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刺身的飲食文化

刺身的飲食文化

中國早於周朝就已有吃生魚片(魚膾)的記載,最早可追溯至周宣王五年(公元前823年)。出土青銅器“兮甲盤”的銘文記載,當年周師於彭衙(今陜西白水縣之內)迎擊獫狁,凱旋而歸。大將尹吉甫私宴張仲及其他友人,主菜是燒甲魚加生鯉魚片。《詩經。小雅。六月》記載了這件事:“飲禦諸友,炮鱉膾鯉”,“膾鯉”就是生鯉魚。《禮記》又有:“膾,春用蔥,秋用芥”,《論語》中又有對膾等食品“不得其醬不食”的記述,故先秦之時的生魚膾當用加蔥、芥的醬來調味。《孟子。盡心下》亦有提及膾。曾晰嗜羊棗,而曾子不忍食羊棗。公孫醜問曰:“膾炙與羊棗孰美?”孟子曰:“膾炙哉!”公孫醜曰:“然則曾子何為食膾炙而不食羊棗?”曰:“膾炙所同也,羊棗所獨也。諱名不諱姓,姓所同也,名所獨也。”這亦是成語“膾炙人口”的由來,原意是指膾炙的美味,後來指作品受歡迎和為人熟悉。

刺身是日本料理中最具特色的美食。據記載,公元14世紀時,日本人吃刺身便已經成為時尚,那時的人用“膾”字來概括刺身和類似刺身的食品。當時的“膾”是指生的魚絲和肉絲,也可指醋泡的魚絲和肉絲,而那時刺身只是“膾”的壹種烹調技法。直到15世紀,醬油傳入日本並被廣泛使用以後,刺身才逐漸蘸醬油。

sashimi(刺身)壹詞是日本室町時代(1392-1573年)開始產生的。關於這個詞的來源有許多種說法:

壹種解釋是“刺身”是tachimi的轉音。tachi是日本的刀的稱呼。(《言元梯》)

壹種解釋則認為“刺身”是“左進”之義。(《黃昏隨筆》)“左”的音讀是sa;“進”的音讀是shin。富山縣正好把“刺身”讀成sashin。

壹般的解釋是:“刺”為切成小塊或薄片,或解釋為切成並擺放成拼盤。至於“身”則大多解釋為肉。

另壹種解釋是:“刺”是串起來的意思,因串起魚腮而得名;而“身”就是腮的稱呼。

此外,還有將“刺身”解釋為覆蓋品,因切成薄片的魚肉可以在做壽司時覆蓋其上而得名。

1954年12月21日郭沫若曾在日本《朝日新聞》上發表《刺身論》。郭認為:sashimi來自中國語的“三滲”。所謂三滲可能就是用醬油、醋和生姜汁三種來食用生魚片。他說:samsham(三滲)的發音因日本人不能發鼻音而說成sashimi。正如日本人把“甘”(kam)發成ama,把“暗”(am)念成yami那樣。這個解釋十分符合郭沫若的十分浪漫和想象力超常的特點,可惜的是,至今還沒有發現什麽具體的材料可以支持他的說法。

比較有價值的是日本安田德太郎的在《〈天孫族〉附表》中的考證,他指出:“肉”在馬來地區的Suman語裏稱為sich,在Sakay語裏是sach,在喜馬拉雅地區的Repucha語中則是man。sich,sach可以同 sashimi 中的 sashi 相聯系, man 則可以同 sashimi 中的 mi相聯系。他認為在這前後兩種語言裏存在著日語sashi 和mi的來源。 刺身的早期名稱

關於中國食用生魚片的記載,最早追溯至東漢趙曄的《吳越春秋》,據《吳越春秋。闔閭內傳》所載,吳軍攻破楚郢都後,吳王闔閭設魚膾席慰勞伍子胥,吳地才有了魚膾,當時是西元前505年。雖然《吳越春秋》的內容,許多來自民間傳說,不全可信,但在沒有其他資料的情況下亦可作為參考。

秦漢魏晉南北朝,秦漢之後,牛、羊等家畜和野獸的膾漸少見,膾通常都是魚膾,又衍生出壹個“鲙”字專指生魚片。“膾”和“鲙”經常混用,但不可與表示用火加工食物的“燴”字混淆。

東漢時,廣陵太守陳登很愛吃生魚膾,因為過量食用而得腸道傳染病及寄生蟲壹類的重病,後經名醫華佗醫治才康復,但他康復後仍然繼續吃生魚片,終因為貪吃生魚片而死。

魚膾在古代是很普遍的食品,東漢應劭在《風俗通義》收錄了各地的風俗習慣和奇人奇事,其中壹條是:“祝阿(今山東齊河縣祝阿鎮)不食生魚”。代表了應劭認為不食生魚是奇風異俗。祝阿人這個習俗壹直堅持到隋朝,在《隋書。地理誌》中亦有記載。

三國魏的曹植也喜歡吃魚生,他的《名都篇》裏有:“膾鯉臇胎蝦,炮鱉炙熊蹯”,把魚生蘸著小蝦醬吃。

“膾”是指生的魚絲、肉絲,也可指醋泡的魚絲、肉絲。而sashimi(刺身)在那時只是指“膾”的壹種烹調技法。只是到了醬油傳入日本並廣泛使用後,“刺身”(sashimi)才發展成指稱類似刺身的名稱。

刺身的書寫形式

“刺身”二字是用訓讀漢字書寫的形式;古時也常用假名書寫(如《禦湯殿上日記》文明十五年十月壹日,即公元1483年)。前兩個音節sashi用“刺”來書寫。最初寫法並不穩定,古代曾經使用過“指味、差身、差味、差酢、刺子、刺躬”,讀音都是sashimi,較多的是用“指身”來書寫(見《鈴鹿家記》,應永六年,即公元1399年)。“指”讀音也是sashi;後來覺得與“指”無關,而是動刀子的,於是找到了有立刀旁的“刺”,於是也就把sashi解釋成“切拼盤”和“切好並擺好”。這確乎有點俗詞源學的味道。後壹個音節mi 倒是多用“身”來書寫,意思是指肉。至於用“味”來書寫,則顯然也是望“音”生義的想當然。

刺身的異名

“刺身”原是關東地區的稱呼,有的時候也被稱為“uchimi”(“打身”,意為覆蓋物)和“tsukurimi”(“作身”,意為拼盤。是關西的壹種稱呼,壹般簡單稱為tsukuri;也可稱為tsukuritoiu)。

至於“刺身”壹詞在日本還有多種方言的語音變異,如:富山縣的sashin和shyashin;八丈島的sasumi;靜岡縣、鳥取縣的shyashi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