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貴州有什麽油炸的美食?

貴州有什麽油炸的美食?

提到油炸食物,首先想到的是油炸粑,酥脆爽口,軟糯香甜,滿滿兒時的記憶。

說到油炸粑,有壹句順口溜:油炸粑、油炸粑,壹嘴咬個大洋叉!

記得小時候媽媽常帶著我去趕鄉場,午餐必吃的就是油炸粑,5毛錢壹個,守在小販鍋邊,任憑烈日照射、灰塵撲鼻,始終擋不住我對油炸粑熱愛,壹吃就是三五幾個,當小販收攤時,我還意猶未盡,摸摸肚皮,想想要是還有的話,還能再吃它三兩個!

雖然吃得夠爽,但也心疼媽媽那手中攥得緊緊的人民幣,握了壹天自己都沒舍得吃,卻被我壹餐就花光了!

長大後,我深知母親手中的錢來之容易,正如壹個油炸粑的產生過程壹樣,艱難而復雜!

油炸粑算是貴州民間的老手藝了,在那個機器還沒有普及的年代,壹個小小的純手工油炸粑,需要至少6道工序。

不要嫌我煩,且聽我娓娓道來:

第壹道,秋收稻米成熟時,需要用罐鬥脫粒,然後在太陽底下曬幹;

第二道,曬幹後的稻谷,通過碓窩來進行脫殼,有句諺語叫:人工沖碓,汗流浹背!可見多麽容易。脫殼後,再進行米粒與稻米殼分離,用到的是簸箕和篩子;

第三道,有了白花花的糯米,下壹步就要進行壹夜的溫水浸泡,然後洗米(洗的目的是保證做出來的粑粑更白,更有食欲。)再到火上進行木桶蒸。

第四道,蒸好後的糯米飯,倒進木盆或者石盆裏,用木棍進行捶打,直至米粒全部被搗碎,變成粘乎乎的粑粑。

第五道,在打粑粑的過程中,需要同時做好豆沙,豆沙是糯米粑最好的“引子”,做不好,再好的粑粑也不好吃。豆沙做好後,就是包的過程,為了有賣相,包最為重要,非常考驗手藝,包的不好,買的人也就會很少。

第六道,包好的粑粑只能叫豆沙粑,要成為油炸粑還需要最後壹道工序——油炸。這個過程也非常講究,油要選上好的菜籽油,以保證油炸粑色香味俱全,同時也要掌握好火候,火大了容易糊,火小了容易粘鍋,要做到“外焦裏嫩、酥脆爽口”,不是壹朝壹夕的,需要千百便的反復試驗。

所以,油炸粑算是貴州的老手藝了。

如果說小時候油炸粑讓人垂涎欲滴,那麽炸洋芋則讓我小時候欲罷不能!

記得上小學時,由於離家遠,中午不能回家吃午飯,爸媽就會給壹毛錢,好不容易熬到中午,放下書包,以百米加速度跑到炸洋芋的攤位上,開始享受美食。壹毛錢壹串,壹串三片洋芋,配以辣椒大快朵頤。

由於過於饑餓,聰明的同學都會多放辣椒,更過分的是,由於洋芋是片狀,很多人將洋芋串放平,在洋芋片上堆上壹層厚厚的辣椒,吃完後,辣得氣都喘不過來,此時,迅速擰開水龍頭,咕咚咕咚喝壹頓飽,待辣味散盡,已算是飽餐壹頓。後來老板也變聰明了,在辣椒粉裏加了很多鹽,鹽多辣少,我們的投機取巧最後已不復存在。

如今,在貴陽生活,有時午飯還會選擇油炸粑和油炸洋芋,但已吃不出兒時那種香味,那種垂涎欲滴和欲罷不能的感覺只能留在回憶中。

不過,進城後,我們又嘗到了新的美食——炸雞。

小時候,生活在農村,雞要麽用來燉,要麽用來炒,油炸,進城後頭壹回嘗到。

我第壹次嘗到的炸雞是在德克士,記得是8年前,當路過壹家德克士店時,壹股香味撲鼻而來,心想這是壹家什麽樣的店鋪,進去壹看,炸雞的廣告頓時讓人產生食欲,那時候並不知道雞用來炸後是什麽味道,好奇心驅使,我買了壹直“槍手”炸雞腿,拿在手裏,香味令人沈醉,壹口下去,外殼香脆,肉嫩多汁,久久舍不得下咽。如果說油炸粑的外焦裏嫩是青銅,那麽炸雞則是王者。

吃完壹只,還想再來。不過,由於第壹次進店,吃多了別人看到比較尷尬。自那以後,周末或節假日,偶爾會去德克士、肯德基、麥當勞等店吃炸雞翅、雞腿、雞柳等美食,已混成老油條的我,如今不再害怕尷尬了,有句話說得好:只要我尷尬,尷尬的是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