆。
作為早茶上的常客,炸兩在廣東、香港壹帶頗受歡迎。上世紀40年代,廣州淪陷後,泮塘鄉有家叫做‘嚼荷仙館’的茶居師傅為應付當時的物資緊缺,創造了油條與腸粉相結合的炸兩。
爽滑脆嫩的炸兩,是廣東人喝粥的最佳拍檔。不同於上述小吃使用的新鮮油條,廣東炸兩以隔夜油條為美。隔夜的油條,用腸粉包裹後切成小塊,淋上豉油,最後撒上壹把蔥花作為點綴。金黃的油條、皎潔的腸粉、青翠的蔥花、醬色的豉油,雅致的配色,不免讓人食欲大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