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附近有個城市叫鹽城,漢朝時將古射陽縣(今揚州寶應縣壹帶)東部靠黃海的壹部分劃出來單獨設縣,因這裏遍地皆為煮鹽亭場,到處是運鹽的鹽河,故命名為“鹽瀆縣”,東晉義熙七年(公元411年),鹽瀆縣改名鹽城縣,此為現名之始,“鹽城”之名使用至今。
因鹽業發達,所以明清時期大量鹽商齊聚鹽城附近的大城市揚州,其中又以徽商為主。別看今天的揚州那麽拉胯,明清時揚州可是東南地區和南京、蘇州、杭州齊名的四大名城,類似今天的壹線城市。
而鹽商們雖然富可敵國,但是在政治上基本上不得勢,古代講究士農工商,商人雖然是最有錢的,但是 社會 地位是最低的。雖然有徽商胡雪巖這樣成功的紅頂商人,但最終還是被朝廷查封當鋪、商號等,在貧恨交加中郁郁而終。
因為政治上的不得勢,揚州商人們退而求其次,在生活上有所追求,甚至不惜窮其金而追求極值的東西,最典型的就是揚州 美食 、揚州園林、揚州瘦馬三樣東西。
很多地方的 美食 追求山珍海味,如閩菜的佛跳墻,通常選用鮑魚、海參、魚唇、牦牛皮膠、杏鮑菇、蹄筋、花菇、墨魚、瑤柱、鵪鶉蛋等匯聚到壹起,加入高湯和福建老酒,文火煨制而成。
粵菜的名菜經常有鮑魚、東星斑、官燕、大龍蝦、魚翅等等。
魯菜講求鹹鮮純正,突出本味。鹹鮮為主火候精湛,精於制湯,善烹海味,魯菜經典菜品也有蔥燒海參、三絲魚翅、扒原殼鮑魚、油燜大蝦、紅燒大蝦、雨前蝦仁、清湯官燕、鍋塌黃魚等山珍海鮮。
而揚州菜可能是這群富可敵國的揚州商人吃慣了山珍海味,所以很少看見各種山珍海味作為食材,反而多是壹些平價的食材。
如大煮幹絲,豆皮絲本來是廉價的食材,但是揚州廚子們又加了豬油炒過的蝦仁,雞絲,火腿絲,姜絲等提味,又加入雞湯。所以鮮美可口。
又如獅子頭,看似是肉圓,但也不是簡單的肉圓,而是三分肥肉七分瘦肉的五花肉剁碎了,再加入雞蛋、荸薺、香菇丁等增加口感,同樣也是要雞湯清蒸。考究的還要點綴壹些蟹黃。
文思豆腐就更加有意思了,豆腐本是窮人常吃的食材,揚州廚子卻挖空心思的把豆腐切成細絲,可見刀功之精致。
不過現在有了神器,做文思豆腐不會太麻煩了。
又比如三套鴨,壹只香氣四溢上好的肥鴨拆開,裏面是壹只野鴨或者雞,再用匕首剖開,卻是壹只小巧的乳鴿,有的更是破開乳鴿肚子還有壹只晶瑩的鴿蛋。鴨子、野鴨、雞(鴿子都是尋常之物,但別出心裁的如俄羅斯套娃壹樣壹物套壹物。當然還是少不了熟 火腿 片、水發 冬菇 、冬筍片、 雞肫 、雞肝等精選輔料。
鰱魚本來也是平價食材,但是揚州廚子們考慮揚州商人們吃魚吐骨頭不方便,直接把魚骨頭都拆除了,但魚頭大致形狀還在,從此吃魚終於不用吐骨頭了。
類似的還有扒燒整豬頭,新鮮的豬頭去除骨頭、毛,從中間切開後洗凈,放入鍋中加入醬油、鹽、冰糖等調品料煮爛即可食用。
鱖魚本來屬於中等價值的魚類,比普通的鯽魚、草魚便宜,但又比大黃魚、東星斑以及大龍蝦、鮑魚等便宜。揚州廚師就把魚身體切成壹道壹道,再油炸壹下,形似壹條松鼠的尾巴,所以叫松鼠鱖魚,也叫松鼠桂魚。
總結壹下,揚州商人們吃膩了山珍海味,所以經典揚州菜多為平價食材,但是以刀功見長,且加了很多往往價值不菲的輔材進行提鮮,卻又不喧賓奪主,平淡中見大美味。怪不得頻頻出沒於《紅樓夢》中,也是我國國宴的基礎菜系。
對 美食 的解釋應該很簡單,就是適合大眾口味的飲食,妳喜歡、我喜歡、大家喜歡,就是好東西!
這小子是個欠揍的主,怪他爹媽,沒家教,不知天高地厚,敢這樣講話。
中國有八大菜系,誰也不敢說誰天下第壹,只能說各有特色。
淮揚菜,指淮陰揚州地區的菜系,沒說揚淮菜的吧,為什麽?自己去想。
到福建廣東地區,在任何超市,都可見鎮江醋。問及路人,揚州獅子頭,少有知曉。
為打擊作者傲氣,說句不該說的錯話。舊上海灘,流傳著壹句話,到了興化心就花,到了揚州不想家。那時,某些人眼中的揚州特產,不是 美食 ,而是……
江蘇各地都有特色 美食 ,徐州的羊肉滑脊、羊方藏魚;南京的鹽水鴨;蘇州的蘇式月餅……。太多了,不勝枚舉。這麽多的 美食 都比揚州的差,這種目中無人的心理,應是揚州人中的人渣心理,屬揚州人中的個別人,大多數揚州人不是這樣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