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開元寺,原名開元寺,位於邢臺市邢州北路中段,唐開元年間敕建,距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為我國歷代名剎,是佛教曹洞宗的祖庭之壹,也是禪宗二祖的傳缽之地和禪宗七祖神會大師的駐錫之地,元代皇家寺院,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開元寺歷屆住持多為得道高僧,自唐玄宗李隆基下詔敕建後,周世宗柴榮又詔建了大聖塔,宋徽宗趙佶賜名為圓照塔,此塔高108米,為古代中國之最,1250年元世祖忽必烈賜名為大開元寺,列為皇家寺院,明代時期,古剎春遊為順德府十二景之壹,清代時期,野寺鐘聲為邢臺八景之壹。
簡介
開元寺,又稱“東大寺”,位於邢臺市區邢州北路中段,建於唐開元年間(713壹741年),是佛教曹洞宗的發源地之壹,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是至今仍保存較為完整的壹座唐代名剎。原寺門前有大型影壁壹座,影壁上有滾龍團花、系彩色硫璃瓦拼砌而成,飛龍姿態雄健、造型優美,且暴出影壁數寸,活靈活現,頗有欲躍欲飛的神態。雕塑之細膩逼真,砌工之高超卓絕,均為北方所罕見。據史誌描寫的盛況,每當住持法師摶授教義,前來聽講者“僧眾數千”,“暮煙繚繞,僧人唪經、撞鐘之聲遠聞十裏之外”。開元寺雖歷經滄桑,但雄姿猶存,1982年被河北省 *** 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0年代末期由邢臺市人民 *** 重修,200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隨即邢臺市 *** 決定修復再次開元寺,並建成占地200余畝的公園,助力邢臺申報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
二、介紹壹下河北邢臺市的歷史[區域位置] 邢臺市地處河北省南部,太行山脈南段東麓,化北平原西部邊緣。
位於北緯36。 50`~37。
47`,東經113。52`~115。
49`之間,東以衛運河為界與山東省相望,西依太行山和山 西省毗鄰,南與邯鄲市相連,北及東北分別與石家莊市、衡水市接壤。 轄區東西最長處約185 公裏,南北最寬處約80公裏,總面積12486平方公裏。
市 *** 所在北距省會石家莊市106公裏, 距首都北京396公裏。 [建置沿革] 邢臺歷史悠久,禹貢記為冀州之域。
同祖乙曾遷都於邢,為京畿地。公元前11世 紀周成王封周公量四子姬苴為邢侯,建立邢國,統轄邢地。
春秋為晉國領地。戰國為趙國信都 ,墨守成規區屬趙,因“趙襄子食采於引,故有襄國之名”,邢稱襄國始於此。
公元前372年 趙成侯據邢,改邢為信都,秦統壹六國後,廢封建,行郡縣,置信都縣,轄區屬邯鄲郡(壹說 屬巨鹿郡)。秦末漢初,項羽攻占趙地,“立張耳為常山王,理信都,更名襄國”。
東漢屬魏郡,三國時公屬廣平郡、世鹿郡。西晉末年,羯人石勒建後趙都襄國,置襄國郡,邢地屬之。
隋開皇十六年廢襄國郡置邢州。唐天寶元年改為巨鹿郡,至德二年復邢州。
宋宣和元年改邢州為信府,金復改為邢州。元中統三年改邢州主順德府,金復改為邢州。
元中統三年改邢州為順德府,至元二年改府為順德路。 明洪武元年改順德路為順德府,清因明制。
中華民國初期廢府留縣,屬直隸省。1914年設大名道,轄區屬之。
1928年直隸省改為河北省,道廢,各縣均直隸於省。1936年在邢設第十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37年“七`七”事變,10月15日日軍侵占邢臺,設冀南道,不處改順德道。 與此同時中國 *** 開展抗日救亡運動,深入華北敵後建立晉冀魯豫邊區抗日府,轄區公屬晉冀魯豫邊區的冀南行署和太行行署。
1945年9月24日,邢臺解放,建立邢臺市。1949年8月1日,華北人民 *** 成立並恢復河北省建制,撤銷冀南署和太行行署,成立邢臺專員公署,轄邢臺、沙河、臨 城、內丘、威縣、南宮、任縣、隆堯、柏鄉、寧晉等縣,撤邢臺市為邢臺鎮。
1952年清河縣劃歸邢臺專區,1953年邢鎮復升格為邢臺市。1958年,邢臺專區撤銷,寧晉、新河劃入石家莊專區。
其它各縣並入邯鄲專區。1961年邢臺專區復置。
1964年,臨西縣歸屬邢臺專區,轄區為1市17縣。1984年,邢臺市升格為省轄市,轄兩面三刀區與邢臺地區分設,1986年,邢臺縣劃歸邢臺市領轄。
1986年、1987年,南宮、沙河先後改建為縣級市。1993年,經國務院批準,撤銷邢臺地區,實行地、市合並,將所屬縣工歸邢臺市管轄。
至此,邢臺市下轄2區、15縣、2個縣級市。
三、英談村的歷史淵源在古代,邢臺戰略地位極為重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占據太行就可以囊括三晉,躍馬幽冀,揮戈齊魯,問鼎中原。
關於黃巢起義,在太行山壹帶有許許多的傳說和古跡遺存,如黃巢巖、朱溫坪、血流峪、天明關、賀家坪等村名地名的由來都與黃巢有關。如山西省和順縣東的走馬槽村,是因黃巢的騎兵從這裏經過而得名;又如圈馬坪村,是因黃巢在此圈過馬而得名;再如南天池村,是因黃巢在此飲過馬而得名。位於邢臺大峽谷半山腰石巖下的黃巢巖古建築,是黃巢起義的歷史遺存。可惜的是該建築於1972年當地鄉中學蓋校舍拆掉木材作門窗口料。對黃巢起義相關的傳說,如黃巢祭旗、點將臺、二鬼偷油、黃巢刀嶺在當地廣為流傳。
據史料考證,邢臺本是黃巢朱溫部的領地。朱溫,宋州碭山(今安徽省碭山縣)人,公元877年,也就是唐乾符四年朱溫和兄朱存壹起加入黃巢起義軍,受到黃巢的重用,封為東南面行營先鋒使,同州防禦使。他負責防守東線。黃巢攻入長安後,黃巢做了皇帝,尚讓為丞相。因為屢次為河中節度使王重榮戰敗,請求增援,黃巢沒有答應。882年9月,朱溫背叛了黃巢,率軍投降唐朝,被唐僖宗封為左金吾衛大將軍,充河中行營副招討使,賜名全忠。公元883年,封為宜武(治汴州,今河南省開封市)節度使,與李克用等聯合鎮壓了黃巢起義,並被提升為檢校司徒,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等職。
黃巢起義失敗後,只剩千余人逃亡今邢臺西部山區的大峽谷在今黃巢巖紮寨,伺機再次起義。黃巢、黃鄴、黃揆等及他們的妻子後被其外甥林炎殺害。去報功路上路遇唐兵,殺了林炎,黃巢起義宣告最後失敗。由此可見,黃巢據太行是有史事根據的。在英談村安營紮寨是符合歷史事實。這些傳說又給英談村又增添了豐富的文化與富有傳奇的神秘色彩。
四、開元寺的故事和由來壹千字開元寺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與洛陽白馬寺、杭州靈隱寺、北京廣濟寺齊名,是我國四大名剎之壹。
傳說:壹千多年以前,有壹位白發白胡子老人到大財主黃守恭家化緣,請他在他的桑園建壹座廟。黃守恭想推辭,故意刁難老人說:“如果三天內我的桑樹能開出白蓮,我就捐地建廟”。不曾想,第二天,他的桑園果然開滿了白蓮。這個奇跡讓他目瞪口呆,知道這是佛祖顯靈,自己許下的諾言,不能反悔,遂捐地建成此廟。
正殿“大雄寶殿”,相傳建大雄寶殿時有紫雲飄繞蓋地,故又稱紫雲大殿。又因整座大殿有86根大石柱,故也叫百柱殿。這些石柱有海棠花式柱、圓柱、方柱、楞梭柱(上下較細而中間略粗猶如織布的梭子)、蟠龍柱等,都是極為珍貴的建築古跡。尤其是殿後廊檐間那對16角形輝綠巖石柱,雕刻著古代印度和錫蘭流傳的古印度教大神克裏希那的故事和花卉圖案24幅,是宋元時期泉州海外交通繁榮發達,中外文化友好交流的歷史見證。大殿外檐下懸掛的巨匾上書“桑蓮法界” 四個魏碑風格的大字(那個“法”字的寫法還真讓人不認識),應證了“桑開白蓮”的故事(如本文開頭所述)。現在在百柱殿的後側西邊,還保留著據說開過白蓮花的千年老桑樹,被稱之為“桑蓮古跡”。圍在墻內的老桑樹看起來是三棵桑樹卻是三樹同根,猶如三條蛟龍,向著北、東、南三個方向張牙舞爪般延伸開來,枝繁葉茂,生氣勃勃。
大雄寶殿前有壹個大石庭,是供古今官民朝拜的場所。這裏香火極盛,盡管大殿內正在修繕而將佛像都蒙了起來,但許多善男信女們仍虔誠地進香跪拜。尤其因今天是觀音娘娘生日,進香之人空前,香客絡繹不絕,石庭上空煙香繚繞。石庭前面中間置立著壹座2米多長2米多高精工細雕的豪華大香爐,八根盤龍柱支著大頂蓋,就像宮殿的屋頂似的,四角站著四條小龍,脊上也雕著雙龍護珠,香爐身上刻著“佛暦二五五壹年”“大開元寺”等字樣。石庭兩邊各有四棵大榕樹,它們那 *** 在地面盤根錯節的根枝和陰翳蔽日的樹冠,展示著它們悠遠的樹齡,據記載,最小的已有200多年,最老的則有800多年了。石庭兩面排列著十余座唐、宋、明時期不同形式的小香爐、古經幢、小舍利塔等。香爐兩側,還有兩座南宋紹興十五年(公元1145年)泉州南廂柳三娘捐建的印度萃堵波的方形石塔,塔上刻有薩錘太子舍身飼虎的故事。
大殿後面的甘露戒壇,建在中軸線的第二臺階上。現存建築是清康熙五年(公元 1666年)重建的四重檐八角攢尖式結構。導遊特別關照要觀賞壹下戒壇四周每根立柱鬥拱和鋪作間雕刻的24尊“飛天樂伎”,姿態各異,栩栩如生,它們都是建築藝術的瑰寶。
戒壇後面是法堂,原建於元代,現存為民國時修建的水泥仿木結構的二層樓閣。樓下現為寺僧念經禮佛處,上層收藏各種版本經書。
開元寺最有名的是它的雙塔,東為“鎮國塔”,西為“仁壽塔”,它們都是五層六角形,有40多米高,挺拔秀美,據說是我國最高的壹對石塔。塔每層的門龕兩旁有武士、天王、金剛、羅漢等浮雕像。雙塔歷經風雨侵襲,仍屹然挺立,它是泉州古城的獨特標誌和象征,也是中國古代石構建築的瑰寶。