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的八月十五是中秋節,這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今年的中秋節,是我和老伴自2007年11月,來大連定居後,在大連過的第五個中秋節。今年的中秋節,我和老伴去了小兒子家,同他們壹起過節。八月十四這天,兒子兒媳先後來電話,說明天是中秋節,讓我們去他那裏壹起過中秋。並說還要請大家觀看孫女珠珠的鋼琴演奏,這樣也熱鬧壹些。我們同意了兒子兒媳的安排。我對老伴說:“孩子們這樣安排,有他們的想法,兒媳是獨生女,親家現住在咱兒子家,如果兒子三口過來,和咱們壹起過節,親家老兩口,就會感到孤單、寂寞。我們應當理解孩子們的這種心情。”老伴同意我的看法,她說:“接到孩子的電話,我也有這方面的考慮,中秋節在哪裏過無所謂,只要大家都愉快就行。”
中秋節當日早飯後,我同老伴乘“樂購”的班車去兒子家。剛進家門,孫女珠珠高興地趕快迎了上來,也不再練琴了,隨後拿出她的各種玩具和爺爺奶奶玩。兒子兒媳下廚,忙碌地做了壹桌飯菜。親家和我們邊看電視邊聊天。中午大家歡聚壹堂,飲酒談笑吃海鮮,壹派愉快和諧的氣氛。飯後,珠珠穿上去幼兒園表演的服裝,給我們表演彈鋼琴。演奏前,自己先報幕,報出表演者的名字及演奏的曲目,還有模有樣。她壹***彈了七首曲子,每奏完壹曲,我們熱烈鼓掌,給孩子以鼓勵。雖然是壹些簡單的曲子,但對初學鋼琴不到壹年的五歲的孩子來講,已是難能可貴的了。大人孩子都十分愉快。
珠珠鋼琴演奏結束後,我們壹起下樓,在小區廣場、花園、小橋溪水等景觀處照相留影,作為節日留念。照完相後,兒子把照片傳到網上,又經“雲盤”傳到我的電腦上,使我和老伴當晚就能欣賞到照片。在兒子家用過晚飯後,我們便返回家中。因我和老伴,平時晚飯後都要出去鍛煉,這已形成了習慣。所以,從兒子家回來後,稍微休息了壹會兒,喝了口水我們便下樓,老伴去做健身操,我仍舊去海軍幹休所大院健步走鍛煉。
這時,月亮已升到天空的東南方。今夜天空晴朗,月明星稀,正如唐人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中的詩句:“江天壹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今夜的月亮又大又圓。這使我想起近日大連的《半島晨報》上的壹則報道,說是人們都講“十五的月亮十六圓”,但也不盡然。據測算統計,自1987年至今的26年裏,“十五的月亮十六圓”的有14次。而還有12次是“十五的月亮十五圓”,今年便是“十五的月亮十五圓”。我行走在梧桐樹下的林蔭道上,月光透過梧桐樹的枝葉,照在我的身上、臉上、灑在地上。真有點王維的:“明月松間照”的感覺。當走到空曠處,看那明月,潔白如玉,似如銀盤。月光如霜撒大地,月光下的人影十分清晰,宛如晴天日光下的人影。我對月凝視,思慮萬千,把我帶回到那遙遠的兒時。
我小時候對中秋節,印象較深的壹點是月餅。現在過中秋節,無論大人小孩,對吃月餅都會感到是件很平常的事。超市裏的貨架上,包裝精美的各種檔次的月餅琳瑯滿目。今年中秋節,我和老伴在大連的熟食品批發中心,買了某食品廠剛剛加工出的“五仁”月餅,又在沃爾瑪超市,買了用塑料盒,單裝的草莓味、哈密瓜味的各種水果餡的月餅。兒子兒媳還用自家的烤箱,烤制了鴨蛋的蛋黃月餅。這些月餅質量可以說都不錯,但如今我和老伴都上了歲數,對這些上好的月餅卻不敢多吃。主要是現在的月餅糖多、油多,對老年人身體健康有影響。所以,我和老伴也只能是少吃點,嘗嘗味道而已。
我小的時候,新中國剛剛成立不久,國家正處於百廢待興的困難時期,人們生活都比較貧困。那時我們也不例外。所以,每年的中秋節,不壹定都能見到月餅。有時中秋節,家中只能買壹斤月餅,那月餅是八個為壹斤重。以前的秤是“十六兩制”的,每塊月餅為二市兩,我們叫二小兩。月餅是放成壹摞的,用壹張綠草紙把它卷成壹卷,上面有個方塊小紅紙算為標簽,然後用壹截紙繩捆上。那月餅的質量很差,表皮為白色,基本上沒有油。月餅的餡也不像現在的月餅,裏面有核桃仁、花生仁、冰糖、青絲玫瑰、葡萄幹等。那時的月餅裏面只是有點糖,有的有點青絲玫瑰,老人們叫青紅絲。我記得那青絲吃在嘴裏,有點淡淡的中藥材的味道。就是這樣的月餅,因家中人口多,壹人也劃不到壹塊。而且還要等晚上月亮升起,在院子裏敬獻了月亮以後才能吃。母親只好把月餅切開,分給我們姊妹幾個壹人壹小塊。
當時為什麽要敬獻月亮,老人們沒有講過,我們也不得而知。只是小時候聽老人說兒歌:月蔑(即月亮,為山西翼城方言,‘下同’)亞亞,(爺爺)照著娃娃,娃娃臉上有垢痂,(汙垢)“馬到且到”(明天早上)就洗啦。老人們指著月亮上的黑影部分說是山、是小兔。所以,那時我們就認為月亮上有山,山裏有老爺爺模樣的神仙。慢慢長大後,才聽說了嫦娥奔月,吳剛砍桂樹等傳說故事。
有時年景不好,家中無錢買月餅,母親就自己動手做。她把幹面在籠屜上蒸熟,裏面摻少量的糖,有時放點炒熟磨碎的芝麻,就成了月餅的餡。把和好的面揪壹塊,搟的大小同包子皮差不多,裏面包上餡,放在木制的月餅模子裏壓壹下,輕輕磕在案板上,便成了月餅。那時又沒有烤箱,母親就用鏊子,像烙餅壹樣兩面翻烤壹下。因月餅裏包的面餡是蒸熟了的,所以把外皮烙熟就行。自制的月餅質量雖低,但比買的月餅數量多些。在那時,連白面都很少見到的年月裏,能吃上自制的月餅,也是件非常奢望的事了。
小時候過中秋節,印象較深的還有“石子餅”。在山西晉南我們家鄉翼城縣,過中秋節還有制作石子餅的習俗。家鄉人把石子餅叫做“圪籃套”,這裏只取其音,至於“圪籃套”是哪幾個字,沒人能夠說得清。如今人們都統稱石子餅,因為這樣叫法比較大眾化,易懂好記。制作石子餅,首先要有石子。人們到河灘裏,揀指頭蛋大小的圓形河卵石。揀回來後,把石子洗凈,待晾幹後,用蘸有少量油的油布,把石子擦壹下,為的是做餅時,石子不易沾在餅上。其次,是做餅。做石子餅,需要用發面,像做燒餅壹樣。把發好的面,弄成燒餅大小的劑子,裏面包上糖或油鹽小茴香,把它搟成燒餅大小就行。最後壹步就是烙餅了。烙烤“石子餅”不能用鏊子,因為鏊子的沿兒較淺,壹般都是用壹個沿兒較深的平底大鐵盆。在院子裏壘個土爐竈,把盛著石子的鐵盆放在爐竈上,用樹枝等比較耐燒的柴禾,在鐵盆下面燒。只能用燒柴禾的方法,像現在用電或液化氣,恐怕都不好使。當然,燒柴禾的火力比較強,那火也較均勻且經濟節約。
鐵盆放在土爐竈上,要大火、旺火,燒大約個把小時,鐵盆的底部已全部燒紅了,鐵盆裏的石子燒的燙手才行。這時,用壹個鐵勺子,把鐵盆裏的熱石子舀出壹半,放在竈旁帶耳朵的小鐵鍋裏。然後,把鐵盆裏剩下的石子用鐵鏟子攤平,把做好的餅放在鐵盆裏的石子上。大的鐵盆可放五六個餅子,把餅放好後,再把剛舀出的那壹半石子倒在鐵盆裏,把石子嚴嚴實實地蓋在餅的上面,不讓面餅露出來。大約過七八分鐘左右,就可把蓋在石子裏的餅取出來。用同樣的方法,把餅翻個個兒,再用石子埋起來,過三五分鐘,餅就熟了。因為這餅完全是靠石子把它烤熟的,所以與鐵鏊子烙出的餅截然不同。“石子餅”從外表看兩面金黃,吃起來酥脆香甜,口感別有風味,普通的燒餅是無法和它相比的。
那時農村生活水平低,家中的白面較少,所以制作石子餅,只能做少量的白面餅,而大部分是用黑面。農村中自己用石磨磨面,壹般磨三遍。這樣磨出的面黑白適中,也不算浪費。但困難時期,人們總想多吃壹口,所以磨面時,就四遍五遍的磨,把小麥的皮都磨碎了,把本來應當留給牲口吃的麩皮,人也給磨成黑面吃了。因此,做石子餅就多用這樣的黑面。就是這樣的黑面做的石子餅,那時我們也覺得,與棒子面窩頭相比,也要好吃的多。當然,農村家中光景好壹些的家庭,做的白面餅就多壹些。而且,有的還在面裏邊燒點油。這樣做出的石子餅吃起來酥脆,非常適合上了歲數和牙口不好的老年人吃。
那時農村雖然生活水平低,但中秋節前大部分人家,都還是要做點石子餅。妳從村子裏的街道上走過,總會聽見各家院子裏,嘩啦嘩啦挖石子的聲音,那壹定是在做石子餅。母親那時做石子餅,除了做較多的黑面餅,讓家人自己吃外,也要做少量的白面餅走親戚用。同時還要做壹摞白面餅,晚上同月餅壹起,擺放在院子裏的小桌上敬獻月亮。那壹摞石子餅有七八個,底下的那個最大,直徑有七八寸,然後往上壹個比壹個小,摞在壹起,似如壹個寶塔。最頂上還要做個小面兔,用筷子把面兔插在這摞餅的頂端。敬獻完月亮後,我們都想吃那頂上的小面兔。
我們家鄉翼城縣,還有中秋節後走親戚的習俗。那時走親戚沒錢買禮物,所以就用石子餅作禮物。去親戚家,壹般都拿石子餅,有的拿七個,有的拿十個。由於白面緊缺,所以親戚拿去的白面石子餅,大都自己舍不得吃,而是再拿著去跑別的親戚。說到這裏,還有個小插曲。我們村有個媳婦叫翠玲,她姐妹仨,翠玲是老二。她的姐姐妹妹,都嫁在不遠的鄰村。這年過了中秋節,翠玲拿著自己做的石子餅,去看她姐姐。這石子餅她姐姐舍不得吃,過了幾天,便拿著翠玲帶去的石子餅,去看她的三妹。三妹也沒舍得吃,兩天後,又帶著石子餅,來看她的二姐翠玲。妹妹走後,翠玲看那石子餅,上面還是自己點的紅圈,便知石子餅還是她親手做的。她想,這餅我給姐姐拿去了,妹妹又給我拿了回來。這石子餅,周遊了六七天轉了壹大圈,又來了個物歸原主。如果不是家中困難,誰又會這樣做呢?心中真有點說不出的滋味。這確實是那時候,人們貧困生活的寫照,也是壹種無奈之舉。
在我們家裏,中秋節後,母親把敬獻月亮的那壹摞寶塔形的石子餅,用索繩穿成壹串,掛在窯洞裏的橫梁上。為的是怕老鼠禍害,也怕我們這些饞嘴的孩子們,提前把它吃了。到了冬天那些石子餅,已幹的咬不動了,那時基本上再難見到白面。母親過幾天就拿下來壹兩個,用刀或小錘子把那幹石子餅,弄成花生大小的塊,給每個孩子的衣兜裏裝兩把,讓當零食吃。如同現在小孩吃鍋巴、虎皮豆、巧克力壹樣。所以,石子餅在我幼小的心靈裏,留下了深刻的不可磨滅的印象。我自入伍離開家鄉20多年,再也沒有吃過母親親手做的石子餅。有壹年,愛人去部隊探親,正值中秋節後,她給我帶了幾個石子餅。戰友們見了都感新奇,不知餅上的小坑是怎麽弄的,有的說是用指頭壹個個摁的吧,他們吃後都覺的味道不錯。
我從部隊轉業回到侯馬市,當時住的是平房,自家壹個小院,我們在院子裏,壘了個土爐竈,回翼城老家,在河灘裏揀壹些小河卵石,老伴親自做石子餅。那石子餅是現做現吃,的確口味不壹般。自己做的石子餅,比買的雖然好吃,但做起來費時費力,所以不能經常做,偶爾做壹次解解饞。後來,愛人發現侯馬市的街上,有翼城人在賣石子餅,而且還是現做現賣。他們是用壹個大油桶做的爐竈,下面的炭火很旺,做出的石子餅,質量還可以。老伴在侯馬證券營業部炒股時,中午有時不回家,就買兩個充饑。下午回家,有時也給我帶倆石子餅。
自來大連後,就再也沒有見過石子餅。去年上半年,我回山西辦理工資卡手續,順便回翼城老家看了看。在返回路過縣城時,發現路旁有家賣石子餅的,那餅做的還行,只是較薄壹些。當然,做買賣首先考慮的是利潤。不過那餅也只是五角錢壹個,價錢也算合理,有甜的、鹹的、原味的。我壹下買了20元錢的餅,賣餅者聽說我是翼城老鄉,要帶他們的石子餅去遼寧的大連,還特意多給了幾個。我把帶回來的石子餅,給親家拿去壹些,讓他嘗嘗。親家吃後贊口不絕,連說:“好吃,好吃。”並說山西的面食名不虛傳,他曾在電視上看見過山西的石子餅,但沒有親眼見過實物,現在吃了,覺得就是比燒餅好吃的多。
為什麽山西人對石子餅,情有獨鐘呢?我想,這也同中秋的月餅壹樣,圓圓的石子餅,可能是老壹輩人對闔家團圓的壹種祈求,對平安、團圓、幸福的壹種期望。我小時候,是物質匱乏的年代,人們的生活水平很低,往往難以填飽肚子,更不敢奢望有什麽好東西吃。所以,對中秋節印象較深的,就只有月餅和石子餅,這些和“吃”有關的東西了。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年齡的增長,生活水平的提高,對中秋節也有了進壹步,更深層次的認識。我當兵離開家鄉後的那些年,基本上沒有同家人壹起過過中秋節。所以,中秋節在我的記憶中,不再壹味是“吃”,而是又多了千絲萬縷的思念。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是詩人李白的千古絕唱,既直白易懂,又那麽情思悠悠。這使我想到了小時候,故鄉的農家小院,使我想到了我從軍時,進駐的山區鄉村。我記得,在河北省遵化縣的“清東陵”駐訓時,在那近似邊關的長城腳下,過中秋,望明月,思親人,還真有點:“只有關山今夜月,千裏外,素光同。”(宋人謝逸《江城子》)的感覺。思念遠在幾千裏之外的妻子、兒子、父母親人。當讀到唐代山西蒲州人,盧綸的思鄉詩句:“三湘衰鬢逢秋色,萬裏歸心對月明”時,更增添了對故鄉的思念之情。為此,當時我也寫了不少關於中秋的詩詞。每當中秋之夜,看那如鏡的明月,雖然時間不同,地點各異,但年年歲歲,明月仍高掛天際,並無多大差別,但時間卻在悄悄地流逝,人也發生著變化。回想父母早已作古,我們也年近古稀,覺的真是光陰似箭,人生的短暫。李白詩雲:“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今人古人若流水,***看明月皆如此。”話雖這麽說,但不免有幾分的傷感。
如今,我同老伴雖然和小兒子壹家,都在大連居住,但故鄉仍有親人。而且,我大兒子壹家四口,還在山西省城太原,遠隔千裏。所以,中秋佳節仍有思念和牽掛。好在如今有互聯網,可以同兒孫同家鄉親人在網上視頻對話,聊解相思之情。人們常說:“八月十五月兒圓,家家戶戶人口全。”那也是在遠古的農耕時代,全家人在壹起,在那門前左右的土地上刨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中秋之夜歡聚壹堂,那是可以的。在如今較為發達的社會裏,交通、通訊,日新月異,地球正在逐漸變小。壹家人不可能在同壹省份,同壹城市,甚至在同壹國度裏生活、工作,往往遠隔千裏、萬裏。
現在國家規定了“十.壹黃金周”放假,而中秋節也就在國慶節前後,如遇“兩節”相近,放假時人們可以利用長假,相聚過節,但畢竟是離者多,聚者少。但細思量,中秋佳節,無論何時何地,只要平安幸福,相聚多少,倒也無所謂。還是蘇軾說的好:“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
? 2012年中秋
?於大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