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廣”味——粵菜之姓,廣飲廣食
廣東、廣州姓“廣”。粵菜也姓“廣”。“廣”源於漢武帝平定南越國後下的聖旨“初開粵地宜廣布恩信也”(肇慶廣信塔見證)。
取材之“廣”
天上飛的
地上爬的
水中遊的
文化內涵之“廣”
海納百川、有容為大是海洋文化底蘊之“廣”
集東西南北、融古今中外是文化內涵之“廣”
廣飲廣食、和味是嶺南飲食文化之“廣”
太陽、海洋、養生之羊是嶺南食文化生命活力之“廣”
2、鮮味——美味之底,成人之美
粵菜是鮮味的代表作。
粵菜特色:清鮮爽嫩滑。
鮮味是采中之白,猶如畫畫時紙越白越出彩。粵菜好吃,就在於鮮味做底與鮮味出味、和味、矯味、滋味的成人之美。
調味之理:鮮味是美味之魂,飲食為要美,調好鹹和鮮。
調味之技:選料重鮮
制作保鮮
調味求鮮
熬湯取鮮
3、和味——五味調和,百味鮮香
粵民對美食的追求與贊賞是“和味”
“和味”是粵菜味“全”、“味”廣、“味”美的基礎
和味牛雜
老火靚湯是“和味”的代表作
“和味”是“和而不同”的飲食表現形式
漢字文明:“和”字是“口”中有“禾”(穗、谷),“味”字是“口”中有“羊”(未,生肖羊)
4、正味——調和別味
甘味是正味,過濃時不形成刺激;
酸、辛、鹹、苦是別味,過濃時即形成刺激;
甘味甜味(糖)、鮮味(味精)、甘味(甘草)是正味,酸、辛、鹹、苦都有濃淡程度之別,,所以稱“別味”;
刺激的“別味”經過甘味諧調,達到中和後不再感覺刺激,所以甘味又是壹種減少刺激的“輔味”。(甜酸適中,鹹淡適中)
粵語之“正”通河南話的“中”,“正午”就是“中午”;古字“午”同“五”——陰陽在天地間交午。(如中午的太陽照樹影,不偏不斜)
崇“正”就是崇“中”、崇“和”。
5、本味——淡味出真,自然為本
有味者使之出
百菜百味
壹菜壹格
各見其美
(代表菜肴:淡菜,鹽水菜心,白切雞)
《本味篇》世界上第壹部烹飪專著
三、粵菜鮮味之道
“鮮”不但是粵菜的基礎物質(原料、調味品),“鮮味”還是“味道”的最好載體。鮮味之道:
出味,有味者使之出——成人之美心靈美;
和味,五味調和百味香——各見其美調和美;
入味,無味者使之入——“鮮”人為主麗質美;
矯味,異味者使之除——揚長避短去不足存美;
滋味,改善口感適口美——可口鮮美感覺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